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邢臺都有豫讓橋,到底哪個是最初刺殺趙襄子的地方?邢臺的豫讓橋是移民文化嗎?

金水梅6786


公元前453年 戊子 周貞定王十六年

晉哀公四年 趙襄子二十三年

本年,知、韓、魏三國之兵“圍晉陽三年。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卒病羸”(《戰國策·趙一》)。趙襄子懼,欲與三家成城下之盟。其臣張孟談曰:“臣聞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則無為貴知士也。君釋此計,勿復言也!臣請見韓魏之君。”孟談夜出晉陽城,陰見韓、魏之君,以“唇亡則齒寒”之理說服韓虎與魏駒。知伯荀瑤之族人知過曾有見於此,提醒知伯:“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矣。”勸其或殺二君,或與二君之臣趙葭、段規相約,事成各封二臣萬家之縣一,知伯不聽。趙襄子終與魏、韓二君“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知伯軍。”三家終大敗知伯軍而擒殺知伯,並三分其家。從此三家分晉局面形成,史學界也有定此年為春秋與戰國之分野。

荀瑤家臣豫讓久受知於荀瑤,及三家分知地,趙襄子漆荀瑤之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聞知,決心為知伯報仇。先變姓名為刑人,入宮塗廁,欲以刺襄子而未遂。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目,自刑以變其容。再被捉。趙襄子憐而欲釋,豫讓求得趙襄子之衣,拔劍三躍,呼天擊之言:“而可以報知伯矣。”於後伏劍而死。


楊柳春風天


邢臺豫讓橋位於邢臺翟村西南角,史書記載這裡最有可能是豫讓行刺趙襄子的地方,而且已經得到了很多學者的認可。邢臺豫讓橋已經在抗日時期被毀壞,清朝同治年間所立的記載豫讓事蹟的石碑,也在修路時做了橋洞基石,但是市區依然有很多與豫讓有關的痕跡,比如豫讓橋路、豫讓橋市場、豫讓遊園、豫讓雕塑等等。

(民國初豫讓橋的老照片)

豫讓是春秋末年晉國人,為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刺客,他作為晉國正卿智襄子的家臣和寵士,深得智襄子的賞識。後來智襄子被趙、韓、魏三家聯合打敗,趙氏趙襄子因與智氏矛盾很深,隨用智襄子的首級雕刻上漆飲酒。豫讓為了報答智襄子的知遇之恩,發誓要為其報仇,多次行刺趙襄子,最後一次的在趙襄子從宮中外出時,埋伏在邢臺古城5裡外的五里橋下,行刺失敗後自刎。人們為了紀念豫讓“士為知己者死”知恩圖報的精神,於是把“五里橋”改名為“豫讓橋”。

(清朝同治年間所立石碑)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邢臺豫讓橋最有可能是豫讓行刺趙襄子的地方,我個人認為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古邢臺為趙襄子的封邑,從他作為太子開始,到趙國遷都邯鄲,邢臺一直是趙氏的政治中心,邢臺很多地方都留有趙襄子活動的痕跡,比如梅花寨、太子井等,所以趙襄子被刺事件發生邢臺的概率最大。二是史書記載為證。在南宋潘自牧編寫的《紀纂淵海》書中卷二十一中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豫讓橋在府北豫讓刺趙襄子伏此橋下”,這裡的府就是順德府也就是古邢臺,因為卷二十一記載的就是邢臺及周邊各地的事蹟。南宋《紀纂淵海》書中的記載是目前我國史書文獻中關於豫讓橋地址及豫讓事蹟的最早的記錄,後來也被出生于山西太原赤橋村的清末民初著名的地方史志專家劉大鵬所引用。另外就是明、清的《順德府志》也有相應的文字記述。三是歷史很多文人名士在邢臺豫讓橋憑弔,留下了很多詩詞文墨,這些詩詞中都有提到邢臺的地名。

(《紀纂淵海》卷二十一中的記載,網上可以找到全文)

所以,關於邢臺豫讓橋的事蹟也不可能是移民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