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重慶人民大禮堂金碧輝煌,媲美北京天壇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學田灣,於1951年6月破土興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築群,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也是重慶獨具特色的標誌建築物之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6年9月,重慶人民大禮堂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重慶人民大禮堂建築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築風格與西方建築的大跨度結構巧妙結合的傑作,以其非凡的建築藝術蜚聲中外。

重慶人民大禮堂的設計,仿明、清的宮殿形式,採用軸向對稱的傳統手法,結構勻稱,對比強烈,佈局嚴謹,古雅明快。主體部分的穹廬金頂,脫胎於北京天壇的皇穹宇,仿天壇有禱祝“國泰民安”之意;正中的圓柱望樓,是北京天安門的縮影;南北兩翼,鑲嵌著類似北京紫禁城四角的塔樓;廣袤的庭院中,前階寬闊平展,梯次六重。


大禮堂是重慶市舉行大型集會和演出活動的中心,重慶市的黨代會、人大會、政協會、直轄掛牌揭幕大會等重要會議和國際性會議都在此召開。國內外知名的演藝人員及團體在大禮堂獻藝,極大地豐富了重慶人民的文化生活。

建設緣由。建國之初,為了表達新生的人民政權有信心帶領人民走向輝煌未來的決心,掀起“建設大西南”的高潮,同時解決會議和接待的實際問題,西南軍政委員會主要領導人鄧小平、賀龍和劉伯承毅然決定在西南軍政委員會辦公大樓對面的馬鞍山上新建一座能夠容納四五千人的大禮堂,並附設一個招待所。

建設過程。重慶市人民大禮堂決策既下,工程設計和施工就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施工過程中,鄧小平、賀龍等對工程十分重視,親自選定建設方案,多次詢問工程情況,親臨工地視察,解決了許多棘手的問題。


鄧小平同志還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認真解決好徵地搬遷群眾的生活問題。普通民眾也滿懷建設新中國的熱情參加工程建設,他們在沒有現代運輸工具的情況下肩挑背扛地把建築材料運送到施工現場。經過各方面的艱苦努力,大禮堂工程於1954年3月正式竣工,賀龍同志親筆題名“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

此時的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總建築面積1.85萬平方米,建築總高65米,中心禮堂內空高55米,中跨46.33米。中心禮堂按照最大容量五千人設計建造,實際設置座位4500個,南北兩翼三樓一底的大樓包括招待所客房、宴會廳、文娛室、休息室和相應的附屬設施。

1997年,重慶設立直轄市,市委市政府採納民意,決定拆除大禮堂圍牆,建設了人民廣場,成為重慶市的市政、文化、休閒廣場,與人民大禮堂融為一體,成為重慶市旅遊和接待的重要場。大禮堂前改建為有草坪與噴泉的人民廣場,成為供遊人參觀、休息和舉辦節慶集會的重要景點和場所。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作為重慶市的標誌性建築和中國最宏偉禮堂建築之一,在國內外有較大的影響,被評為“亞洲二十世紀十大經典建築”。

我國建築界泰斗梁思成先生評價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古典建築劃時代的最典型的作品”。1987年,英國皇家建築學會和倫敦大學編寫的《世界建築史》中,首次收錄了新中國建國後的43項工程,其中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位列第二位。

大禮堂是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正在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大禮堂及人民廣場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每年接待中外遊客數百萬人次。重慶市人民大禮堂 飽含了深厚悠遠的中華文明,體現了一代偉人鄧小平、劉伯承和賀龍的宏大氣概,它代表著重慶人民建設美好未來的堅定決心,它是重慶人民艱苦奮鬥創造奇蹟的象徵,它在重慶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禮堂的對面是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