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中程彈道導彈的技術儲備如何?

ayukisama


最近,中國相繼亮相了各種五花八門的戰術彈道導彈,讓軍迷們大飽眼福。東風-21系列中赫赫有名的東風-21D,東風-26,東風-15還有東風-16等等,堪稱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在上世紀冷戰高潮時代,美國的中近程戰術導彈更是處於世界領頭羊的位置。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精度優秀,特別是"潘興-2"中程導彈更是當時大國利器。

潘興-2"彈道導彈是第三代地地戰術導彈,1974年理想,1985年開始服役,它使用了慣性制導和雷達地形匹配末段制導兩套制導裝置,命中精度甚至有可怕的30米,是八十年代彈道導彈命中精度的冠軍。
潘興-2的一級戰鬥部造型和中國東風-15B,俄羅斯伊斯坎德爾導彈比較像,呈現雙錐體結構。這種造型的優勢可以降低空氣阻力,從而減少氣流對精度的干擾。由於"潘興2"導彈精度很高,作為戰術核武器使用時,對蘇聯的歐洲部分產生了巨大的威脅,後來換裝鑽地戰鬥部之後,對地下掩體打擊更是毀滅性的。
美國軍事專家要求五角大樓重新重視彈道導彈項目,特別是重新部署潘興-2,美軍保持部分具備相當機動能力的中程導彈在未來戰場上越來越有必要。然而美國中程導彈科技丟下數十年,技術儲備是有,但是重新開生產線,開造模具,召集技術人員需要大量時間和資金,對於軍費呈滾雪球似越來越多的美軍來說,已經很難做到。


影視時光噗


美國在彈道導彈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全球的地位,這包括了其過往裝備的中程彈道導彈。

假如川普總統真的退出中導條約,美國可以很快重新裝備世界最先進的中程彈道導彈。

美國在中導條約簽署前,在歐洲部署了針對蘇聯心臟腹地的潘興2中程彈道導彈。這一導彈就有著哪怕在今天仍極為先進的多個主要技術特點。

潘興2中程彈道導彈是一種具備末端主動探測修正的先進彈道導彈,它配備有一個雷達設備,能夠在命中目標前探測地面目標從而做出修正,這比單純依靠慣性導航制導的彈道導彈要先進很多。其精度達到CEP三十米。



當然,這一雷達並非是現代合成孔徑雷達,沒有當前這類雷達的高分辨率,但依然解決了當時彈道導彈命中精度不足的最大缺陷。

潘興2為了配合這一先進制導方式,採用了半固定發射經典彈道,在末端能夠改平,實現氣動剎車減速,為雷達提供足夠的探測時間與條件。不過這與目前一些先進導彈的末端機動規避攔截能力並非同一概念。

潘興2中程彈道導彈適合攻擊已經精密測量過座標位置、採集雷達探測成像樣本的目標,這是因為如果沒有事先準備的高精度雷達圖像,它的制導技術無法實現對比操作。

此外,潘興2在發射準備、電子戰能力方面有一些缺點。例如需要複雜的發射起豎技術,沒有現代封裝儲存發射箱等等。

而這些問題,對於今天的美國彈道導彈科研力量來說不是多大問題,在短程的美軍ATACMS戰術彈道導彈上早已獲得解決。

因此如果美國真的重新裝備中程彈道導彈,將重奪該領域世界第一寶座。


加特林


由於美國與前蘇聯簽訂過中導條約,也就是1987年美、蘇兩國首腦簽訂的《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中導條約規定美俄銷燬射程介乎500至1000公里的短程導彈,以及射程介乎1000至5500公里的中程導彈,包括搭載常規與核子彈頭的導彈、導彈的陸基發射器。由於中國沒有簽訂這個條約,因此中導在中國並不被被人關注,包括資深軍迷。

儘管美蘇(俄羅斯)雙方至今已經銷燬2692枚導彈,但是如果不是2018年10月20日,美國以俄方4年來多次違反條約規定為由,威脅要退出《中程導彈條約》,可以中導這個詞彙,還不會這麼熱門。

因此,我們應該感謝特朗普的這次“退群”,至少這次“退群”讓軍迷們有機會了解或重溫美國的中程彈道導彈相關學術問題。對於一名普通人而言,無論是不是軍迷,美俄之間的中導條約完美執行也好,瞬間被撕毀也罷,都和咱們的日常生活沒有任何關係,倒是藉機研究一下中導本身,才是和我的能沾上邊的事。

