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南朝是正統還是北朝是正統?

豪哥雜談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段的統稱,起於420年劉裕代晉建宋,止於589年隋滅陳,共計180年。南朝包含劉宋、蕭齊、南梁和南陳四個朝代,北朝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朝代,南北朝是中國魏晉十六國大混亂時期的一個延續,那麼,南朝和北朝哪個才是正統呢?這就要先從魏晉十六國時期說起了。




自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受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晉朝,263年滅蜀,280年滅吳、持續了百年的三國混戰時期結束了,一個統一的中央王朝晉朝誕生了。晉朝承接三國時期,是統一王朝東漢的延續,因此,晉朝作為當時中國唯一的中央王朝,其正統性是得到公認的。



但是晉朝在晉武帝司馬炎死後,白痴皇帝惠帝司馬衷一繼位,晉朝便陷入了大混亂,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東海王司馬越等八個王為代表的宗室藩王與外戚楊駿、妒後賈南風為了執掌大權開始互相攻仵,兵戈相見,天下在短時間之內又陷於混亂,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對剛剛建國不久的晉朝的打擊是致命的,八王之亂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統治集團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發。這個時期五胡(匈奴、羯、氐、羌和鮮卑)開始乘亂對中原內遷和滲透,建興四年(316年)匈奴人建立的漢國攻陷長安,晉愍帝遇害,西晉滅亡。中國北方進入了歷史上最為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期。



317年在西晉滅亡後的第二年,琅琊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顧榮等江東門閥士族的支持下於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東晉是統一的中央王朝晉朝在南方的延續,在當時的北方正值五胡亂華時期,各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多達十幾個,這些政權為了擴大各自的勢力彼此攻伐不止,混戰不息,北方陷入了空前的大混亂,簡直堪稱是“群魔亂舞”。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下,作為偏安南方一隅的東晉王朝,其合法性與正統性就得到了肯定。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東晉權臣劉裕逼迫晉恭帝司馬德文禪位,劉裕代晉稱帝,改國號為“宋”,東晉滅亡,以劉裕建立宋朝為起始,中國正式進入了南北朝時期,而此時的北方,一直到439年北魏太武帝時期才實現對北方的統一。這是中國北方第一個由少數民族(鮮卑族)組成的統一政權,永熙三年(534年)強盛一時的北魏又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和西魏恭帝三年(557年)東、西兩魏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而南方自劉裕建立宋朝之後,百餘年間政權更替頻繁,先後有宋、齊、梁、陳四個王朝輪流統治這裡。歷史上統稱這一段南北對峙的時期為“南北朝時期”。



現在核心問題出來了,在隋朝還未統一天下的這一段時間,南朝與北朝哪個算正統呢?愚以為,南朝是正統,我們可以這麼說,南朝的朝代傳承延續具有連貫性,東晉繼承西晉,是正統王朝晉朝在南方的延續,而劉裕建立的宋朝雖然是改朝換代,但其繼承的是東晉的衣缽,是正統王朝的一種延續,而北朝不同,北魏的前身屬於十六國中的代國,在十六國時期的北方是沒有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正統王朝,割據勢力太多,一直都處在混亂的分裂狀態,北魏雖然在太武帝拓拔燾的領導下實現了北方統一,但這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是不被天下人所承認為“正統王朝”的,至於後來的隋朝,其開國君主楊堅是漢族中的世家大族弘農楊氏,他最後統一了中國,隋朝自然可稱為是正統。


大國布衣


南北朝的正統問題,不僅是南北朝自己鬥了個狗血淋頭,連隋唐兩朝的皇帝都為此死了無數腦細胞,其原因可以用歐陽修在《正統論》中所說一句話來概括:“以東晉承西晉則無終,以隋承後魏則無始。”

什麼意思?這裡有個前提:大一統的西晉是有正統地位的,但西晉之後的東晉只佔有了江南的半壁江山,天下分裂了。如果是東晉得到了正統地位,那沿著“東晉——宋——齊——梁——陳”的軌跡,陳朝最終被隋滅亡,而隋的皇帝又是從北周那裡禪讓過來的。正統在陳朝,那不就意味著隋朝沒有了正統?

