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洋政府沒有成功剿滅國民黨?

沁嶼


北洋政府未能成功剿滅國民黨,主要原因有五點(1)孫中山本人威望較高(2)民國地方軍閥林立,成為國民黨滋養的溫床(3)袁世凱急於稱帝,導致北洋系統內部分裂(4)袁世凱死後,北洋派系林立,無力南進(5)國民黨後期得到蘇聯和共產黨支持,實力大增

第一,孫中山本人一手策劃了對北洋的多次攻擊,又在最後藉助蘇俄力量建立了強大的黨軍。

北洋派與國民黨的戰爭,從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到1928年東北易幟為止,前後10多年。在這10多年中,率領國民黨向北洋作戰的,主要是孫中山。孫中山雖然是個大忽悠,軍事才能也平平,但其政治理念非常堅決,魄力和海內外影響力也相當高,既能得到士兵和軍閥的擁戴,也能得到南洋華僑和國際友人的支持。只要有孫中山在,那麼國民黨的旗幟就能始終不倒。北洋政府沒有力量對孫中山斬首,那麼就只有不斷遭受孫中山聚集的反對力量一波一波的衝擊。

晚年孫中山更制定了有效的戰略,得到了蘇聯和兩廣雲貴的支持,建立了黃埔軍校,可以說氣候已成。孫中山在1925年去世,但那時候國民黨聯合聯共的大計已經定下,雙方實力強弱的逆轉已經很難阻止了。

第二,民國地方軍閥林立,成為國民黨滋養的溫床

辛亥革命十八省獨立,每個省都有自己的軍隊,形成了諸多地方軍閥。北洋派系雖然佔據中央政權,對這些地方軍閥並沒有能剷除。因此國民黨歷次反對北洋,多是借重地方軍閥的部隊。而北洋軍即使能打敗這些地方軍閥,也未能將其根除。北洋政府持續時間太短,來不及消滅北洋之外的地方軍閥,造成國民黨能夠借屍還魂。

第三,袁世凱急於稱帝,引發內部不滿和全國聲討,失去了埋葬國民黨的最好機會。

辛亥革命到民國建立,北洋系統雖然軍事上相對國民黨有優勢,但本身也只是清政府下屬一個武裝集團,因此袁世凱選擇與國民黨勾結,逼清帝退位。此後袁世凱成為大總統。1913年宋教仁遇刺,孫中山和黃興等人在南方發動二次革命,很快被北洋軍隊剿滅,孫黃等人出逃,國民黨的地方政權和軍隊全部滅亡,孫中山跑到日本,把國民黨改造成一個忠於老大個人的黑社會組織。

這本是袁世凱最好的機會。遺憾的是,雖然剿滅了國民黨,但國內依然軍閥林立。而面丟這些軍閥,袁世凱不是一步一步設法消滅,鞏固中央政權,而是聽信兒子袁克定的鬼話,急匆匆稱帝。這一稱帝,不但地方軍閥趁機舉起反袁大旗,發動護國戰爭,北洋內部得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也起了異心。最後,護國軍步步緊逼,袁世凱在1916年氣急敗壞而死。

第四,袁世凱死後,北洋陷入派系內鬥,始終無力全力應對國民黨。

袁世凱是北洋領袖,他一死,北洋集團沒有堅定的核心,迅速陷入內訌。在之後北洋與國民黨十餘年的戰鬥中,北洋三大集團相互扯後腿,甚至爆發大規模內戰,終於遭到國民黨各個擊破,最後失去政權。

一般而言,北洋派系是直系(馮國璋、徐世昌、曹錕、吳佩孚)和皖系(段祺瑞、段芝貴、徐樹錚),奉系張作霖本是一土匪,因為後來曾入主北京政府,咱們也勉強算他是北洋吧。這三派的鬥爭,就是讓人無話可說。

比如護法戰爭,北洋軍對孫中山和南方滇桂軍閥組成的護法軍節節致勝。但正在關鍵時刻,因為直系和皖系的矛盾,曹錕扯段祺瑞的後腿,命令前線的直系部隊吳佩孚等停止進軍,反過來聯合南方軍閥,北上逼宮,於是爆發了直皖戰爭(1920年)。直系在奉系張作霖的支持下打敗了皖系。

到1922年,又因為分贓不孕,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吳佩孚打敗奉系張作霖。

1924年,爆發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張作霖聯合了皖系段祺瑞和國民黨的孫中山,最後在馮玉祥倒戈的情況下擊敗了吳佩孚,打斷了直系的脊樑。

1925年,奉系南下,又在浙奉戰爭中被直系孫傳芳打敗。

北洋內部三大派系的相互戰爭,比他們對南方國民黨的戰爭要激烈得多,大大消耗了北洋派系的實力。


第五,國民黨得到了蘇聯和共產黨的幫助,實力大增。

過去,孫中山依靠南方軍閥作為反對北洋軍閥的力量,多數情況下軍事上吃虧,就算偶爾得利,也無法駕馭軍閥。但在1924年,他制定了聯合、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國民黨改組成一個蘇式政黨,辦了黃埔軍校,任命蔣介石(1887-1975)為校長,建立屬於自己的黨軍。