近年來,美國空軍的“民兵III”洲際彈道導彈是軍迷關注的焦點,但是美軍在中程導彈上也有很深的技術積澱。比如“潘興-2”彈道導彈作為第三代地地戰術導彈,1974年立項,1985年服役,包含了現在仍在使用的慣性制導和雷達地形匹配末段制導技術,命中精度也高達30米,這一個例子就已經能夠證明美軍的中導技術積累水平了。

“潘興-2”的優勢是導彈精度很高,作為戰術核武器使用時,對前蘇聯的歐洲部分產生了巨大的威脅,後來換裝鑽地戰鬥部之後,對地下掩體也能實施打擊。但是,據我對美國空軍的瞭解,其核威懾力量已經聚焦為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2大類武器了,遠的用洲際導彈,中程的用轟炸機。這也證明了,中導在美軍其實是棄兒型的武器裝備了,技術積累再多,也用不上了呀。

如果非要就技術談技術,那麼美軍“北極星”中程彈道導彈已經發展了三代,技術水平也非常不錯。比如“北極星”A1導彈長8.69米,射程2200千米,命中精度約為1.85千米。“北極星”A2彈長9.4米,命中精度提升到0.95千米。“北極星”A3也能實現多彈頭分層,3個核彈頭質量為160千克,威力20萬噸TNT當量,技術水平很到位了。

前蘇聯簽訂中導條約之後,也真的銷燬了很多導彈,研發工作也已經停止。不過,近期有消息表示,俄羅斯在2011年曾經研發過RS-26“邊界”中程彈道導彈,據悉已經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進行了首次試射,儘管導彈最終墜毀,但是後面的4次發射成功了。這就難怪特朗普要退出中導條約了:美俄都具備中導的技術積澱,但是美軍是真不搞中導了,他們用洲際和戰轟替代能力,而俄羅斯卻是多次違反條約那一方,一個俄羅斯人不尊重在先的條約,特朗普不退出還等待何時。


軍林天下


10月20日,作為世界上最強軍事國家的美國,要退出中程彈道導彈條約,引發極大關注。美國戰車未來要駛往何方,退群以後中程彈道導彈發展又如何?三天以後,即10月23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會見美國戰略安全顧問博爾頓時,開了一個玩笑道,美國的國徽圖案上,老鷹利爪一邊廂捉著橄欖枝,一邊捉住利箭13只,是不是現在吃掉了橄欖枝,只留下了箭呢?博爾頓說什麼,沒帶橄欖來。只剩下箭會如何?俄專家的分析,這是要把自己拉入一場沒有獲勝機會的競賽中。就是競賽吧,依其技術儲備,如之潘興-2和BGM-109G陸基“戰斧”,又將部署在哪裡?在亞洲難有立錐之地,我們知道,被部署國家,無疑會招致大國的報復,覆巢之下無完卵,都不會這麼傻。如其空中發射,又要面對越來越健全的防空系統,也礙難有機會。部署在水下,自家悄悄搞就是了,也不必這麼高調退群呀,故而只有一個可能,俄專家推定,那就是美國要開始發展超音速武器了。

▲潘興如何?我們知道,美國是有款“潘興”的,在冷戰時期無限威風。若論導彈,誰能比得上美國的導彈呢?這是一款1985年才開始入役的高精度導彈,曾部署於德國,慣性制導和雷達地形匹配末段制導,相結合,命中精度做過實驗,都到了30米以內,堪謂冠絕天下,裝上核戰鬥部,當量可達到5萬噸級,導彈整體重達7.6噸,彈頭重量650公斤,射程在2000公里以內,作為戰術核武器,極具威懾。瞄準了蘇聯導彈基地、機場和碼頭,換裝鑽地戰鬥部的話,對地下的掩體也可清除。由於採取固體推進劑推進,可長時間存放,沒有問題。使得蘇聯如芒在背,蘇聯做為當時超級大國,豈是好惹的,也打造出自家的一款SS-20“蜘蛛”導彈,很快就部署了441套。所謂核大戰沒有勝利者,1987年兩家這才簽下《中導條約》,從此退出中程導彈發展,但並不等於沒有技術儲備。美國從短程到遠程,那都是有的。如今美國說俄有5800千米的PAS-26“前沿”,說有超過500千米“伊斯坎德爾”,那麼試問美國“戰斧”又算什麼?說人家對不起自家,無非給自家發展在找個藉口罷了,其實中程導彈彈道,美國又何曾一日有忘?

