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繪畫中的鏡子到底隱含多少祕密?

吃土豆的人兒


鏡子是西方藝術最重要的母題之一,就像丘比特的弓箭、聖徒身邊的十字架和智者手中的骷髏頭。對於西方繪畫而言,鏡子尤其重要。因為西方傳統上重視“再現”遠勝於“表現”,而鏡子無疑是再現藝術的絕佳象徵,以至於有些畫家把鏡子與繪畫視為一體兩面的事物,如同另一些畫家把迷戀自己的倒影的希臘神話人物納西瑟斯看做畫家的鼻祖。

鏡子的確有一些很特殊的物理屬性可以把畫家們迷住。中國人講明鏡高懸,比喻官員明辨是非公正無私。西方也類似,它一向被視為賢明與純粹的象徵。例如以童貞之身誕下耶穌的聖母瑪利亞,西方人就覺得她就像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把上帝的光(耶穌)折射到塵世,自己卻沒有半點缺失。


與之近義,鏡子有時候也寓意著神聖的聯繫。比如下面這幅著名的油畫,就在頌揚婚姻是神明注視下的莊嚴契約。

其實無論東西,古人們一致認為,真實世界的事物與鏡子中對應的東西存在某種神秘的聯繫,而絕非簡單的影像那麼簡單。有時候,鏡中的世界像外部世界的幻影,有時候,它卻比現實世界更能接近真相,哪怕真相很殘酷。在西方繪畫中,這種觀念很常見。事實上人們明白鏡子並不完全等同於真實,因此它的另外幾種寓意也相當分明。虛榮、自戀、驕傲,乃至貪慾和色慾,都拿鏡子說事。比如下面這一幅畫裡的一對夫妻,手裡的鏡子映照出來的卻是兩個骷髏。

不過,在畫家心目中,除了象徵寓意,鏡子更像是魔術道具,得心應手地使用,最能反映畫家的高超技藝。例如大畫家委拉斯凱茲,就是擅長利用鏡子的大師。《宮娥》以及回答開頭我的《鏡前的維納斯》等等,都充分地展示了他在這方面的巧思。

但是我們要留意,如果一個畫家在他的作品裡僅僅圍繞著鏡子做文章,那這樣的畫家也太淺薄了。同理,如果一個觀眾只注意到鏡子的寓意和象徵,那麼他的思路也太狹隘了。實際上我們要多留意鏡子與畫作中其他事物的關係,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賞一個傑出畫家的作品。


西閃


在東西方繪畫中,

都有很多關於鏡子的作品。

鏡子是個很神奇的東西,

它既有實用功能,

還帶有不少象徵性和隱喻。

我們一起來看看畫中的鏡子和鏡中人——

最早的鏡子,

可能是能夠反光的各種東西比如水面。

畫中表現的就是希臘神話中經典的“美少年照鏡”的故事,

講的是美少年那喀索斯沉迷於自己的美貌終日在湖水倒影欣賞最後憔悴而死,

而這就是著名的水仙花顧影自憐。

照鏡子一直是女人的一大愛好,

即使是女神維納斯也要照鏡子,

更別說很多漂亮的貴婦人了——

而除了實用功能,

鏡子在繪畫中出現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是拓展了有限的空間。

比如畫中一面鏡子的出現,

既可以讓我們看到女性身體之外漂亮的臉,

也能看到臉之外的身體。

而鏡子,

有時還起到畫龍點睛揭示真相的作用。

比如《宮娥》中小小的鏡子中,

出現了皇后和國王的小小的影像,

而整個王宮權力的中心正是他們兩個,

而非畫中實際出現的其他人。

卞之琳有個非常出名的詩句: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靠鏡子,

藝術家可以創作出亦真亦幻的現實景象。

比如最後一幅畫中的人物和鏡中人衣服顏色都不一樣,

所以看似真實其實是虛幻的。

甚至鏡子可能是人格的反應

比如畫中人鏡子中的痛苦表情,

也許就是她心情的真實寫照。

畫中的鏡子是如此的微妙,

你覺得呢?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請盡情點贊評論吧!