這下子真是立竿見影,脫胎換骨。國民黨軍隊從封建制的舊軍隊迅速進化成準現代化軍隊,戰鬥力刷刷地上升。成立沒兩年,黃埔軍隊就打垮了廣東商團,消滅了廣東軍閥陳炯明,把廣東省地盤牢牢拿下了。接著,廣西新軍閥李宗仁、湖南新軍閥唐生智等紛紛前來效忠,國民黨實力大增。雖然孫中山本人在1925年去世,但再次發動革命的機會已然成熟。1926年,國民黨軍隊正式出兵北伐,以絕對劣勢兵力的北伐軍打得北洋軍落花流水。加上中共發動各地民眾響應,而北洋三大軍閥勾心鬥角,都指望“死道友不死貧道”。這麼此消彼長,短短不到一年,吳佩孚、孫傳芳先後被打垮,北伐軍席捲半個中國,西北軍閥馮玉祥、山西軍閥閻錫山也紛紛加入北伐軍陣營一邊。此後,雖然蔣介石和汪精衛在1927年先後反共,但北洋軍閥大勢已去。1928年,國民黨佔領北京,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國民黨取得了最終勝利。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也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黃埔軍校是在蘇聯支持下成立的,蘇聯出了 很多的教官,為國民黨培養了很多將領,蘇聯最開始還給了2萬支步槍和1000挺機槍,都配備了 相當的子彈,國民黨這才建立了自己能指揮的真正的軍隊,不再靠地方軍閥了。隨後的 北伐,蘇聯也是出人出力出錢,除了派出軍事顧問,甚至派飛行員參戰。即使校長反共以後,由於抗日,蘇聯還是給中國軍援,這大部分又落到了校長手裡。孫中山兒子孫科稱,中國抗戰初期,“蘇聯是給予中國援助的唯一國家”,國民黨從蘇聯拿到的援助。除了可以確認的2億5千萬美元低息貸款外,國民黨還獲得了大量軍事援助,這些數字是從蘇聯那方面來的,但大部分得到了中國方面的確認,來 看看這些數字: 蘇聯共援華飛機904架(其中中型和重型轟炸318架,殲擊機542架,教練機44架),坦克82輛,牽引車602輛,汽車1516輛,大炮1140門,輕重機槍9720挺,步槍5萬支,子彈1.8億發,炸彈31600顆,炮彈約200萬,以及其它軍火物資。


生產各種鑽機


說實話,北洋政府當時最強勢的時候,很明顯就是袁世凱當政的時候,這個時候整個北洋軍內部可以說是沒有任何一點兒雜聲的 ,此時此刻,整個北洋軍內部全部是聽袁世凱的命令而袁世凱可以直接命令北洋軍去做任何事情。

但是事實上就連袁世凱當政的時候都不敢去打國民黨的主意,為什麼?

首先,袁世凱這個人是一個強人,雖然他在慈禧的面前表現得就像一個奴才一樣,但是這個人曾經年少氣盛過,別忘記啦,當初他出兵朝鮮的時候,朝鮮的王后都對他另眼相待,這個人老奸巨猾,對於各方的勢力,他都可以笑呵呵的接受,但是最起碼的一點,他從來都不受制於人,他訓練北洋軍原先慈禧是讓他拱衛京師的,但是情況很明顯,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他的部隊在山東放羊呢,袁世凱是一個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任何一個軍閥任何一個帝國都不可能左右他的意志,對於歐美列強還有日本而言,你對於袁世凱這個人是感到又恨又怕,恨的是,我給了他這麼多資金給了他這麼多地為它竟然不幫我的忙。怕的是袁世凱此時的北洋軍可以說是軍容齊整,而且戰鬥力強悍,跟日本人硬碰硬的話,誰勝誰負,這一點還真不好說,就如同他對日本人說的那樣,當初伊藤博文在的時候都不敢對我大聲說話,你他媽算老幾。

由於這個人的強硬,使得很難控制他,因此其他的歐美列強方面。都是希望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我可以支持北洋政府,同時我也可以支持國民黨,只要中國方面有求於我,他就會給我開通市場或者給我提供大量的工業資源,因此,對於歐美列強而言絕對不希望中國一個人一家獨大,這就造成了中國將失去了對於他們請求的意願,那我辛辛苦苦做的一切不就成了別人的嫁衣了嗎?所以國民黨,必須要存在,而且要存在的轟轟烈烈,並且要跟北方的政府對立而行,這就形成了南中國河北中國這樣的話兩邊只要保持著小的爭端對立的話,那麼我就可以在中間當一個調停人,或者是我出賣軍火的軍火生意可以做得更加的好。