▲早要復活。2014年,秘密復活“潘興”III,重量要比II型翻倍,只是翻了倍又如何?失去研究的意義,嘆口氣重又輕輕放下。重要的是,世上中程彈,美國為了一己之私,常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或對一些國家不加限制,或對伊朝大棒猛揮多有制裁,這才是世上中程導彈不停冒出來的原因。如印度烈火IV都到達了5000公里,從來沒聽見美國說什麼,當伊朗“流星”劃過,朝鮮以“大浦洞”、“勞動”、“舞水端”汩汩而出,再也難以關上幾個國家中程彈道導彈的大門,像以色列這些若了若隱若現的擁核國家,早不再是秘密。打得準打不準另說,已經管控不住,如與中俄對攻,僅以其技術儲備,早可實現,這一點不用絲毫懷疑,只是一樣事,美國可能判斷不清楚,只以現有技術基礎發展出來,可以說沒有什麼技術前景,還有冒著打破平衡之虞。與其這樣,不如另起爐灶,在“一小時打遍全球”技術上玩命折騰,什麼空天戰機,什麼高超音速導彈,這些年蹦躂得十分歡快。

▲不可替代。中國追蹤潘興II多年,東風-15B只到了800公里,2002又打造一款“碉堡殺手”——東風15C,21世紀初有了東風-21D,不過為了平衡霸權威脅的需要,不是要打誰,當週邊充滿危險,不得不如此,也是給人家逼出來的,2015年閱兵時拖出東風-26,人講技術上獨一無二。為了國家安全,手中總得有根打狗的棍兒。所以,不必津津於此,可見美國航母的發展,也見其核潛艇神出鬼沒,以其先進的技術,裹脅著世界,更向前發展,在尖端武器領域核常兼備,無人能及。沒有必要再從中程彈道導彈上折騰,費時費力,因為無人敢對美國主動發起攻擊,美國所要的發展,力之所及,全球無處不在,比如戰略核導彈,戰略核潛艇,戰略轟炸機,三駕馬車建得全,無人憾動其軍事霸權的地位。


魂舞大漠


美國的中程彈道導彈的技術儲備如何?


在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中程彈道導彈:按照一般的定義,地對地導彈按照射程的遠近分為短程(射程1000千米以下)、中程(射程1000~3000千米)、遠程(射程3000~8000千米)、洲際(射程8000千米以上)導彈等類型。但這一標準東西方並不統一,各國對於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範圍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例如著名的美蘇《中導條約》規定射程在1 000~5500千米的為中程導彈,而射程在500~1000千米的為中短程導彈。 [1]


美國的中程彈道導彈:

美國北極星A1

美國北極星A1彈長8.69米,有效射程為2200千米,命中精度約為1.85千米。北極星A-1導彈在結構上由第一級、級間段、第二級、儀器艙和彈頭組成。彈頭為核彈頭,威力達60萬噸TNT當量。彈頭外形為錐柱裙形,端頭為鈍錐體,圓柱段內放核裝置與引爆系統,下端為裙部,使彈頭再入時保持飛行穩定。裙部還裝有使彈頭旋轉再入的旋轉系統。為了減少導彈在大氣層飛行中的阻力,在端頭的前方還裝有一個流線型整流罩。

美國北極星A2

美國北極星A2彈長9.4米,有效射程為2800千米,命中精度約為0.95千米。A-2導彈是在A-1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主要的改進部分是在推進系統方面。彈頭仍用A-1的彈頭,但性能有所提高,彈頭核裝置代號為W47,威力增至50萬噸TNT當量。第一級發動機仍採用A-1的推進劑和發動機殼體材料,但加長了762毫米,增大了推進劑裝填量。


美國北極星A3

美國北極星A3彈長9.85米,有效射程為4600千米,命中精度約為0.95千米。A-3導彈由彈體、推進、制導與飛行控制、推力矢量控制、再入等分系統組成,其外形由A-1和A-2的香檳危瓶形改為了子彈形。動力裝置採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彈頭採用3個集束式多彈頭,每個子彈頭質量為160千克,核裝置代號為WS8,威力達20萬噸TNT當量。曾研究過裝一個100萬噸TNT當量的彈頭方案,後來被放棄。


潘興2(美國最先進的中程彈道導彈)

“潘興”導彈性能:

“潘興”導彈是美國研製的一種中程地對地固體彈道導彈,有三種型號。“潘興”Ⅱ導彈是第三代地對地戰術導彈,1974年開始研製,1985年裝備部隊。潘興”Ⅱ導彈是固體彈道導彈彈長:10米彈徑:1米,發射質量7.26噸,發射準備時間為5分鐘。該導彈採用慣性制導和雷達地形匹配末制導兩套系統,命中精度約30米,導彈戰鬥部為5千至5萬噸級TNT當量的核彈頭,最大射程1800千米,最大飛行高度約300千米。