art張小玉


鏡子在西方繪畫中是個常見的道具,究其秘密而言,既有藝術表達方面的考慮也有技術呈現方面的考量。這與鏡子本身的屬性相關,象徵著一條隱秘的通道,有時鏡子代表著一種完美幻象,有時也意味著一種自我陶醉或者自我審視,這是鏡子介入繪畫作品最初的出發點。



鏡子介入繪畫,最經典的題材就是鏡前的維納斯。作為美神,維納斯是西方繪畫一個經久不息的題材,而維納斯照鏡子本身就隱喻著一種自戀的陶醉。而鏡子在出現之初本身就是一件高貴的近乎奢侈品,它與美貌的天作之合相得益彰,增強了對美貌詮釋的深度和力度。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及鏡子中形象

當然,鏡子有時還透露出諸多隱秘的曖昧的含混的意義,有意無意間擴充了畫面語言的豐富性和層次性,並給畫面的主題帶來了多重解讀的可能性。比如楊凡艾克著名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這幅畫作表現了一對夫妻結婚的情景,畫面看上去聖潔而美好,但其中的鏡子卻隱含著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特別是畫家把自身畫入鏡子中這一做法很讓人費解,而象徵忠誠的狗似乎在鏡子中也不見蹤影,這給了這幅風俗畫更多的耐人尋味的意味。而委拉斯貴支的著名的《宮娥》與之異曲同工,背後的鏡子中顯像現的國王父夫妻的畫像,也給這幅作品帶來了更多的解讀空間。





《宮娥》

從繪畫本身技術性來看,鏡子的運用很顯然拓展了畫面空間多維度呈現的深度和廣度。米開朗基羅說過:“雕刻是繪畫的火焰”,在他眼中雕刻是比繪畫更高級的一門藝術,這其實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對藝術判斷的基本論點,畢竟雕刻更全方位的反映了美。而繪畫中藉助鏡子的輔助作用一定程度上逼近了雕刻藝術的全面性的特點,這也是鏡子在繪畫中的運用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鏡子在繪畫中的運用,假作真時真亦假,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之間,難以琢磨,有時看上去水落石出,但轉念之間又峰迴路轉,其象徵和隱喻微妙而複雜,這種迷幻的魅力妙不可言,從而給人更多的遐思和想象。


吃素的穿山甲


鏡子的最重要作用就是愛美人士整理自己儀容用的。鏡子的歷史也非常悠久,古埃及早在5000多年前就發明了鏡子,那時的鏡子是銅鏡,把一塊圓形銅片經過打磨、拋光後,就可以反射出影像,只不過,那時製作一塊銅鏡成本很高,只有貴族人士才能用得起。

布歇《梳妝》

我國鏡子的雛形出現在3700年左右的商朝,那時,人們把清水裝在銅製的器皿裡,可以反射出人像,稱作“鑑”。後來,經過冶銅技術的成熟,我國也能製造出銅鏡了,製作方法跟古埃及完全一樣。

在中世紀的歐洲,在貴族婦女之間,非常流行使用小銅鏡,幾乎每個貴婦都會隨身攜帶一塊小銅鏡,裝在一個精緻的小盒子裡,以便取出來隨時隨地整理自己的儀容。但普通婦女還是用不起銅鏡,畢竟銅鏡的製作成本不低。

魯本斯《維納斯和丘比特》

隨著12世紀玻璃被髮明出來後,一下子降低了鏡子的製作成本,自12世紀後,可以說,鏡子逐漸進入千家萬戶,成為每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我們在西方古典油畫中,常常會看到,坐在鏡子旁邊梳妝打扮的往往是各個女神或貴婦人,似乎很少看到普通婦女的影子,根本原因就是普通婦女買不起鏡子,那時鏡子只在上流社會婦女間流行。

魯本斯《化妝的維納斯》

西方油畫喜歡把鏡子納入畫面,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鏡子從無到有,是人類發展史的一個重要見證,尤其代表了廣大女性對追求美的無限嚮往。