但是,袁世凱也有自己的考量,被楊軍雖然號稱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隊,但是事實上滿打滿算整個北洋軍一共正規軍20萬人。當時整個中國有多少人,4萬萬人,北洋軍能打硬仗,能打勝仗,但是害怕自己的軍隊被消耗的太大,袁世凱特別清楚,北洋軍就是自己的一切,軍隊的權利才是最高的權利,只要軍隊在手。他在中國就橫著走,對袁世凱而言,中國還有其他的事例,比如說剛剛倒臺的滿清政府,比如說各個地區的軍閥勢力,比如說湘軍,淮軍等一系列遺留下的老牌軍隊的實力,尤其是在武漢的軍隊,他們可以直接領取到當時漢陽兵工廠製造的漢陽造步槍,有武器,你就能夠繼續發展的軍隊,如果此時此刻袁世凱不顧一切跟國民黨拼個兩敗俱傷,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到底最後便宜了誰,清政府雖然已經倒臺了,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誰能搞不準,到時候清政府再來一個政府跟他秋後算賬呢。因此,軍隊打仗,不用了,只要跟在我身邊,繼續跟著我一起作威作福,享受就行啦,因此,在嘗試性地拿下了武漢跟南京之後,袁世凱對於南中國選擇放手,其他的地方,你們鬧騰去,我只要保證我的稅負能夠維持我軍隊的開銷,其餘的事情我管不著,說了我還有一個夢想,我要當皇帝。

結果皇帝當了100多天,人家全起來叛變了,這個時候袁世凱傻眼了,和生生被自己給耗死了,袁世凱一死,整個北洋軍內部就開始鬧騰,誰都知道北洋軍這個老大有多麼誘人的利益,但誰都知道,北洋軍老大這個位置有多不好當,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像袁世凱那樣擁有大的才能,能夠同管整個北洋軍政府,兩邊一看不順眼,立刻就打成一片,如果看得順眼,立刻就是拜把子兄弟,這種你來我往,反反覆覆,經常搞得自己治下就很不安寧。

而且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袁世凱在的時候還能正壓得住這些矛盾,袁世凱一旦死了這些人,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就在那不斷的鬧騰,使得北洋政府在當時中國底層民眾看來簡直就是一群流氓,一群山大王,你比方說最著名的張勳復辟,這種事情有腦子的人都不會去做,但確實有人這麼做了,而且還就是你北洋軍的人,在接下來事情就是《凡爾賽合約》,袁世凱如果在說不定月強還不敢讓他簽字麼一款條約,甚至連這款條約拿出來的勇氣都沒有。但袁世凱死了。條約一拿出來段祺瑞政府屁顛兒就過去簽了,這個時候,北洋政府又打上了,賣國求榮的標籤,你憑什麼去服眾?

而且這個時候南方的整個政治形勢,也開始發生了變化,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偉人誰?孫中山。

對於我們而言,辛亥革命這四個字只是歷史書上面的一個考點,但是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辛亥革命對於整個中國的意義來說太大了,所有人都知道了自己的膝蓋,生下來不是用來跪的,而是用來工作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也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真實存在的,民主共和,原來我們都不知道,但是經過孫中山這種宣傳之後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我們並不是別人的奴隸,我們跟所有人種都是一樣的,我們都要有追求財富的權利。

孫中山在中國南方,嘔心瀝血,終於將整個南方,打造出了對於資本主義的嚮往,對於未來新生活可以投入奉獻一切的那種人民願望。

此時此刻,在北洋政府直接管轄的中國北方,形勢還算比較好,但是在南方的話,人們並不願意跪你北洋政府那些領導人,清政府的皇帝都已經被打倒了,你們又算什麼東西,我們要的是錢,要的是資金,我們要去創業,我們要去發展我們自己的實體工業,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

所以我說,孫中山這個人值得中國任何一個黨派去敬佩,去給他應有的尊重,如果沒有他老人家嘔心瀝血,在中國披荊斬棘開創革命道路,那麼,中國的革命形勢將會如何這一點完全無法想象,最近我聽說臺灣的某位仁兄把孫中山的雕塑給打倒之後還打算利用法不責眾這個調理來幫自己洗脫罪名,妄想!


漩渦鳴人yy


從外國軍人的角度,來看看革命黨北伐軍和北洋軍閥們的面貌,你就知道為啥了。

二戰時代的中國戰區參謀長 史迪威,其實從北洋時代就來過中國,他擔任過軍事觀察員的工作,負責觀察過中國多支部隊,我們看看他的描述。


北洋奉系軍閥頭目之一 張宗昌的軍隊:

約3000人的一支白俄步兵旅,裝備有裝甲火車,另外還有100名白俄騎兵,他們的軍夫是深綠色的,黃色馬靴已經沒過他們的膝蓋,還帶著各種武器:從頂端掛著三角旗的長矛,木質槍套裡放著長管毛瑟槍,此外還有大刀,這些士兵沒有自己的國家,性格殘忍暴烈,張宗昌主要靠他們打仗。


