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解讀:深圳超越北京是未來兩三年的事情,超越上海值得期待

11月13日下午,“灣區引擎 華聯力量”——粵港澳大灣區新經濟地產論壇暨華聯城市中心發佈會在深圳盛大啟幕。

會上,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深圳世聯行地產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陳勁松分別進行了主題為“灣區時代下經濟發展方向”、“灣區時代下城市發展趨勢”的分享。

在姚景源看來,高質量發展或者新經濟的發展根本驅動力在於創新。

陳勁松提出了:判斷房價問題的標準公式——陀螺原理。

界面樓談小編有幸在現場採訪了姚景源先生和陳勁松先生,下面我們來看看二位對灣區時代下的深圳有怎樣的預期,以及對深圳發展新經濟持有什麼觀點——

大咖解读:深圳超越北京是未来两三年的事情,超越上海值得期待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姚景源

對話姚景源:您如何看待當下經濟形勢與發展機遇?

中國經濟從今年以來到現在,總的狀態是穩中有進。“穩”第一體現在增長速度,中國經濟今年設定的增長目標是6.5%,從現在來看實現這個增長速度沒有問題;

第二是看物價水平,年初設定今年中國物價上漲要控制在3%以內,1-10月份是2.1,應當說全年把物價總水平控制在3%以內也沒問題;

第三是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國的就業壓力很大,今年全國大學畢業生共820萬、研究生50萬,留學生40萬,但到9月份我們已經完成了全年的計劃目標。

另外,儘管現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但是我國整體進出口貿易情況比預期要好,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國際收支趨於平衡。

穩中有進的“進”,一方面體現在增長方式的轉變,另一方面體現在結構的優化上。如第三產業在經濟結構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高、消費對整體經濟的拉動力越來越大,剛剛過去的11月11日,全國一天實現了2135億的銷售額,所以總的態勢是穩中有進。

在這個大前提下,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穩中有變。“變”指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出現了變化,即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在增加、風險在增加。這確實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影響,我覺得影響更多的還是在對我們的心裡撞擊上。

針對這種情況,黨中央提出從現在到明年實現“六個穩”,第一是穩住就業,第二穩住外貿,第三穩住外資,第四穩住金融,第五穩住投資,第六穩住心理預期。

應當講,中國經濟今年實現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是沒有問題的,明年更重要的工作還是要應對不確定性。

怎麼辦呢?就用“穩中有進”來應對“穩中有變”,要使整個國民經濟形成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轉變。明年,應當是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上更有成就的一年。

大咖解读:深圳超越北京是未来两三年的事情,超越上海值得期待

深圳世聯行地產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陳勁松

提問陳勁松:您如何看待大灣區帶來的新機遇,作為大灣區的橋頭堡,深圳又該如何順應新趨勢、抓住新機遇?

大灣區是國家戰略,原先說北上廣深是一線城市,我們整個行業判斷價值也按照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來判斷。事實上,大灣區出臺把原有的劃分打破了。深圳因為大灣區的核心在這裡,使得深圳未來的前景很可能就要超越上海和北京。這點是完全值得期待的。

大灣區是城市群一體化最直接的體現,同時又是國家戰略。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原先認為的深圳太小、沒有意義就已經完全錯誤了。大灣區的存在,使得深圳一躍而起,超過廣州已經是現實了,超越北京估計就是未來兩三年的事,超越上海值得期待。這就是我對大灣區深圳的理解。

提問陳勁松:未來的深圳在產城融合的發展方向下會有怎樣的影響?

深圳未來承擔什麼角色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目前深圳整個城市發展已經開始超越產城分割進行產城融合。產城融合使得深圳的產業、寫字樓、辦公和住宅、公寓完全開始相互浸透,開始融合成一體。如果是這樣的話,將會有效解決三大問題。

第一大問題就是辦公和居住截然分開造成的交通問題。目前深圳中心區交通還是存在問題,到了晚上工作時間結束後到處黑乎乎一片,路上都沒有人,這就是功能區分帶來的問題,而產城融合使得這個問題解決了。因此深圳很可能在未來成為一個不夜城,白天晚上同樣熱鬧。這樣對人,尤其對年輕一代是非常好的。

第二大問題,深圳的產業已經面向了新經濟。有很多新經濟企業出席了今天的發佈會,新經濟企業不是原來的加工業、工業、寫字樓公司,他們是一幫在網絡經濟基礎上工作的年輕人,很可能還是24小時工作。 由此,從客觀上看,新經濟企業需要產城融合的一個地方進行辦公和居住。也就是說目前深圳是完全契合了整個產業和產業的人口來發展的。

第三點,深圳這麼小,三十年來深圳的產業不斷在升級,不斷在淘汰,不斷地把落後的產業移居到東莞、內地,使得深圳成為一個以服務創新產業為主體,面向國際的地方,一個非常非常核心的地方。這種設置完全符合了深圳的功能,這是深圳唯一的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