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微商“遇上”電商

五年前,電商正規軍是不屑與微商為伍的。

彼時,微商以一種矛盾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

一方面諸如俏十歲憑藉微商異軍突起,一年賣出了超過4億元的面膜,並冠名央視、湖南臺等多個綜藝節目;另一方面,假貨、層層代理、吹噓洗腦、付錢後不發貨直接跑路等亂象屢屢發生。這使得微商逐漸與傳銷、騙子劃上等號。

在2015年4月,央視新聞曝光微商面膜天價熒光劑和激素,有的超標6000倍成為毒面膜。此事讓“微商”形象徹底黑化,整個行業面臨滅頂之災——以微商起家的俏十歲面膜,一夜之間幾乎痛失80%的銷量,其他品牌更是對“微商”的帽子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幾年過去,畫風再次突變。

當微商一詞蒙上貶義色彩後,媒體們愛用“社交電商”來形容這一類電商,但隨著營銷術語的升級,現在出了個更加專業的名詞——S2b2C,上游對接品牌方庫存,下游為職業微商代購提供正品低價庫存,再由微商將商品分銷,形成品牌方——平臺——小b(微信代購)——消費者的交易體系。

當微商“遇上”電商

2015年5月,做淘品牌起家的安徽人肖尚略轉型做綜合電商,上線雲集微店App。2018年4月,雲集宣佈完成1.2億美金B輪融資。肖尚略向媒體表示,雲集日銷售額最高超過2.78億元,2017年全年交易額突破100億元。這家成立三年的創業公司已經長成微信生態中估值第二高的電商公司,僅次於接連拿到騰訊投資的拼多多。

這套模式打破傳統電商中的天價流量困境,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的傳播低成本獲客,並且有裂變效應,使得平臺體量飆升。於是苦於流量壓力的中小型平臺紛紛轉型。

去年一段時間支付寶主頁上曾出現“微商進貨”標籤,給其微商業務引流。阿里的微商屬於一級分銷模式,用戶使用阿里巴巴一款“微供”系統篩選商品、供銷商,再使用App“採源寶”一鍵鋪貨到微信、朋友圈。

今年1月份,京東和美麗聯合集團成立合資公司,推出“微選”,入口在微信—發現—購物中。微選初始形態有些像淘寶頭條,經過幾次產品更新,現在來看像是微商分銷平臺。在首頁,所有產品都註明返佣金的字眼,點擊進入具體店鋪,均在顯眼位置掛有“合夥人招募”的廣告,申請成為合夥人後同樣可以一鍵轉載鋪貨。

網易在去年6月推出網易推手,網易旗下拿來分傭的產品將全部來自網易直營商品——網易嚴選、網易考拉。唯品會則在近期上線類似的產品雲品倉。

與創業企業不同,電商巨頭們大都嚴守“一級分銷”模式,避免政策風險。

於是到最後,無論是做平臺的還是做自營的,最後都成了做微商的。

對於創業者來說,微信分銷模式的風險在於,如果做多層分銷,雖然能帶來爆發式增長,但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如果只有一級分銷,又要以犧牲增長速度為代價。

為了避開微商所留下的騙子等固有印象,他們又以社交/社群電商等概念對這一模式進行包裝。

2006年,在經歷了與監管層的漫長博弈和轉型後,安利終於獲得象徵合法身份的直銷牌照。十年後,這些在社交電商中掘金的創業者們,在對產品進行不斷的升級變更後,不知道是否能迎來同樣的好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