另外張宗昌的中國士兵則是:每100人裡大約30人配有步槍,一個連隊有200到250名士兵,其中20%的人不到4英尺6英寸(1.36米),很多還不滿14歲,都很髒,有的還光著腳。北洋軍閥的兵是不肯打仗的,他們都怕“紅槍會”(農民自己組建的武裝組織),紅槍會襲擊他們能對付的小股士兵,殺起人來毫不留情,留下的傷口會讓死者死前受三四個小時的罪。


而,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的吳佩孚,他手下的士兵是這樣的:跟其他人一樣,吳佩孚的兵往往不到14歲,不過裝備不錯,有揹包,挖戰壕的鎬頭,鐵鍬,馬燈,油紙傘,鬧鐘和熱水瓶。跟在他們後面的是抬著棺材的苦力隊,這是為了給士兵保證:不會死了沒人埋。穿著灰色制服,都戴著紅色袖套表示忠誠,通常這些袖套都是用別針別上去的,這樣軍隊倒戈時就可以很方便的取下。



相對來說,北伐的“南方軍”,就強得多了,“都樂呵呵的,多數是不到16歲的孩子,都是些肩頭窄窄的小矮個,體重很輕。”但士氣高,紀律和信心很強,很樂意服從命令,不搶劫東西,受到民眾歡迎,證據就是街上的婦女又出現了。(北洋軍隊出現的時候婦女會躲起來)。

連級軍官都是些18到22歲的學生,很有決心和信心,和軍閥部隊裡那些“廢物”大不相同,軍閥部隊的連級和營長們都沒受過教育,所以儘管北洋軍的裝備要比 南方軍好,但真打起來,南方軍肯定能夠擊敗那些督軍的烏合之眾。



以上資料來源《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


閉家鎖的紅楓


清朝滅亡以後,孫中山先生創建了中華民國,可惜的是不久便被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袁世凱代行大總統之職,因為袁世凱發家北洋,後人稱為“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掌握了大權以後便對國民黨下死手,但最終沒有成功,最後更是被國民黨“北伐”打敗,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北洋政府沒能成功剿滅國民黨呢?我個人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北洋政府內部不團結。

袁世凱在世的時候因為是他一手帶出了後來那麼多的北洋軍閥,再加上袁世凱這個人很會管理屬下,所以北洋內部的人都聽任其領導。可是等袁世凱去世以後,大家都是平輩,沒有誰領導誰的說法,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自然就內鬥不止,無暇顧及已經逃亡的國民黨了。


其二,國民黨所在非北洋勢力範圍。

清亡以後,中國的勢力範圍差不多是長江以北歸北洋,長江以南歸革命黨,而國民黨當時和北洋政府合作失敗以後便離開了北方,大部分逃亡國外,留下來的也化整為零進入了國民黨根基所在的幾個身份,使得北洋政府拿他們也沒有辦法。

其三,願意保護國民黨的省份。

國民黨成立之初便以大義號召天下,雖然北方省份沒有幾個聽的,但南方因為深受革命思想的薰陶,還是有不少省聽從了國民黨的號召。革命失敗以後,雖然南方大部分都被北洋政府用錢收買了,但還是有一些省份是死忠於革命的,像雲南就是這樣,而且再加上這些省份也有槍有炮所以北洋政府也不願意招惹,導致許多國民黨人逃往此處,尋求保護的時候北洋政府拿他們也沒有辦法。



原因大概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幾條,不知道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嗎?亦或許你們有什麼更高深的見解嗎?各位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各位啦!


一樹梅花一放翁


清朝滅亡後,北洋政府和國民黨之間進行了長達十七年的鬥爭,最終以國民黨取勝告終。而在這十七年中,雙方的鬥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辛亥革命至二次革命之前;

第二階段是二次革命至北伐戰爭之前;

第三階段是北伐戰爭之後到東北易幟。


第一階段(1911—1913年)

辛亥革命之後,各地小團體紛紛獨立,需要注意的是,十八省是獨立,而不是歸順於南京臨時政府。雖然部分由同盟會掌控的省堅持擁護孫中山,但是大多數的省,其實更傾向於北洋政府,就連武昌首義的湖北省也是如此。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各省在獨立的過程中,各地的實力派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利益體系,甚至獨立的財政體系。而南京臨時政府當時沒錢,無法籠絡這些地方實權派。(現在也一樣,中央沒有錢,地方就不服。)

袁世凱繼任大總統後,這些省逐個的加入到了北京政府,因為北洋政府稍微富一點。但是袁世凱也只是比孫中山富一點而已,所以北洋政府的控制力也不強。比如當時的東北,袁世凱就鞭長莫及。很多蒙古人因為關內移民侵佔了他們的利益,在東北搞了很多蒙古人組織的武裝團伙。這些武裝團伙,幾百人的隊伍有幾十個,幾千人的隊伍也有好幾個。北洋政府無力壓制,只得放任不管。