但如果以北周為正統,那北周的正統要向前推到北魏,而北魏之前是五胡十六國,正統妥妥地在東晉,這就沒有了起點。也就是說,正統南朝,隋朝的正統就沒有開始;正統在北朝,西晉的正統就沒有了終點。怎麼辦呢?文中子王通最後創造了一個理論:“中國無主,則正統在晉、宋;中國有主,則正統歸魏、周。”意思就是說,中原處於亂世,正統就在南朝;中原處於統一,正統就在中原。這樣,北魏將自動取得正統身份,再也不會擔心西晉的繼承問題啦,乖乖,文人也真是厲害。


隱語


“正統”二字一直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兩個字,每逢多個政權並存的時代或新的大一統王朝出現的時期,有關“正統”二字的爭論就會出現,南北朝自然也不例外。如果從王朝的傳承來看,南朝的政權延續自東晉,東晉又來自於西晉這個短暫大一統的朝代,故南朝應屬正統。何況東晉的偏居江南與五胡亂華相關,北方的高門大族大多南渡,有“衣冠南渡”的說法,故從文化角度來看,南朝繼承了更為純粹的中原文化,視南朝為正朔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但矛盾在於,在兩晉南北朝之後統一整個中原地區的王朝——隋王朝,確是直祧北周,使得南朝、北朝孰為正統的問題再次引發爭議。此外,隋唐統一之初所採用的的均田制、府兵制等政策也有很強的北朝淵源,故北朝的歷史也對後續朝代的發展與延續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使得視誰為正統的問題更加複雜。

在當代學者的研究之中,有“南朝化”與“北朝主流說”兩種觀點。支持前者的代表有唐長孺先生,唐先生在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一書中詳細的論述了其論點,認為唐初的均田制、府兵制等都在中期瓦解,後以兩稅法、募兵制代替,與南朝稅法、兵制相近,科舉以文學取士之風也承襲自南朝,更不必提文學上隋唐對南朝的繼承;強調北朝重要性的代表有錢穆先生、田餘慶先生等,田先生認為南北朝歷史運動的主體應在北而不在南,閻步克先生也指出北朝的官僚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等層面要優於南朝,為以後的歷史演變提供了出口。這是現當代學者對這一問題的闡述。

回到問題本身,如果我們僅從文化或是民族的角度考慮,奉南朝為正朔似乎是理所應當的,當時南朝的士人們也大多持這種看法;但若是把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條件都納入我們考量一個朝代是否是正統的標準之中的話,北朝的影響也確實是不容忽視的,這一點,要辯證看待。


國家人文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比較簡單,肯定是南朝,而不是北朝。

但是,回答了並不就完了,還得說理由。這個理由可不是一句“北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南朝是漢民族建立的朝代”這麼簡單。

咱們先來看看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有過什麼樣的正統。

(夏朝)

在秦漢之前,正統是中原地區。中原,顧名思義,就是居於中間的,比較平坦的地方,也就是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地方。三皇五帝時候,炎帝住在中原地區。後來,夏朝住在中原地區,接著商朝,接著是周朝。雖然如此,這個正統卻也有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比如,本來炎帝是正統,但黃帝打敗炎帝后,黃帝部落就成了正統。此後夏商周三代的情況差不多。夏朝本來是正統,商朝被夏朝鄙視成那些做生意的人。但後來商朝取代夏朝,它又成正統了。在商朝人眼裡,周朝人是西戎,當然不是正統,但是周朝代替商朝,入主中原後,周朝又是正統了。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正統不正統,並不是他是什麼民族,而是他住在什麼地方。只要是住在中原地區的,就是正統。

不過,這種觀念在秦漢以後,發生了較大的變法。秦漢以後,中國本土居民,在之前華夏族的基礎上,形成了漢族。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周邊的少數民族也在形成他們自己的民族。尤其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北方的少數民族流動性很強,民族在不斷地分化融合。但是,也有一些民族凝聚起來,比如先後形成的匈奴、突厥、羌族、契丹、女真、蒙古等等。

(秦漢少數民族及漢民族)

從秦漢到宋末,北方少數民族和南方漢民族一直處在對抗之中。但是,這些少數民族,再也沒有像夏商周三代及之前的三皇五帝時期那樣,少數民族完全取代了居於中原地區的民族。因此,這時候的正統就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居於中原地區的叫正統,而是漢民族政權所在地叫做正統。這也就解釋了,南北朝的時候,為什麼居於南方的幾個政權叫做正統。南宋的時候,為什麼雖然它偏安一角,仍然還是被稱為正統的原因了。

元朝的時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全面替代漢民族政權。那時候,蒙元把國內的人分成四個等級,蒙古人是第一個等級,最南方的漢人是第四個等級。這樣,元朝時候的正統,就是北方,就是蒙古人。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政權全面替代漢民族政權。不過,滿清人的做法和蒙元人不太一樣,他們雖然也強調了滿請人高人一等的意識,但並沒有把國人分成三六九等,所以不久,滿請人和漢人就實現了融合。這時候,在滿清人眼裡,正統的就是整個中國,他們自稱天朝。而海外的一些國家,東南亞國家,西方國家,反而不是正統了。

(清朝與周邊)

