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濟發達的城市大多都在南方?

犇犇95385


經濟發達地區,除了在南方,還有個特徵,大多數是靠海的。如果不靠海,像中國中部,略微繁榮的地區比如武漢三鎮,也都應該是靠江的。

對的,經濟是靠外貿立起來的,整個中國的經濟繁榮都來自於對外開放。我們是全球化的受益人,不管是我們還是當年的亞洲四小龍,香港,臺灣,新加坡和韓國,哪一個不是一條海運線直接串聯起來的?

為什麼南方比北方發達城市更多,我們可以考慮一下,實質上是我國貿易發展的早期,歐洲及亞洲中部,以及大洋洲的鐵礦石基本上是從我國南部,走馬六甲航線,過新加坡,當我們沒有開放的時候,途徑香港,臺灣,然後到達日本或者韓國,然後日韓開啟對美貿易。而之後,由於我們國家開放,沿海的深水港開始增加,所以香港和臺灣在貨運量和貿易量上面都開始下降,而實際上,兩站海運入境口造就了一個珠三角。和臺灣港口的競爭又造就了長三角。而再往北,進渤海灣,當然本也應該航運繁榮,只可惜,渤海有時候要上凍,不適合大吞吐量。

所以,國際企業,搞合營也好,搞合作,搞國際組織,都在南方那兩塊區域,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傳統通商口岸是有積澱的,這些天然的港口,在清朝時期就已經是被選定的通商口岸,上海的租借,香港的租借,以及天津的租借。

開放帶動經濟,如果地理環境有條件進一步支持開放,有獨特的對外貿易地理條件,那麼形成聚集城市區就很好理解了。早年我們國家大量的工業都起於來料加工。


凱恩斯


這確實是一個事實,不僅在一線城市中,南方有上海、廣州、深圳,北方只有一個北京,南方點了四分之三。在新排出的15個新一線城市中,南方也佔了10個,北方只有 5個,南方佔了三分之二。直到二線城市,南北方才基本相當。

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的差距,就決定了北方與南方的差距。畢竟,判斷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更多的還是看走在前面的那些城市。只有走在前面的城市多了,地區經濟實力才強,才能夠帶動城市群的發展。

那麼,為什麼南北方相差比較大呢?主要有這樣一些原因:一是南方在區位優勢方面要好於北方。北方大多以資源為主體,在計劃經濟時代,北方的實力就要比南方強。因為,誰掌握了資源,誰就掌握了話語權。所以,南方與北方相比,沒有優勢可言。相反,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特別是城市開放度的提升,資源型城市的弱點就慢慢暴露了,所以,北方與南方的差距就越拉越大。

二是南方的市場意識強。在對外開放、企業改革、引進人才、吸引外資等方面,南方的步伐明顯快於北方。尤其在私營經濟發展方面,南方敢於探索,敢於突破,敢於向市場要效益的意識明顯強於北方,最終在發展方面也要快於北方。

三是政策上更有利於南方經濟發展。第一個特區在廣東,第二個特區在上海,深圳由於離香港近,發展的機遇更多。浦東由於在上海,而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中國的經濟中心,自然也更有利於發展。同時,廣州、深圳發展起來以後,又帶動了整個珠三角地區的發展,上海則拉動了長三角的興起。兩個三角,對於中國經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其對北方地位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相反,北方在政策上就要少得多,尤其是區域發展政策,直到近年來才逐步出臺。即使振興東北等方面的政策,實際效果並不明顯。

四是人的意識和觀念存在差距。南方人普遍意識超前、觀念超前、創造精神超前,廣東、江蘇的外向型經濟、浙江、福建的民營經濟,都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會使得整個南方的經濟發生很大變化。相反,北京人仍然滿足於國有經濟下的滿足感和自娛自樂。

五是自然條件上的差異。從總體上講,南方的自然條件要好於北方,交通設施等建設難度就要相對小一點。基礎設施、交通設施等好了,發展的環境就會更好,引進項目等就相對容易一些。北方則自然條件要差一點,對於引進方面是有弱點的。


譚浩俊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編輯郭鑫認為:

在中國古代史中,北方在相當長的時間都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夏文明的起源就在北方黃河流域。隨著後來南方逐步得到開發,安史之亂後,南方人口開始超過北方,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