當時,袁世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付同盟會身上。因為同盟會當時改組為國民黨,力圖在選舉上擊敗北洋系。後來在宋教仁的努力下還真的成功了,結果宋教仁突然遇刺身亡,攪亂了國民黨的執政希望。孫中山莫名其妙的掀起二次革命,給了袁世凱一個鎮壓的理由。

那麼袁世凱之前為什麼不鎮壓呢?因為最早的民國政府是由北洋系、國民黨、各地實權派共同組建的。如果袁世凱敢動國民黨,必然會讓各地實權派聯想到唇亡齒寒的道理。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各地聯合反對中央,對袁世凱的統治很不利。所以袁世凱要忍,要等國民黨一方先犯錯,給他一個合理鎮壓國民黨的理由。結果孫中山沒有沉住氣,差點斷送了國民黨。

(北洋軍太和殿大閱兵)

第二階段(1913—1926年)

二次革命後,國民黨被定為亂黨,孫中山等人被通緝,當時幾乎沒有人同情國民黨。因此逃到日本後的孫中山,有點病急亂投醫了。他先是把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然後又親自擬定入黨誓約,規定入黨者必須絕對服從他的領導,無論資格多老,都需要重新立誓約,還要按指印。這樣一來,國民黨就不是一個歐美性質的政黨了,更像是一個黑社會組織。因此黃興等人拒絕加入,搞得國民黨的實力進一步被削弱。

袁世凱方面,他在鎮壓國民黨後,其實也沒有好哪去。雖然國民黨沒有了,但是地方實權派仍然陰奉陽違,搞的他很頭疼;然後是北洋系內部,以北洋三傑為代表的人,各個都跟他頂著幹。搞的最後袁世凱昏頭了,居然想出了稱帝這個昏招。

雖說袁世凱稱帝並不完全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他也有利用稱帝實現國家統一的夢想。但是就稱帝這件事的本身來說,這是給了反對他的人,一個政治正確的藉口!

首先是南方軍閥反對他,接著是以馮國璋為代表的北洋系也反對他,最後連曹錕和吳佩孚也不敢再力挺袁世凱。堂堂的洪憲皇帝,最後因為稱帝而落得一個人心盡失的下場。

以現在馬後炮的觀點來看,北洋政府唯一存在剿滅國民黨的機會,就是袁世凱鎮壓了二次革命。在二次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失去了所有根基,基本上已經玩完。如果老袁不稱帝,國民黨的日子會很難過。

袁世凱死後,國民黨並沒有翻身。因為當時的北洋政府很強,僅正規軍就有二十多萬,而且裝備齊全,訓練水平和後勤都是一流水平。這種戰鬥力,別說是國民黨,就算是地方軍閥也不敢相抗衡。但是北洋軍也有問題,就是有很嚴重的黑社會氣質,說白了就是幫會性質。導致內部的派系林立,講究論資排輩。以前袁世凱還在時,還能稍微壓制派系,讓北洋軍有一個總指揮。但是袁世凱死了之後,也就沒有人再能約束北洋軍了。

比如說護法戰爭時,段祺瑞堅持要求滅了南方的派系,但是馮國璋不願意。他倆都是北洋系的大佬,下面的小弟到底聽誰的?如果當時按照段祺瑞的意思辦了,把南方軍閥滅掉。可能國民黨又會流落到海外,畢竟當時國民黨是依附於南方軍閥的。只不過馮國璋為了抵制段祺瑞,暗中給曹錕和吳佩孚指示,讓他們不要給皖系出力。導致最後蕩平南方軍閥的計劃被擱置,錯過了最佳時機。段祺瑞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選擇先跟馮國璋開戰,利用各種手段擠垮馮國璋。雙方這一戰,就是後來直系和皖系內鬥的開端


馮國璋被段祺瑞搞下臺之後,段推舉當年小站練兵的元老徐世昌繼任大總統。徐世昌雖然名望很高,但是他屬於參謀型的人才,對北洋政府這種帶有黑社會性質的武裝力量玩不轉,最後黯然下臺,沒什麼政績。徐世昌的下臺,可以看成是國民黨和北洋政府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北洋政府名義上還是一個政府,在各方面都碾壓國民黨;在此之後,北洋政府正式分裂,不再是一個統一政府,優勢不再像之前那麼大了。

比如北洋政府當時就打了三次大內戰,若干小內戰,打的皖系退出了歷史舞臺,直系和奉系兩敗俱傷,連吳佩孚都流浪了幾個月,如同喪家犬一般。而國民黨則在護法戰爭之後,慢慢跟南方軍閥劃清了界限。後來通過蘇聯人的支持,掌握了自己的軍事武裝,一舉打敗了廣東軍閥陳炯明,獨佔了廣東。後來廣西的當家人變成了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兩廣隨之合併,組成了廣州國民政府。