“潘興”導彈的結構:

動力裝置可以分為二部分:第一級、第二級和再入器。一、二級有大體相同的結構,主要是固體火箭發發動機、其燃燒室由凱夫拉有機纖維製成,因而重量較輕。噴管咽部由石墨材料製成,噴管出口由碳酚醛材料製成,噴管可以擺動,除產生推力外,還承擔導彈俯仰和偏航運動的控制。 第一級底部十字形地裝有四個空氣舵,其中兩個固定,兩個可動。當第一級工作時,固定舵保證導彈的穩定性,可動舵控制滾轉運動。第二級沒有空氣舵,在它工作時,滾轉運動由再入器的空氣舵控制,俯仰和偏航靠擺動噴管控制。 再入器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制導—控制艙,戰鬥部和雷達艙,還要加上和第二級相接的連接艙。制導—控制艙主要裝有慣性制導系統、彈上計算機、預存目標參考圖象的存儲器和相關設備。其內還有再入器空氣舵的控制系統和俯仰、偏航噴口的控制系統,是用來控制再入器姿態的。此外,燃氣發生器、蓄壓器、冷氣供應系統及電纜等也在其內。 戰鬥部是核的或常規的,位於制導—控制艙和雷達艙之間。 雷達舵在導彈的最前端,長度約為一米,直徑大約六十六釐米。它包括雷達、天線及所有電子裝置的能源——電池。在導彈頂端,有一保護雷達的天線罩和彈頭引信的防護罩,在雷達開始工作前夕,自動起爆分離藥,將防護罩扔掉。

潘興Ⅱ彈道飛行:

“潘興Ⅱ”導彈是二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的高超音速彈道式導彈,其飛行彈道可分為三段,即主動段、中段和末段。從地面發射開始,至第二級火箭工作完畢為主動段。在主動段,導彈不斷加速上升,獲得足夠的高度和速度,以後則靠慣性運動而達到預定目標。每一級火箭工作完畢後,自行分離。兩級火箭都脫離後,導彈只剩下再入器,開始自由飛行的中段。中段大部分處於外層大氣中,高度接近三百公里,速度達馬赫數十二。由於外層大氣極為稀薄,因而阻力很小,干擾也小,特別適合導彈的慣性運動。在中程段開始時,再入器的頭部便向下傾斜,以形成重返稠密大氣層的最佳姿態。在外層大氣中,再入器的姿態靠其尾部的俯仰和偏航噴口進行調整,進入稠密大氣後即可靠空氣舵調整。當再入裝置進入稠密大氣層並下降到一定高度時,飛行的第三階段,即末段就開始了。再入器進入末段的第一個動作是在慣性制導控制下調整飛行速度,以便能夠以合適的衝擊速度擊中目標。調整速度通過抬起頭部進行一段水平飛行來實現。末段最顯著的特徵是雷達區域相關制導系統開始工作。在一萬五千米高度上,再入器拋開頭部的防護罩,雷達天線開始掃描。雷達不斷從地面取回目標圖象,並與預先存入制導系統的目標區域參考圖象進行比較,確定位置誤差,發出適當的指令給舵面控制系統,修正彈道,使彈頭準確地擊中目標。

潘興Ⅱ導彈的火箭發動機燃料:

“固體火箭發動機採用端羥基聚丁二稀作為推進劑。推進劑總共約五千四百公斤,其中第一級三千二百公斤,第二級二千二百公斤。 “

潘興導彈起爆方式:

潘興Ⅱ”導彈可以攜帶一枚核彈頭。彈頭可以有三種起爆方式,即空中爆炸、地面爆炸或穿地爆炸。合理地選擇起爆方式,可以增加射程和精度,提高導彈的戰鬥力。由於“潘興Ⅱ”導彈具有很高的精度,作為一種戰術核武器,它不需要很高的爆炸力,一般為一至二萬噸級,也可使用四百公斤重的常規彈頭(子母彈等彈頭)。根據不同的起爆方式,應該選擇不同的爆炸力。穿入地下爆炸彈頭,稱為穿地彈頭,其頭部裝有高強度合金鋼的外殼,能夠以很大的衝擊速度鑽入土層或混凝土層,在地下爆炸。它對於摧毀地下目標特別有效。在“潘興Ⅱ”導彈的早期樣彈試驗中,穿地彈頭曾以每秒六百一十米的衝擊速度鑽入地下,結果彈頭並沒有變形,而僅僅有一些小的磨損。