第二個原因是,把鏡子安排進畫面中,可以有效調節畫面構圖,給觀者帶來更好的視覺感受。

楊凡艾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西方歷史上第一幅出現鏡子的繪畫,無疑是文藝復興初期著名畫家楊凡艾克(1385年——1441年)於1434年創作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這是一幅蛋彩畫,描繪了一對年輕夫婦牽手的場面,女子似乎懷孕了,男子左手握住女子的手,右手在向神父祈禱,保佑母子平安。畫中正中央的牆面上鑲嵌著一面鏡子,映射出這個祈禱的場景,見證了他們的幸福時刻。

委拉斯貴支《宮娥》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威尼斯是歐洲製作鏡子的中心,又因為威尼斯是文藝復興重要起源地之一,因此,畫中出現鏡子的作品越來越多。比如,提香《照鏡子的維納斯》,魯本斯《化妝的維納斯》和《維納斯與丘比特》,委拉斯貴支《宮娥》和《鏡前的維納斯》,巴爾蒂斯《鏡前的少女》,布歇《梳妝》,等等。

在這些作品中,鏡子不僅僅作為生活工具來出現,更是作為構圖的需要來考慮,畫家甚至用鏡子來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動。


鴻鵠迎罡


鏡子,是人們梳妝打扮正衣冠用的,現在已經很普遍尋常的不能再尋常了。可是在一百多年及更早以前,那時玻璃鏡子還未大批量產生,鏡子還是個稀罕物呢!



我們從西方古典寫實油畫中看到不少出現鏡子的畫面,或者是畫中主人正在梳妝,或者是利用鏡子映襯出畫中人物的形象,或者是作為裝飾品陳列於畫中。有人問那畫中鏡子裡隱藏著什麼秘密呢?我不得而知,真的不知道。按我理解,那些畫中的鏡子裡也沒隱藏什麼秘密,也不能隱藏什麼秘密,要說暴露什麼秘密似乎還有可能,因為它是鏡子。



那麼鏡子在畫中有什麼作用呢?這個可以說作用大大的,不然畫家不可能多此一舉。

作用一,用以揭示畫中主人的身份。那時候鏡子特別是看上去高貴典雅的鏡子不是一般人家有的,或者是貴婦,或者是大家閨秀,或者是宗教神話中的女神,才擁有高檔一點的鏡子。

作用二,用以展示畫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某個節點的生活狀態。

作用三,用以裝飾美化點綴畫面,使畫面構圖更加美觀好看。


誰憐一燈影


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鏡子原本也沒什麼很奇怪的,畫家畫個鏡子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偏偏就這麼一塊鏡子在西方繪畫中隱藏著很多秘密,一度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畫家為什麼要把鏡子畫在畫中?畫中的鏡子又有什麼來歷?會不會是我們多慮了呢?

暫且先相信西方繪畫中的鏡子有秘密吧,所隱藏的秘密還得這樣說起: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繪畫都是以宗教神話人物為題材,這是宗教神權者所規定的,藝術家是為教皇貴族打工的,老闆要求怎麼畫就怎麼畫,



教皇貴族都屬於有錢人,家中有鏡子那是太正常了,貴婦們又愛美、心思細膩於是叫畫家順便把自己照鏡子時的樣子畫下來;還有就是藝術家才華橫溢、人也長的帥氣,貴婦們可以通過鏡子目不轉睛的看著給自己畫畫的男人,也不容易被覺察,而顯的難為情,


我們都知道歐洲文藝復興的宗旨就是:提倡“人文主義思想”,廢除宗教的“神人合一的禁慾主義”,可是宗教教皇是信仰神的,花錢請人廢除宗教神權思想,這不是很愚蠢嗎?而那些藝術家又滿腦子的“人文主義思想”,那該怎麼辦呢?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都是充滿智慧的,為了把人和神區分開了,就只能體現不同的生活習慣,人們都知道鏡子是人做出來的,沒有人看到神會做鏡子,神也不需要照鏡子,也只有人喜歡照鏡子,通過鏡子看到自己“美與醜”的一面,當然了,每個人都會追求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