由此來看,國民黨和北洋政府的實力差距在縮小。北洋已經不是那個北洋了,國民黨也不是那個國民黨了。然而北洋政府卻不以為意,繼續內訌,完全不把國民黨當回事。



第三階段(1926—1928年)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宣佈北伐。北伐軍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把吳佩孚和孫傳芳打崩潰了。之所以會有如此令人髮指的戰績,一方面是國民黨今非昔比,不再是當年那個只會搞暗殺的炮黨;另一方面是當時的奉系和直系根本就沒拿國民黨當回事,以為北伐軍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還拿老眼光看人。

比如吳佩孚的軍隊當時就還在北方跟馮玉祥死磕,北伐軍打到湖南時,吳佩孚都不在乎,因為他人定馮玉祥才是大敵;張作霖和孫傳芳也持同樣的看法,他倆認為吳佩孚應該能搞定北伐軍,馮玉祥才是心腹大患。另外他倆想讓吳佩孚跟北伐軍打一個兩敗俱傷,所以他們就沒有派兵支援吳佩孚,對戰爭採取觀望態度。就是這麼說的輕敵,才導致北伐軍會如此輕鬆的擊敗他們。

再之後,馮玉祥和閻錫山加入國民黨,使得國民黨和北洋政府的實力發生了根本性倒轉。

比如二次北伐時,國民黨的兵力就高達七八十萬之多,奉系不過五十萬而已,被一頓爆錘。張作霖被迫出關,遭至炸死。北洋政府也隨張作霖的死,被徹底掃進了垃圾桶。



北洋政府失敗的原因

第一、黨建

孫中山,宋教仁的黨建改組工作,是把原本鬆散的同盟會,往有嚴格規章制度的近代政黨上帶。而

北洋政府,說好聽點叫政府,難聽點叫節度使聯盟,再難聽點叫幫會

那麼黨建的作用是什麼呢?其實就跟袁世凱當皇帝的目的是一樣的!最早的同盟會是西方式的政黨,黨員想當就當,組織嚴密性一般。比如閻錫山就是同盟會元老,但是為了生存,沒少幹過助紂為虐的事。這種兩面三刀的人,在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後,基本不會發生了。因為國民黨變成了蘇俄式政黨,一切黨員以孫中山為精神領袖。他不是皇帝,但相當於皇帝。反觀北洋系,仍然是過時的老結構,各種土匪惡霸都能混進去,從內向外腐化了全北洋。這就導致北洋如果失敗,就如同一棟大廈瞬間坍塌一樣,而國民黨如老樹盤根,怎麼吹都不倒。

袁世凱如果能多活幾年,看到並瞭解蘇俄式的政黨後,估計他就不會稱帝了……



第二、內訌

北洋系和國民黨的內訌是反的,早期是國民黨有內訌,北洋系相對比較團結;後來袁世凱病死,北洋系開始內訌,國民黨因為黨建的原因開始團結一致。而北洋系不團結,跟段祺瑞有很大的關係。實際上北洋的潰敗,段祺瑞個人難辭其咎。

他首先是擠兌袁世凱,關鍵時刻撂挑子,拒絕給袁世凱臺階下。後又和直系幾個老夥計鬧不和,引入張勳和張作霖先,幫著張作霖霸佔東北。總之就是一步錯,步步錯,打破了北洋系的整體平衡。這一點也說明,北洋政府沒有真正的政治家。在大政方略方面不如國民黨……


Mer86


北洋政府一直努力想統一國家。 不過,他們遇到了一個和之後的校長一樣的問題。 因清末之後,各地小團體紛紛獨立,請注意,是獨立,而不是歸順南京臨時政府,隨後才加入到北 京政府。在獨立的過程中,各地實力派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利益體系,甚至獨立的財政體系。尤其是 清末,華北嚴重旱災,清政府向東北輸送人口,結果觸及到了蒙古人的利益,導致東北吉林黑龍江 一代的蒙古人非常不滿,並形成武裝團伙若干,幾百人的隊伍幾十個,幾千人的隊伍也有好幾個。 這種地方動亂在各地都非常常見,因為中央政府力量嚴重不足。 要說國家弱,倒還真不弱,北洋政府正規軍20萬,而且裝備齊全,後勤保障到位,訓練水平很高。

北洋的部隊要是和當時的日本陸軍硬碰硬,還真不一定就落下風。當然空軍和海軍另說。但是北洋 的一大弊病就是黑社會氣質特別濃重,說白了就是幫會性質。一個個都是論資排輩,而且袁世凱死 了之後就更缺少一個能夠左右全局的人。 徐世昌雖然名望很高,但是他屬於荀攸或者是郭嘉那種選手,一直是輔助英雄,魔法光環很好,但 是物理防禦以及攻擊輸出特別差,類似於人族大法師吧。可是北洋又是以武裝力量為基礎的政治集 團。大法師帶著步兵衝鋒,升級設置的還是光環而不是水怪,這非常不科學。而段祺瑞雖然屬於北 洋,可是小站練兵那一段他轉學了,跟哥幾個又不推心置腹。黎元洪一直是湖廣新軍體系的軍頭, 更融合不進來。 後人仔細看發現,實際上北洋的潰敗段祺瑞難辭其咎。

