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路誌正:溼非一病 百病兼之

国医大师路志正:湿非一病 百病兼之

國醫大師路誌正著有《中醫溼病證治學》一書,“溼非一病、百病兼之”即摘自該書。路誌正講述痰溼致病的病機原理及常規調理方法,分清溼在肺、脾、腎。風溼性關節炎、溼疹,以及某些頭痛、眩暈、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帶下、痛風、洩瀉、中風、高血壓等等,都與溼邪有關。

溼又為內溼、外溼。外溼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溼,如雲、雨、霧、露,生活中的眼鏡上的水汽,包括空氣的溼度。外界的溼度增加了,也是致病因素,霧露特別大的時候,空氣流動得慢了,在空氣中懸浮的微顆粒,粉塵就多,呼吸後容易產生疾病。房子里長黴,容易引起過敏,特別是夏天,大家都能感受到悶熱。溼度大,出汗後不能蒸發,大家都知道出汗是一種重要的散熱方式,從而調節體溫,如果不能很好地蒸發,就不能達到這一作用,所以夏天高溫高溼,會感覺很難受,甚至中暑。

正確判斷體內溼邪的性質。一般來說,胖大舌、齒痕舌、舌體有裂紋都是溼多的表現。

溼邪也有地域差異。南方、沿海地區多以外溼為主,而北方內溼相關,路老研究表明,北方溼病發展呈上升趨勢。中醫講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一般病人病情比較複雜,既有寒,又有熱;既有溼,又有虛,各種病情摻雜在一起,纏綿難愈。清熱容易生寒,散寒容易生熱,祛溼容易傷氣,補氣容易胃脹。屬於寒熱錯雜,上熱下寒,虛實夾雜,溼邪中阻,兼有脾胃虛弱。所以要清熱溫下,辛開苦降,健脾祛溼,用行氣流動之品。

溼與脾胃有關係。脾的主要功能就是運化水溼。五臟之中,所有的水溼代謝都離不開脾。而溼在脾和溼在胃也有不同,溼在脾與脾的運化有關,溼在胃則與水溼停積有關。一般溼邪在脾時,可用古方參苓白朮散,一般藥店都有成藥出售。但是服用此方劑時,要有方法。路老認為:臨床上急於求成,藥量用量較大;時間短,沒有等脾胃功能恢復就停藥,所以效果不好。我臨床經常用特殊的用方法服用參苓白朮丸藥。用熱棗水化開參苓白朮丸,1次3g,1天2次。調理脾胃,緩慢圖之,劑量要小、長期服用,才能根治。

另外溼邪在脾的表現可以為腹瀉,也可以為便秘:

夏季暑溼腹瀉:止瀉不可過早,如果急於止瀉會把溼熱滯留在腸道中,不利於水溼代謝。如果夏天著涼,出現輕微怕冷、低熱、噁心嘔吐、伴腹瀉,可用芳香化濁的藥物:藿香正氣丸。藿香性味辛、微溫,入脾、胃、肺經,有芳香化溼、解暑發表、和中止嘔之功,藿香正氣丸性溫而燥熱,既可化在裡之溼濁,又可解在表之暑溼,用於暑溼症及溼溫症初起,為暑令常用之品。本品又能和中止嘔,常用於嘔吐,對脾胃溼濁引起的嘔吐最為適宜。《本草綱目》言藿香為“治脾胃嘔逆,為最要之藥”。

溼邪在脾便秘:如果溼邪在脾的表現為大便黏滯不爽,欲便不盡,質地不幹,排便時間長,許多達半小時以上。路老用萊菔散主之:萊菔子。每次1.5g,研面沖服,每天2次。

溼邪停駐腎府表現為:腎著腰疼。人一上了歲數,都會出現腰疼的症狀,您的腰疼並不是腰椎損傷,也不是腎虛,而是腎著腰疼。腎著就是停留在腰部的溼邪,導致痰溼停滯,經脈不通則痛。這裡說的腎,只是腎臟的反射區,並不是腎病。正是因為溼邪停留在腎府,所以根據中醫的治療原則“寒者熱之”。

治療腎著腰疼時,經常用腎著湯:宣木瓜10g,代茶飲。痰溼阻滯肝膽①輕的:口腔中的黏膩不爽。②重的:吐出的所有和痰一樣的黏稠物,都叫做痰。一部分的腦部疾病,或者癲癇的患者。發作時,口中吐出黏稠黏液。腦中風發作時,喉中痰鳴如拉鋸。

雖然脾胃是產生溼的主要臟器,但許多臟腑功能失調也都能造成水液代謝失調,而產生內溼。而這種內溼產生後,可以停在人體的各個部位,比如腸胃、肝膽、皮膚、肌肉等,也可以以多種形式存在,比如說寒溼、溼熱、痰濁等,關鍵要看病人的體質,或者說臟腑的功能狀況,“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溼邪停於肺,也會有一系列表現:肺氣通於天(氣溫、粉塵、細菌、病毒等),為嬌髒。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肺脾功能失調都會使水溼代謝失常,所以水溼就變生痰溼。痰溼蘊藏於肺,會加重水液代謝失調。對於痰多的病人,可以飲用三子養親湯來進行調理。蘇子:辛,溫。歸肺、胃、大腸經;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溫中開胃,寬腸潤便。白芥子:辛,溫。歸肺、胃經。豁痰利氣,溫肺散寒,通絡止痛。萊菔子:辛,甘,平。歸肺、脾、胃經。消食導滯;降氣化痰。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氣、定喘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