大灣區應實現“軟件”無縫對接

大灣區應實現“軟件”無縫對接

廣東自貿區以制度創新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引擎。這是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街景(11月15日無人機航拍)。新華社發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週年訪問團時強調:“建設好大灣區,關鍵在創新。要在‘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框架內,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

總書記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殷切期望和諄諄囑託,在粵港澳三地尤其是企業界引發了強烈反響。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了粵港澳三地多名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家、學者及政府官員,今日起推出“粵港澳三地說”欄目,請他們暢談對大灣區建設的感受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期望與囑託,讓我們備受鼓舞!”記者採訪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創會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時,他剛從北京參加完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週年訪問團的活動歸來。

採訪中,他反覆提到一個觀點:“香港過去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推動者、受益者,以後還要發揮聯繫人、投資者、運營者作用。”

“‘硬件’實力一流的前提下,如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實現‘軟件’無縫對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重點考慮的。”蔡冠深表示,三地應當在“一國兩制”前提下合力突破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制約,實現多種要素自由流動和發展規劃上的統籌合力。

針對深港創新合作,蔡冠深提出,深圳聚集了許多實力雄厚的科創企業,要加強深港合作,推進科研產業基地落地建設。香港要加快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構建有香港特色的創新生態系統。

此外,隨著港珠澳大橋開通,“粵港澳一小時生活經濟圈”加速形成。蔡冠深建議,可發放“大灣區綠卡”,為高校學科帶頭人、高級科研及技術人員、企業高管等為大灣區長期跨境工作的海內外高端人群提供通關、居住、醫療、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便利。

南方日報記者 陳曉

實習生 易靜 發自香港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和“一帶一路”相聯繫

南方日報: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香港企業家,您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有何期待?如何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戰略?

蔡冠深: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與囑託,讓我們非常感動,備受鼓舞。改革開放40年,國家取得的成就是非凡的,經濟實力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國家和香港的今天。可以說,香港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推動者、受益者。

當前,改革開放不停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推進,大好前景就在腳下。我認為,在大灣區建設中,香港的定位不光是超級聯繫人,更是共同的投資者和運營者。目前香港依舊是我國最大的投資來源地,大約佔全國的50%;內地約有一半的資金,也是通過香港實現走出去。因此,香港扮演著共同投資人的角色。除此之外,香港還是共同的運營者,要與粵港澳大灣區連在一起,共同打造全球重要的生產基地、消費基地、創新中心。

南方日報:您認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優勢有哪些?

蔡冠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最大的優點是“一國兩制”。改革開放40年來,香港和廣東已經強強聯合,共同打造了完善的製造業產業鏈。現在,我們又將香港澳門兩區的特色與整個灣區中心城市的優點有計劃地聯合在一起,避免重複建設、浪費資源。

我的看法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定要和“一帶一路”相聯繫。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的經濟引擎,整個大灣區要團結成一個整體“引進來”“走出去”。

“硬件”實力一流前提下

需要“軟件”全面無縫對接

南方日報: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在協同發展方面存在哪些短板?

蔡冠深: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建設是世界一流的,主要問題是在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方面仍存在一些制約。首先,兩岸人員往來便利方面還有提升空間。其次,許多港澳同胞在大陸還無法完全享受准入前國民待遇。此外,關稅區的稅收、檢驗檢疫問題還待解決。我們現在要面對的就是如何在“硬件”實力一流的前提下,做到“軟件”全面無縫對接。

南方日報:粵港澳大灣區應如何突破體制機制障礙,以暢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

蔡冠深:我們應該借鑑歐盟消除各國進出口、出入境、貨幣、法律、通信差異的經驗,在南沙、橫琴、前海、河套等地推行自貿區群協同發展的先行先試機制,以最大限度便利人流、物流、資金流以及信息流雙向流動,力爭達至自貿區群的無縫對接。

比如人流方面,爭取實現一鍵電子化出入境;物流方面,減免貿易稅收,簡化檢驗檢疫,實現貿易便利化;資金流方面,則是要做到電子支付的互聯互通;最後,信息流方面,要打破內地電話卡和港澳電話卡的使用限制。

建議發放“大灣區綠卡”

給跨境創新人才

南方日報: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基礎較為薄弱。如何利用三地優勢,提升大灣區科技創新能力?

蔡冠深:我們要把整個大灣區看作一個整體,深度整合大灣區的高等教育資源。支持三地高校合作辦學,鼓勵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大力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目前,粵港澳高校本科合作項目已接近190項。

此外,要推動香港高校到廣東進行科技成果轉移和產業化。目前,已有一些香港高校的科研項目到深圳、東莞、佛山、肇慶等城市落地實現產業化,並且在取得成功後在香港上市。因此,要統籌、明確不同城市產業發展的分工定位,實現差異互補發展。

南方日報:過去是香港的大型廠商和企業家到廣東來投資設廠,而現在的新趨勢是,很多香港年輕人到廣東創業,怎麼看待?

蔡冠深:這是當前社會的一個大趨勢,體現了國家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創新中,年輕人一定會發揮主要影響力。現在香港的年輕人喜歡到廣東發展,是因為他們清晰認識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前景。我們應該尋找一批正能量的年輕人作為榜樣,予以鼓勵,推動大灣區內優質人才流動創業。

南方日報: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如何加強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從而促進大灣區內人才的流動?

蔡冠深:我們要為灣區內長期跨境工作的海內外高端人群,發放“大灣區綠卡”,如高校學科帶頭人、高級科研及技術人員、企業高管等,併為他們提供通關、居住、醫療、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便利。

建議三地聯手設立

大灣區發展銀行

南方日報:粵港澳大灣區應如何加強跨境融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蔡冠深:我的建議是設立大灣區金融協商委員會,以配合區內金融產品日益多元所衍生的引領及監管需求,可以引入香港模式,擴大粵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人民幣雙向流動機制,構建三地兼容的電子支付平臺,提供跨境汽車保險、大灣區綜合保險等服務,推動金融體系與國際接軌。

同時,可以容許三地有資質銀行發行大灣區提款卡及信用卡,跨境支持儲蓄、支票賬戶,支持澳門元、港元、人民幣甚至多種外幣的支付存取。三地應聯手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基金和大灣區發展銀行,為區內基建、創新產業等提供強大的融資渠道。

除此之外,還應推動大灣區主要港口成立跨境聯營公司,並以股份制確立利益共同體。在不影響獨立關稅前提下,試行大灣區貨運一體化報關通關,加強香港的轉運和進口中心作用。

策劃統籌:謝思佳 吳哲 何勇榮

南方日報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室 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