而發展到現在,中國的許多經濟發達的城市也大多集中在南方,究其原因,可以從歷史、政治、人口和環境等方面來解讀。

歷史因素: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是有很深的歷史淵源的。起初,由於人們對於黃河流域的過度開墾,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耕地面積減少,自然災害多發,黃河流域人口承載力下降,使得人口向外擴散。加之北方是政治中心,戰亂頻發使得人口大量遷移。魏晉南北朝時江南得到初步開發,北方人口的遷入帶去了大量先進農業技術,一旦農業生產成熟,小農經濟自然會得到蓬勃發展,南方超過北方只是時間問題。此外,水運的發展以及商貿的興盛都為南方成為經濟中心奠定了基礎。

政治因素:當前,南方大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源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國家政策先後設立了沿海五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1992年,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的特區發展起來,國家政策的支持大大加速了這些城市的發展進程。

人口因素:由於中國歷史上對於南方的開發,南方地區聚集了大量的人口,這為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勞動和市場。自古以來,南方的商貿就很發達,這使得南方人更具備市場經濟的思維,適應性也更強,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

環境因素:在氣候劃分上 ,北方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一年適合勞動的時間不長。相比較而言,南方多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十分適宜人類居住,農作物生產週期短。同時,充沛的水資源也南方提供了許多天然的港口,使其外貿出口便利,發展出口加工貿易得天獨厚。

綜合而言,當前,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還有京津冀三個地方,北方佔其一,南方擁有兩個。無論是經濟體量、人口數量,還是納稅能力、人均收入,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依然要高於北方,但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上千年的時間,各種因素交互的結果。


每日經濟新聞


為什麼經濟發達的城市大多都在南方?

這個問題其實要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在魏晉南北朝之前,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都在北方,從夏朝、商朝再到西周、東周以及春秋戰國,整個中國大地還以黃河文明為主,無論是政治中心還是經濟中心都是在北方,先後承擔過政治與經濟中心的城市有很多,其中洛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當然除了洛陽外當時的北方還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文化中心,齊國都城臨淄、趙國都城邯鄲、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燕國都城薊(今北京)、韓國都城新鄭(今鄭州),秦國都城咸陽。

當然,當時的南方也有一些都城,例如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荊州),但無論數量還是體量上,都無法與北方形成對壘,而且當時的南方還處於蠻荒之地,當時的中華文明主要還是以黃河文明為主。直到楚國後期的屈原,將長江文明帶入了中華文明主軸,形成了與黃河文明互相輝映的文明。

南方的大力發展其實要歸功於三國時期的吳國,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形成鼎立之勢,孫吳在建業(南京)立都並大力開發江南地區,為日後中國經濟中心南遷打下了基礎,在三國之前,東吳的都城建業(南京)只不過是個小縣城,在東吳的治理下,南方莽荒地區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正因為孫吳將江南發展的不錯,才會有後來晉朝南下在建康建都,後來由於江南地區便利的水運優勢,江南地區漸漸發展成了全國的稅賦中心和糧倉,中國經濟中心正式南遷是在宋朝,北宋滅亡後,南宋將都城從開封(當時叫汴梁、汴京)轉移到了杭州(當時叫臨安),自那時候至今,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在南方。

改革開放後,南方沿海城市更是迎來了歷史發展大機遇,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寧波、無錫、廣州、深圳,群星璀璨。


天天說錢


南方經濟是否強於北方

南方經濟發達城市的確對於北方,整個北方能拿得出手經濟強市也就只有北京、天津。

同樣南方不僅有上海、廣州、深圳還有南京、杭州、武漢等。

江南自古以來就是富庶之地,與北方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氣候,北方氣候寒冷,每到寒冬總會降到零下二十度,這樣的氣候實在不利於經濟發展,南方則不同,以深圳為代表,四季如春、氣候宜人。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春風,南方江浙滬一帶已經興起“民營企業”熱潮,市場環境相對公平,法律、法規相對健全。

對比北方,特別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還是以國企為主,思想停滯不前,缺少勇於拼搏的精神,所以差距越來越明顯。

還有地理位置,南方地理位置整體優越,上海等不僅沿海還有長江,交通發達,水路運輸便利,距離香港又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南方經濟取得優勢。


但是要是有人說是因為人的原因,我就不是很樂意,現在的南方人是因為當初北方戰亂才移民到這邊,所以跟人沒有關係,都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

感謝大家閱讀我的回答,喜歡可以點贊、關注


武漢小斑馬的晚年生活


其實北方經濟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差,我們都知道東北的重工業在抗戰之前是很發達的,工業基礎比較好,只是因為歷史因素導致北方的經濟在近代開始沒落。


南方經濟比北方經濟好有兩種原因。

1.自然因素

南方的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相對豐富,比如河流水域,港口等,而且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的生產活動。而北方氣候寒冷,生產活動容易受到限制。


