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經濟全球化正名

□鄭渝川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和貿易全球化深刻地改變了世界面貌。中國幾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公認已經成為全球商業活動、創新活動最重要發源地和目的地之一。中國出口額佔GDP比重也從當時的3%上升到30%,不但出口產品,而且還推出中國企業的設計、營銷、工程建設、建築、金融和其他服務“走出去”。中國公司的投資而今已經覆蓋了全球,正如幾十年前全球資本向中國投資的那樣。

中國的變化是經濟和貿易全球化進程的一個典型例子,不只是中國,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在這期間深深地融入了全球經濟。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總額佔GDP的平均比重從1990年的66%上升到2012年的95%。除開中國和印度,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專利申請數量在1990年到2012年間增長了7倍。2014年,全球接入移動互聯網的客戶數量達到23億,其中一半都來自發展中國家。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美國國際開發總署前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拉德勒指出,經濟和貿易全球化在最近幾十年裡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進步的機遇,隨著這些國家產業融入全球供應鏈,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紀以來,交通運輸和通信技術的革命降低了貿易成本,這使得發展中國家對於流動資本具備了更強的吸引力。全球一體化進程還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健康、教育、水資源利用、識字水平等方面都有所改進。

當然,因為經濟、貿易、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不僅使得能源消耗、環境破壞、資源開採等方面問題變得日益突出,而且由於全球市場的價格具有波動性,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使得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也受到相關影響。儘管如此,反對全球化的訴求也顯得很不合理。斯蒂芬·拉德勒說,全球化並沒有錯,全球化讓發展中國家總體上受益特別是在近些年來迅速崛起,但要實現更為持續的、更為健康的發展,就要趨利避害,讓經濟管理變得更為成熟,要注入務實的理念、要建立張弛有度的規則和監管機制。

斯蒂芬·拉德勒所著的《大浪潮:崛起的發展中世界》一書,一反近年來歐美知識界、政界對全球化求全責備,否定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化帶給世界各地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福祉的流行觀點,通過翔實的事實和數據分析,指出最近幾十年並沒有出現批評者所描繪的那種全面倒退、貧困的現象,也不存在未來前景全面黑暗的可能。

作者歷數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以中國加快改革開放等重大事件為標誌的全球化進程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給發展中世界帶來的積極變化,指出正是全球化、國際合作讓全球的貧困問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積極解決,許多貧窮國家、地區得以大幅度地擺脫貧困,絕對貧困人口數量發生了質的減少。在書作者看來,解決貧困問題,其實也有利於歐美國家,甚至而言,因為讓過去陷入貧困、混亂甚至持續戰爭威脅的多個國家進入和平發展狀態,更加有利於這些國家的人口、資源、能源、生產和創新能力進入全球貿易、投資、商業發展網絡,有益於整個世界。

斯蒂芬·拉德勒在書中詳細分析了近幾十年來,這一輪發展中國家崛起浪潮所出現的原因,尤其是經濟政策方面,許多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更趨穩定,貿易開放程度增加,農業政策積極改善,私營企業經營環境顯著改善——這些因素讓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可以受益其中。而因為地緣政治、資源稟賦而使得部分國家和地區錯失了市場開放和科學革命等紅利。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援助水平也有了積極改善。

本書總體上看好未來幾十年全球經濟發展的前景,認為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都將繼續成為全球化進程的受益者。但斯蒂芬·拉德勒確實也意識到近年來興起的一些挑戰,尤其是反全球化思潮和利益群體的行動給全球化進程蒙上了陰影。書中列舉了未來幾十年全球經濟的三種前景,第一種情況是全球化進程持續下去,發展中國家的收入翻番,教育和醫療事業繼續發揮減少兒童死亡、提高勞動力素質的積極作用。已經在過去幾十年來獲得起步發展的一些國家,如中國、印度等,如果能夠穩步推進信息化革命和有序的城市化,則將繼續快速增長,還能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

但作者也確實意識到,全球化進程當前面臨各種阻力,比如美國與其他幾個主要的工業大國,如果仍然無法擺脫經濟增長緩慢的狀況,對於全球化經濟和貿易秩序的認同度下降,而這將持續造成秩序震盪,損害包括美國及其主要貿易伙伴在內的全球各經濟體的利益。書中還指出,全球化的一大副產品就是新的疾病威脅不斷出現,控制成本不斷提高,諸如抗生素等藥物的治療作用越來越弱,這對於全球融合和協作發展的潛在影響是不可小覷的。另外,一些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資源、能源之爭,以及解決資源、能源問題的成本分攤難題,還有全球範圍內貧富差距的擴大,這些都可能影響全球發展和合作。儘管如此,“身處兩難之境,需要的是我們行動起來,而不是一味絕望”,歷史教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經驗是“人類的創新、決心和合作比最終的榮耀或毀滅更加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