他先是擠兌袁世凱,撂挑子拒絕給袁世凱臺階下,後又和直系幾個老夥計鬧不和。再引入張勳和張 作霖先後染指中央,幫著張作霖霸佔東北,後又想倚靠徐樹錚控制全局,再又拉攏陝軍小角色馮玉 祥,反正他一步錯步步錯。他為了他自己的權利慾望,打破了北洋系的整體平衡。 這個錯誤,他的學生蔣校長也犯了。 說白了,一根筋。 他只是一個軍人,而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什麼叫合格的政治家?于謙!視角開闊,真知灼見,直達核心。這對普通人來說太難了,但是作為 政治家,他身邊有那麼多智囊的情況下,這個目標是可以達成的。 什麼叫優秀的政治家?徐階!該明白的地方必須明白,該糊塗的地方適當糊塗,把所有問題放到可 以控制的空間裡,不激化矛盾,但是堅持原則,大家都樂呵呵,即使繃著臉也不會鬧起來,都有後 路可退,都有進步可走。 什麼叫頂級的政治家?小平!

大方向確定,後三十年佈局,揮斥方遒,指點江山。這就得一百年一 遇了。 北洋,連段祺瑞算在內,再加上北洋那幾個貨,沒一個算是政治家。 而曹錕養肥了吳佩孚,吳佩孚又拉攏了馮玉祥,馮玉祥又招募了石友三。為了抵抗團隊內的老大, 二哥三哥開始在外圍找兄弟進社團,力圖改變話語權。是不是有點像張耀揚進洪興的那一集古惑仔 啊!越這樣,核心團隊越來越弱小,外圍小兄弟在核心團隊的內耗中掌握實權。像石友三、韓復渠 這樣的三級基地兵種後來都成了規模了,二級的馮玉祥都弱小了,就更別說一級的曹錕什麼的了, 那就是傀儡了。

後來外圍小弟們逐漸坐大,大哥們就更沒有話語權了,下面的小弟要麼認了國民 黨,要麼就歸了閻錫山,要麼就又跟著國民軍馮老總。張作霖逼走了段祺瑞之後,北洋就徹底失去 了整體的統治能力,然後中南、西南、西北、江浙就形同獨立了。到最後北洋系的第三代哥幾個都 還行,除了土匪張宗昌死的慘,孫傳芳不算北洋系死的慘,其他的都找到自己的主了。最可憐的就 是南方系和吳佩孚系的。 總之一句話,黑社會模式不是政黨政治,不科學!

今天小編就寫到這裡,大家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歷史深度解秘”,我會繼續發表的,你們的關注是我的動力,對文章有什麼意見或者想法,歡迎評論,謝謝你。


歷史深度解密



因為在獲得蘇聯援助以前,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從來不是北洋政府真正的敵人。


從袁世凱開始,北洋政府真正的敵人一直在北洋政府內部。


對於袁世凱來說,他真正的對手不是孫中山、宋教仁,而是段祺瑞和馮國璋。


袁世凱曾經對段祺瑞怒吼“不要老是給我推薦跨東洋刀的人”,他也深知自己做總統,馮國璋會是自己得力手下,他做皇帝,馮國璋會是第一個反對他的人。


孫中山的“二次革命”近乎於胡鬧,孫中山只是在政治領域以自己失敗達到了讓袁世凱一同失敗的目的,但是袁世凱的失敗不等於北洋政府的失敗。


段祺瑞執政北洋政府後一心想著“武力統一”,而他所謂的“武力統一”無非是想把曹錕、吳佩孚這些直係軍閥趕的遠遠地,別在他段總理眼前晃盪。



孫中山的“護法運動”與其說是武力反對北洋政府,不如說是西南軍閥藉著孫中山這塊招牌反對段祺瑞武力統一的主張;而段祺瑞其實也很感謝孫中山搞的“護法運動”,因為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把討厭的直係軍閥趕過長江去。


事實證明段祺瑞的看法是正確的,他最危險的敵人確實是該死的直係軍閥,而非南方那群“守戶之犬”,至於孫中山先生,此時的孫先生和國民黨已經快淪落到梁啟超進步黨的地步了,類似於真田幸村家族在日本幕府的地位。(幕府將軍曾經說真田家是很好的劍穗,對於勝利者來說一個很好的裝飾品。)


取代了段祺瑞執掌北洋政府的直係軍閥很明顯是把馮玉祥和奉系張作霖當做了最危險的敵人,儘管吳佩孚一再聲稱自己要繼承段祺瑞“武力統一”的志願,但是公正來說,吳佩孚從來沒有真正把注意力放在孫中山先生與國民黨這邊。