2.人為因素

在歷史上有過好幾次遷移,人們從北方遷移到南方,導致相關的資源也隨之遷移到南方。還有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把發展重心都放在南方地區,特別是沿海城市,在本身區位因素優越的前提下又得到國家扶持,經濟發展不起來也沒道理。

而北京身為中國的政治中心,權力中心,必然要將經濟發展好。


沙地人家


上圖,結果一目瞭然。2017年,中國有14座城市的GDP超過了1萬億元,就是媒體俗稱的“萬億GDP俱樂部”。其中,只有北京、天津、青島等3個城市位於北方,其餘11全部位於南方,而這11個城市中又有9個分佈在長江經濟帶。

這14座城市的具體名單及其經濟總量見下圖:

這14座萬億元俱樂部城市GDP合計21.6萬億元,佔全國GDP比重26%。其中,位於北方的北京、天津、青島3座城市GDP總量57633億元,佔14座城市比重26%,11座南方城市佔了74%。

通過經濟發達城市分佈和經濟份額統計,確實可以證明,南方的經濟實力強於北方。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歷史原因。

自南宋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就完成了轉移,從北方轉移到了南方。這種局面已經持續了接近千年,未來數百年這種局面又不太可能轉變。

第二、南方經濟改革力度強於北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改革先是在南方省份進行,改革衝破了制度束縛的省份,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比如,在1978年廣東省GDP僅排在全國第五,到了1989年就成了第一,到2017年廣東已經保持了29年的全國第一。再如1978年GDP排在全國第23的福建,由於大力推進經濟改革,到1997年就進入了全國第10位。而北方省份,由於計劃經濟力量太大,改革的阻力不小,因此進步偏慢。尤其是東北地區,到今天計劃經濟思維仍然嚴重。

第三、南方的經濟結構優於北方。

南方省份,尤其是東南沿海的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等省,國有企業比重不高,以民營經濟為主導。民營經濟的特點就是靈活,對市場反應靈敏,善於抓住市場機遇。而國有企業由於體量龐大,對市場反應較為遲鈍,經濟效率遠不如民營企業。再者,南方的輕重工業分配更為合理,以輕工業為主。北方則以化工、能源、裝備、鋼鐵等重工業為主,輕工業,諸如電子、鞋帽、日用品等比重較低。從經濟發展趨勢來看,重化工業產值的比重是呈下滑趨勢的,輕工業的比重在上升。


紅谷新視界





遊客154130789


老子陝西漢中的地理上位於秦嶺以南,卻從不認為自己是南方人。也沒有聽說哪個漢中人以南方人自居。看到這裡面的評論,全是一幫南方人在辱罵北方人。表面上看是表現你們那點可悲的優越感,實際上是在掩飾骨子裡面的自卑。如果一個人真的優越,會以氣急敗壞的方式去貶損別人嗎?至於大米和小麥。大米一年兩熟,小麥兩年一熟。哪個更貴重呢?老子吃飯只吃陝西大米和東北大米。兩湖兩廣那種大米,在我看來就是餵豬的。在深圳吃飯,飯館都是點菜後,米飯可以任意吃。但是老子經常點一個菜,自己在外面買一個饅頭帶著,根本不吃他飯館的米飯,我在深圳吃米飯,大多數時候都是買來東北大米自己做,如果和南方人一起聚餐,我就偏要點一碗麵條,就是要表明老子是北方人!


大秦摯愛詠春


其實中國經濟發達的主要區域也是在沿海一線,尤其是淮河以南,所以發達城市也大多在南方,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經濟開放早,改革開放初期,中央建立了四個經濟特區都在南方,開放了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也基本在南方。中央之所以這麼安排,一來華南地區靠近港澳臺,可以直接方便利用這些地區資本,同時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二來南方工業經濟薄弱,試錯的成本低。


二、港口資源豐富,外貿出口便利。南方地區優良港口密集,且開發較早,結合特區和開放城市優惠政策,發展出口加工貿易得天獨厚。

三、經濟欠發達,發展包袱輕。開革開放前,由於華南浙江、福建、廣東幾省作為對臺前線,國家在這些地方投資較少,尤其是重工業投資較多傾斜於北方和大三線,南方地區相對較少。比如福建省,直到現在能拿的出手的大型央企幾乎沒有。沒有國有經濟包袱的南方各省,反而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跑得更快。

四、人的因素也佔較多成分。南方各省的人大都有創業意識,所以各省份民營經濟都十分活躍。而且各省之間的產業特色比較突出,比如說江蘇的鄉鎮企業,浙江的個私輕工業,福建的華僑經濟,廣東的”三來一包“加工業,這些產業在改革開放初期都很有地方特色,現在基本上做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