潘興導彈精度發射方式:

由於“潘興Ⅱ”導彈在末段採用雷達區域相關制導,其精度大為提高。該雷達系統最早曾在艦載直升飛機上進行過試驗,以後又在高性能有人駕駛飛機的俯衝飛行中試驗。實踐表明,它能夠達到所期望的精度。為了保證“潘興Ⅱ”導彈的精度,從一九七七年十一月至一九七八年五月先後進行了五次樣彈飛行試驗。試驗結果是理想的,雖然目標處於地理上缺少特徵標誌的沙漠中,命中精度仍然很高,特別是一九七八年五月的一次試驗,命中點距目標僅二十五米,超過了軍方提出的精度要求。 “潘興Ⅱ”導彈有很好的地面機動性和地面生存能力。它不需要固定的發射場。整個導彈及其發射裝置可安裝在一輛運輸車上,運輸車由一輛福特M757型牽引車拖動。導彈隨時可以發射。導彈及發射裝置也可以由C-130運輸機或其他大型飛機空運,這就更增加了導彈的機動性。 “潘興Ⅱ”導彈的發射步驟簡單,導彈從進入戒備狀態到發射,全部操作幾分鐘內即可完成。“潘興Ia”的操縱人員,能很容易轉成操作“潘興Ⅱ”。



美國穩形的中程彈道導彈技術:美國中段反導系統GMD

GMD系統的導彈名稱是GBI(GBI Missile),GBI是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的子武器系統,主要負責攔截並摧毀彈道導彈,採用動能撞擊直接擊毀來襲導彈。GBI由多級火箭推進器(BV-Boost Vehicle推進載具)和一個在外大氣層攔截敵方彈道導彈的運動獵殺裝置(EKV)組成。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其實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項目(NMD),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負責攔截大氣層外處於飛行中段的敵方導彈,GBI射高達到1000千米以上

基本參數:  彈長:16.8米  

彈徑:1.27米  航速  

兩級助推攔截彈:7千米/秒,

時速2.78萬公里  

三級助推攔截彈:8.5千米/秒,時速3萬公里  

射高:2000公里  

射程:5000公里(個人估算的)

彈頭: 外大氣層摧毀器(EKV)  

利用GBI的技術修改一下就能造出新型的中程彈道導彈。






俄羅斯的中程彈道導彈:RSD-10(SS-20)、 R-12(SS-4)、R-14(SS-5)


R-14(SS-5)的一些參數

以下數據皆為估計值:
彈體長度:24.3~24.4米
彈體直徑:2.4米~2.5米
起飛質量:86~87噸
推進方式:單級液體
戰鬥部:1枚核彈頭,當量約100萬噸TNT;彈頭重3噸
射程
R-14型:3200~3700千米
R-14U型:4500千米
CEP:1.25~2千米

發射方式:地面發射;U型有一部分使用地下井發射



SS-20導彈為蘇聯固體機動中程彈道導彈,用於取代SS-4和SS-5導彈。1966年開始研製,1975年開始試射,1977年開始部署,每年部署50枚左右。截至1984年為止,已裝備450枚

全 長 16.5公尺直 徑1.7公尺 (最大)
最大射程 5000(分導)-10000公里(三級、單彈頭)
起飛重量 33噸 制導方式 慣性制導
彈頭重量 1100公斤 核彈當量 3×15萬噸(分導、每個)
命中精度 400公尺 發射方式 地面機動發射
反應時間 30秒(地下井)15分(地面機動)




俄羅斯最新中程彈道導彈:匕首

射程達到2000公里、速度高達10倍音速的“匕首”空射中程彈道導彈,據俄方稱可以精準擊沉航母,具體性能數據沒有公佈。

攜帶“匕首”的米格31


美俄兩國的中程彈道導彈優缺:美國比俄羅斯的打擊精度更高,導彈突防能力更強,速度更高,但是俄羅斯的型號種類多,射程覆蓋面更廣,發射方式更多。單枚導彈威力更大。


奮鬥的路上


怎麼,懷疑美國(中程)彈道導彈的技術儲備?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可不是為了打自己的臉。

近一年來,國際上最讓人詬病的,大約就是特朗普政府延續了他的一系列退群行動。給人震動最大的,大約就是今年5月8日,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一時間引起了軒然大波。6月19日美國宣佈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本月20日又宣佈將退出《中導條約》。這又是一個重磅炸彈,打破了至少在字面上與俄羅斯維護了三十年的戰略平衡。

