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Face ID,蘋果竟然在額頭搞了個縮小版的微軟kinect!

蘋果在前不久發佈了iPhone X,這款備受矚目的手機在發佈前已經被網友扒的一乾二淨。關於為什麼沒有使用屏下指紋識別,而是用了面部識別,有兩種說法:一部分人說是因為屏下指紋今年搞不定,被迫採用了面部識別方案;另一部分人認為蘋果是主動選擇了面部識別方案,放棄了指紋識別。

MR.敗家 認為面部識別是大勢所驅。目前國內如ViVO、小米等廠商已經推出的“面部識別”功能主要是通過算法實現的,與蘋果的結構光技術從原理上有很大的區別,以後敗家會給大家詳細對比分析。

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蘋果使用的【原深感攝像頭模組】與【Face ID】。

為了Face ID,蘋果竟然在額頭搞了個縮小版的微軟kinect!

原深感攝像頭模組

原深感攝像頭模組元器件介紹

小小的空間內,遍佈著蘋果工程師潛心研發的各種先進科技,包括以下8大鏡頭或傳感器:

①紅外鏡頭:讀取點陣圖案,捕捉它的紅外圖像

②泛光感應元件: 藉助不可見的紅外光線,即使在黑暗中也能識別你的臉

③距離感應器:感應距離,實現通話時自動滅屏等功能

④環境光傳感器:主要用於自動調節屏幕亮度和色溫

⑤揚聲器:通話時的聽筒

⑥麥克風:主要用於降噪,微信語音也可以對著手機頂部說,錄製依然清洗

⑦700 萬像素攝像頭:即前置彩色鏡頭

⑧點陣投影器:投影 30,000 多個肉眼不可見的光點,繪製面譜。

這套系統在進行面部識別時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點陣投影器會投射超過 30,000 個肉眼不可見的光點,通過紅外鏡頭、泛光感應元件和700萬像素攝像頭採集面部深度等數據,與被保護在 A11 仿生安全隔區內的數據進行對比,如果兩者一致,iPhone X 便會解鎖或付款。

和kinect類似,用結構光捕捉面部動作

Face ID與普通人臉識別其實就是3D人臉和2D人臉的區別。Face ID通過一個結構光系統提取人臉的點雲信息生成一個3D模型,而傳統的人臉識別是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可以是簡單的基於位置的信息,也可以是通過神經網絡提取出相應的底層,在二維特徵層面上進行比較。

Face ID之所以能生成準確的3D人臉模型,是因為用到了結構光,右邊有一個小投影儀投射帶形狀信息的紅外光斑到人臉上,左邊的攝像頭採集光斑的信息,根據形變和大小等逐一確定各個位置的深度和方向信息,最後得到人臉的點雲生成3D模型。而傳統的單攝像頭方案因為沒辦法準確有效地提取深度信息,人臉識別往往只能使用二維圖像。

突然發現蘋果竟然把微軟kinect那麼大的一個系統集成在手機的聽筒四周小小的區域裡!要知道kinect主要是搭配電視機使用玩體感遊戲的,體積很大。雖然kinect的功能更加先進,識別範圍等更大,但是Face ID集中在面部識別上反而造就了比TouchID更難破解的生物識別方法。

為了Face ID,蘋果竟然在額頭搞了個縮小版的微軟kinect!

微軟 kinect XBOX360體感遊戲

近幾年,隨著硬件端技術的不斷進步,算法與軟件層面的不斷優化,3D深度視覺的精度和實用性得到大幅提升,使得“3D深度相機+手勢/人臉識別”具備了大規模進入移動智能終端的基礎。據內部消息,Face++也在做結構光識別相關的研究,大概明年上半年會有國產手機搭載此方案。每次新技術普及的時候總有很多人反對。就我目前感受,用過臉部識別後絕對不會再想用回指紋和密碼了,方便和舒適的多,科技總要進步的對吧~

關注敗家數碼,獲取科技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