吳佩孚


因為在廣東搜刮太厲害,廣東本土軍人陳炯明趕走了孫中山和他的國民黨;你看,北洋政府還沒發力,孫先生和國民黨就成喪家之犬了。


而取代了直系的張作霖,他的主要敵人是馮玉祥和自己內部的郭松齡,孫中山先生和國民黨,暫時還排不上號。再說此時,孫先生已經獲得蘇聯援助,實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回到問題本身,正是因為北洋歷屆政府(派系)從來沒有把孫中山先生和國民黨當做真正的對手,所以才沒能“剿滅”國民黨;真正被忌憚的,比如吳佩孚,你看他走到哪兒都讓人緊張,張作霖寧願讓北伐軍得利也要在河南武力收編吳佩孚的軍隊,為什麼?就是因為吳佩孚是真正太厲害了,這種心腹大患絕對不能允許他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克羅採和春天


國民黨最早成立於1912年8月,由宋教仁以同盟會為中心聯合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等其他幾個政黨改組而成。孫中山被選舉為理事長,不過由於當時孫中山事務繁忙,且醉心於鐵路建設,所以就推舉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而在1912年的時候,國民黨實際上是一個合法政黨,所以不存在北洋政府剿滅國民黨的問題。

宋教仁在1912年8月改組同盟會建立國民黨的一個重要目的就在於參加1913年的國會選舉並從中獲勝,以求得能夠建立以宋教仁為總理的責任內閣,根據選舉的結果,國民黨獲得大勝,在國會中取得了將近三分之二的席次,宋教仁滿心以為可以建立責任內閣了,所以在1913年3月22日準備北上組閣,但是在上海火車站被刺身亡,此後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但是很快就因為勢單力孤而失敗。

此後,國民黨的地位就每況愈下,孫中山等國民黨的核心人物在二次革命失敗後就流亡日本了,但是北京的國會里面還有大量的國民黨議員沒有走。1913年11月4日,袁世凱以國民黨議員參與叛亂為由下令解散國民黨,隔日派人包圍國會,收繳了國民黨籍議員的證書。沒有幾天,袁世凱又下令取消各省國民黨議員的資格。

雖然合法的國民黨被瓦解了,但是國民黨的核心仍然保留著,在東京,原國民黨領袖孫中山和黃興分別建立了中華革命黨和歐事研究會。

袁世凱死後,孫中山等人回到國內,不過由於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南北雙方又鬧掰了,孫中山等人在南方成立了護法軍政府,不過當時的革命黨組織已經非常渙散。護法失敗後,孫中山成立了新的中國國民黨,並在此後一直到1926年北伐都盤踞在南方,並且逐步掌握了自己的武裝,從1925年開始還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國民政府,所以北洋政府不可能圍剿國民黨。


青年史學家


一開始不在意,後來是顧不上,再後來是解決不了,再後來就被國民黨給推了。很長時間裡北洋的實力比國民黨強,但北洋內部分化太嚴重,而且大量的精力被投入到中央政府控制權中,自然難以顧及其他。

1、不在意的時期

1913年因為宋教仁事件引發的“二次革命”,江蘇、安徽、江西、廣東諸位督軍起兵反袁,北洋軍紛紛南下,一舉底定江南。馮國璋也在南京開府。

(二次革命)

同時袁世凱解散國民黨。這時候國民黨基本流亡海外,對袁世凱難以威脅。而且為了稱帝的袁還得繼續削藩。

這及其後很難在意國民黨。

2、顧不上國民黨

在袁世凱死後,北洋系統雖有政爭,但整體比較過得去,而且要實現統一。西南實力派就以“護法”為名成立護法軍政府。孫文先生一度擔任大總統,之後廣東也逐漸成為國民黨的根據地,雖然時強時弱。

(護法運動)

在關鍵時刻,北洋內部分裂,一方要和平統一,一方要武力統一。之後小徐更是殺了陸建章,內部矛盾公開化。

直皖戰爭、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具體到各地也有數不清的作戰,自然顧不上在嶺南的國民黨。

3、解決不了國民黨

悶聲發大財,經過蘇聯的援助,國民黨在組織、軍事方面獲得了質的提升。尤其是統一兩廣,成立國民政府之後,實力迅速膨脹。

在湖南、湖北戰場,有信仰的國民革命軍迅速擊潰了北伐軍,圍困武昌城。到了之後擊敗江西,擁有半壁江山。

(北伐戰爭)

這時候張作霖的安國軍政府與吳佩孚、孫傳芳聯合起來也不是對手了。

4、被推掉的北洋軍閥

寧漢分裂時期,張作霖的部隊也沒有什麼進展,孫傳芳的主力直接在龍潭被殲滅。隨著蔣介石的回來,一二三四集團軍編制的完成,百萬大軍北伐,如摧枯拉朽,奉軍退回關外。

(二次北伐)

國民黨在“二次革命”後並不起眼,在經過蘇聯的幫扶後,迅速起來,半年北伐即獲得江南半壁,在經過內部整合後,兩個月時間就一統。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