有人可能又要指責特朗普的不靠譜了。不過類似這樣的退群,特朗普可能退的最多,但在美國總統中,特朗普可不是首例,2001年,美國為了強化自己軍事優勢,就退出了72年美蘇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美國愛玩退群的總統從里根、克林頓、小布什到特朗普,一個比一個玩的溜。要說影響最壞的,可能是特朗普,退出《中導條約》,恐怕就要引起世界範圍的軍備競賽,甚至是核競賽。

《中導條約》生效後,美蘇雙方按條約規定,銷燬和禁止射程在500—1000公里的短程彈道導彈,以及射程在1000—5500公里的中程導彈,包括搭載常規與核彈頭的導彈、導彈陸基發射器。按條約規定,所銷燬的只限於陸基發射的導彈,不包括空基和海基發射的導彈。蘇聯銷燬SS—20彈道導彈和核彈頭,美國銷燬的是潘興彈道導彈和核彈頭。最終美蘇雙方共銷燬了2692枚彈道導彈、2611枚核彈頭,驅散了籠罩在歐洲上空的核陰雲。從簽約至今,美俄雙方再也沒有發展陸基部署的中程彈道導彈。

蘇聯的SS—20和美國的潘興2有多厲害就不用說了,都是核彈頭載具。

美國退出條約,就是要重新研發和部署中程導彈導彈,美國是玩導彈的超一流高手,退約,可不是為了打自己的老臉。美國將要退約的理由是“俄羅斯違反了《中導條約》”,甚至還拉上與這個條約沒關係的中國來說事,好像就美國“沒搞中程導彈吃了虧”,一個那什麼又立牌坊的嘴臉。俄羅斯的反擊揭開了美國的遮羞布。

眾所周知,近一二十年,美國一直高調發展反導系統,最早因為在波蘭部署該系統與俄羅斯引發了一場口水戰,最近又把這個系統部署到了韓國。從特朗普嘴裡得知,部署到韓國的“薩德”需要花費10億美元。10億美元弄的可不是玩具擺設,是通過無數次的實驗、攔截,成熟的反導攔截系統。當然美國部署反導系統的理由是防止伊朗和朝鮮的導彈威脅。

美國為了反導系統分別制定了“綜合靶彈計劃”、“靶彈與對抗措施計劃”、“靈活靶彈家族”等等。早期的靶彈根據“民兵—2”洲際彈道導彈改裝而成,根據不同的需要,投送能力和射程也不相同,可以將一個400公斤的彈頭投送到4000公里以外,重型的也可以將1.4噸的載荷投送到8000公里以外。

隨著技術升級,後來的中段攔截試驗使用的靶彈,使用“北極星A3”發動機,最大射程在3000公里左右。2010年美國的新型靶彈,採用潛射“三叉戟C4”的一二級火箭和彈頭艙,能釋放欺騙誘餌,射程為3000到5500公里。

靶彈分為地面發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兩種。

但美國不承認這些是武器載具,只承認用於反導試驗。而俄羅斯卻認為,美國的這些導彈是通用型號,換上戰鬥部,就可以作為武器使用,指責美國是在迴避和繞開《中導條約》。

隨著世界導彈技術的提升,以及高超音速的發展,美國的“靶彈”不會只停留在二流水平上吧?這些靶彈的射程正好是《中導條約》所限制的射程,如果需要,只需要錢到位。

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指責俄羅斯違反該條約。據北約估計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K型巡航導彈射程為2500公里。“伊斯坎德爾”M型導彈,俄方數據射程是415公里,最大射程為480公里,而美方則堅信該型號導彈射程超過500公里。

“伊斯坎德爾”導彈是一種短程戰術彈道導彈,1988年開始研製,2006年交付俄羅斯陸軍。導彈彈長7.3米,總重3.8噸,戰鬥部重480—700公斤,採用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500公里,末端突防速度超過5.9馬赫。

不論北約估計的數據準不準確,但說明,大家誰都沒閒著,只是美國退約後,又把歐洲重新推進了恐怖的核陰雲之下,這回歐洲這些國家不想交保護費也得交了。


燕北林叢


根據《中導條約》的規定,雙方都拆毀了各自的中近程導彈系統,也依給不再從事有關研發等工作,故而美國早已退出了中近程導彈研究領域,但是這個條約實際上還是漏洞百出的,首先,所涉內容僅侷限於銷燬了陸基中近程彈道導彈,以及陸基發射的巡航導彈。這對巡航導彈來說,談不上什麼限制,只不過陸基發射車取消而已,美俄的機載或者艦載的巡航導彈依然還得發展,如今把他們變成路基發射,根本就沒有什麼技術問題,那也就是是否需要的問題。

其次,並沒有阻止進行相關技術的儲備等工作,只是禁止具體型號的開發工作。美國在簽訂中導條約前,已經發展出了相當先進的中程導彈技術,比如:潘興2,即便放到今天,性能也是非常先進的,雖然美國人在簽訂條約之後,依約停止中近程導彈的開發工作,但是在相關技術領域,美國的技術儲備工作沒有放鬆,依然保持相當不錯高的水平。

因為這個導彈技術本身就一個綜合性技術,包括了許多單項技術,這些技術談不上什麼限制,制導技術幾乎是通用性的技術,美國一直在發展,火箭發動機也不什麼問題,也就是把各種東西綜合起來的問題,美國目前的小型運載火箭,各類探空火箭等,在技術完全就可以轉變為中近程導彈,對美國來說,發展中近程導彈不是一個技術難題,而是一個是否有這種需求的問題。


講武堂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將退出《中導條約》,引發了全球輿論的緊張。關於美國為何要退出、退出之後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大家莫衷一是,但是比較一致的觀點是,美國退出條約後,其中程彈道導彈技術將重新活躍,並將很快研發出性能領先的新型中程彈道導彈。

上圖為ss-20和潘興Ⅱ中程彈道導彈同比例對比,潘興Ⅱ小巧且性能性能強悍

為什麼大家都會這麼認為?很簡單,美國憑藉持續數十年的高額投入、吸納人才的培養鍛鍊,以及遍及全球的熱戰冷戰,積累沉澱了先進而完善的導彈技術,無論是戰術導彈領域,還是在彈道導彈領域,底蘊深厚,實力強大。

複雜、拗口的專業術語容易讓人不知所云,咱們就拿最簡單直觀的兩組數據對比:

第一組:中程彈道導彈

美國潘興Ⅱ導彈,最大射程1850千米,彈長10米,彈徑1米,發射質量7.26噸,彈頭重量640千克。

前蘇聯SS-12導彈,發射重量9.7噸,最大射程800千米,戰鬥部800千克。

中國東風15C導彈,發射重量6.2噸,

射程600-800千米,彈頭重量500千克。常規子母彈,2007裝備

中國東風21C,射程1700千米,發射重量16噸,彈長10.7米,彈徑1.4米,CEP約50米,慣性加雷達末制導。

有很多資料稱,潘興Ⅱ導彈以7.26噸的發射重量、1850公里的射程,實現了1.3噸的投擲重量,這個指標未免誇大其詞。

實際上,所謂的1.3噸彈頭重量,包括了彈頭和末制導雷達、控制艙段等組成部分,實際的戰鬥部為640千克。

儘管如此,潘興Ⅱ的性能確實足以傲視全球。東風21與潘興Ⅱ射程相當,但發射重量卻是其2倍以上;潘興Ⅱ採用慣性制導和雷達地形匹配末制導,命中精度約30米,曾被稱為命中精度最高的彈道導彈。

需要注意的是,潘興Ⅱ研製於上世紀70年代,使用芳綸III殼體和HTPB粘結劑,大幅度提高了幹質比;東風15研製於上世紀80年代,作為我國第一代固體彈道導彈,彈體仍然是鋼殼,粘結劑使用傳統的PBAN;直到東風21A才用上HTPB粘結劑,並仍是鋼殼。

上圖為美國侏儒彈道導彈

第二組:洲際彈道導彈

美國洲際彈道導彈“民兵3”,彈長18.26米,彈徑\t1.67米,最大射程13000公里,發射重量34.5噸,彈頭最大載荷0.95噸,圓概率誤差約220米。

俄羅斯SS-18“撒旦”洲際彈道導彈,最大射程超過16000公里發射重量211噸,彈頭有效載荷8.47噸,圓概率誤差約220米。

東風-31最大射程11000公里,長約15-16.5米,發射重量約40-42噸,彈頭有效載荷1噸,最多可攜帶10枚分彈頭,圓概率誤差約200米。

美國侏儒彈道導彈,最大射程11100公里,彈長16米,彈徑1.2米,起飛質量\t16.78噸,彈頭454kg,命中精度183米。

東風31是我國第二代固體彈道導彈,採用了玻璃纖維殼體、HTPB推進劑、三維藥型、碳-碳喉襯、柔性全軸擺動噴管等技術。直到改進型東風31AG,才是中國彈道導彈進入了第三代彈道導彈時代,使用了新型高能推進劑,石墨環氧纖維殼體、可拋式延伸噴管等技術,長度縮減至13米左右,在所有陸基洲際導彈中是最低,但此時也不過最近十年間的事情。

但是,直觀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東風31發射重量大於美國民兵3,戰鬥部載荷相當。這也是中國導彈的普遍問題,自重更大一些,載荷比則要差一些,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彈體材料和機構設計上的差距。

民兵3研製裝備與上世紀70年底啊,至今仍在繼續服役,且基本性能與中國、俄羅斯的洲際導彈基本相當。俄羅斯的白楊M,在末制導高精確度打擊、機動彈頭和速燃短助推段技術方面,也超越了東風-31A型導彈。

再來看並未正式服役的美國侏儒導彈,研製於上世紀80年代,被譽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洲際導侏儒以中短程導彈的尺寸,實現了洲際導彈的能力,導彈末端也能高機動突防,成為世界武器史上的一大傑作。就算以今天的標準,美國侏儒彈道導彈的性能也遠在白楊M和DF31A之上。

當然,各國對於“侏儒”的看法也並非一致。也有人認為,出於競爭威懾的需要,美國彈道導彈數據含水量一直很大,很多指標屬於極限數據,讓人以為其很強大,實際上那些指標是很難立即達到或同時達到。

但是,美國上世紀70、80年代研製的導彈,至今指標都不落伍,甚至仍有領先能力,充分說明了美國導彈技術的實力雄厚。對於中程導彈來說,儘管美軍近30年沒有研發嚴格意義上的導彈,但憑藉研製中長彈道導彈靶彈和陸基中程巡航導彈,美軍不僅沒有將中程導彈的技能荒廢,相反地,得益於近年來導彈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美軍中程導彈的復活和革新奠定了技術幾乎。這一點有氣質的各國警惕。


軍備解碼


美國中程彈道導彈的技術儲備仍是世界科技前列。雖然1987年與蘇聯簽訂了《中導條約》,消毀了1700多枚中短程導彈,但是這項技術研究並沒有停止,而是將中短程導彈向攔截技術轉化,構成以攔為主也能打擊的全套技術水平。美國中短程導彈系統主要是潘興-2為主,還有侏儒、民兵-3等,打擊誤差當時在3O米左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準的。現在美國總統特朗普要退出《中導條約》,一是看到俄羅斯的伊德坎貝爾多彈頭導彈480公里的超音速導彈,根本無法攔截,這個條約限制美國的軍事勢力。二是歐州現在與美國離心,美國如果在歐州部署中短程導彈,歐州出資美國掌控,歐盟更加附首貼耳。三是中短程導彈技術現在多國均己實行技術突破,有的已經走在美國的同等水平,甚至個別系列己超過美國的技術層面。美國對此很擔心自己的超級霸主地位,為此可能重啟軍備競賽,給世界和平蒙上核戰陰影。


感悟77741162


前段時間,美國單方面宣佈將退出《中導條約》,引發各國的強烈關注。作為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簽訂的條約,它規定了美蘇兩國必須將射程在500到5500公里的陸基中短程導彈銷燬。

《中導條約》只是對美國中程導彈的持有數量產生了影響,但並不影響美國在導彈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美國在中程導彈這一領域並沒有落後。

早在一九八五年就裝備到部隊的“潘興II”導彈就有著十分強大的性能,並且長度只有10米,能達到300公里的飛行高度,射程也有1800公里。除此之外“潘興II”命中目標的精度達到了恐怖的30米。

它的起爆方式有地面、空中和穿地這三種,尤其是穿地這一起爆方式最讓人津津樂道,在搭配了專門用於穿地的彈頭後,十分輕鬆的就能摧毀敵方的地下目標。這一導彈裝備到部隊後,令當時的蘇聯大傷腦筋。

還有一款名為“北極星A3”的彈道導彈,相較於“潘興II”雖然命中精度方面有所欠缺,但威力也是很大的,彈頭所使用的是多彈頭,並且能搭載核彈頭,威力相當於20萬噸的TNT炸藥。

《中導條約》簽訂後,美國銷燬的只是陸基導彈,搭載在軍艦和轟炸機上的導彈是不受條約限制的。美國搭載在軍艦上的“戰斧”導彈射程在一千多公里,完全算得上是中程導彈了。同時,俄羅斯搭載在潛艇上的導彈也是藉此規避了《中導條約》。

美蘇兩國當時簽訂《中導條約》,更多的還是為了避免冷戰造成的影響,對於自身在中程導彈技術方面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