說到這裡,我們其實就應該明白,所謂正統,原本就是自欺欺人的一種觀點。在一個國家的人時時處處覺得他是正統,對別的國家不屑一顧的時候,這個所謂正統的國家和政權,被推翻的時間也差不多到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毫無疑問,南朝是正統。隋朝取代北周後,則是隋朝和陳朝並列為正統。

南朝本質上是中華第一帝國,即秦漢帝國的延續。從漢到陳,存在一個帝系一代代禪讓的過程,可以說,這就是同一個國家,只是皇室發生了變化。從曹魏代漢開始,每一次帝位轉移,都要舉行禪讓儀式,新朝的國號,來自前朝的冊封,前朝的皇室,也會得到新朝的爵位。比如,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王,曹丕繼承了這一爵位,因此曹丕建立的朝代就以魏為國號。而漢獻帝被封為山陽公。漢,魏,晉,宋齊梁陳是同一個帝國內部的不同王朝。正統的傳承在這個過程裡從未中斷。由於南朝是繼承了漢代傳承而來的法統,因此它的正統性是無可置疑的。

北朝則無處尋找其正統性的來源。在北魏以前的五胡建立的國家面對東晉都感到自慚形穢,甚至不敢自稱皇帝,而稱“天王”,很多胡人政權接受東晉冊封。哪怕是前秦這樣統一了北方全部的國家,面對東晉,內心都承認對方才是正統,苻堅要伐晉,他的弟弟苻融勸阻,理由是東晉是正統所在。

北魏早期是完全的非正統胡人政權,孝文帝發動漢化改革,意圖與南朝爭奪正統地位。其主要方式一方面是大力對鮮卑人進行漢化,另一更重要的是把鮮卑人說成是黃帝少子昌意的後代,即鮮卑人也是炎黃子孫,這樣鮮卑人就有了成為正統的資格。經過這場運動,北朝具有了一定正統性,但依然在南朝之下。

即使經過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北朝也沒有得到北方漢族士人的全面認同,他們依然認為南朝才是正統。到了東魏時期,高歡還明確承認他手下的漢族士大夫認為梁朝才是正統所在。

北齊北周甚至都實行的是胡化政策,鮮卑勢力回潮。北方文化完全不能與南方相比。

隋朝滅周,實行漢化運動,滅絕北周皇室,摧毀了鮮卑勢力。唐朝建立後,文化是繼承了南朝,心態上自認為是漢朝的重現,認可南朝的正統地位。只是由於唐自身脫胎於北朝,所以不得不把北朝也列為正統。


談史說事


南北朝是中國的分裂時期,都算是正統,性質與之前的五胡亂華是完全不同的

在中國的歷史中,如果出現南北對立的情況,一般以漢人政權正統。

比如說北宋和遼國對峙,北宋被奉為正統。並且當時中原在北宋手中,北宋作為正統王朝是毫無爭議。

遼興宗耶律宗真曾經提議宋遼以南北朝互稱,但北宋以遼國是異族為由加以拒絕。

不過到了南宋時期中原被金人佔據,南宋反稱呼金國為“中國”,可歷代中國歷史仍舊奉南宋為正統,因為南宋是漢人政權,而金國是女真人建立的。

至於南宋稱呼金國為“中國”,因為當時“中國”還是個地理概念,指中原地區,並不是說南宋朝廷承認金國為華夏正宗。

不過南北朝時期這個問題就比較混亂,現代人容易將“南北朝”和之前的“東晉十六國”是兩個時期搞混,其實這個時期完全不一樣。

(“東晉十六國”局勢圖)

“東晉十六國”處於五胡亂華時代,定都今天南京的東晉自然是華夏正統,這個沒有爭議。但到了隨著北魏一統北方之後,中國正式進入了南北朝時代。

這個時期北朝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六朝代。

而南朝則包含了: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南北朝對峙形勢圖)

這其中南朝全部都是由漢人建立的,南方四朝都自認為是中華正統,並以北伐中原為使命。只不過因為國力的逐漸衰落,南朝不僅沒能光復中原,自己的地盤兒反而越來越小。

而北朝這個六個朝代中,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四朝都是鮮卑人建立的,只有北齊和隋是漢人王朝。

不過自從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鮮卑人就開始深度的漢化,北魏、東魏、西魏、北周這四朝漢化都十分的嚴重。至於北齊和隋則是由漢人建立的,而中國最後也是由北朝的隋朝完了統一。

在隋朝建立之後,由於隋朝皇帝楊堅是漢人,南方的陳朝已不再視隋為異族,雙方的國書皆以國族相待,此時的南北朝已經演變為類似於三國時期的內戰了。

至於隋朝和陳朝誰是正統?肯定是以最後一統天下的隋朝為正統了。

(結束中原數百年動亂的大隋帝國)


千佛山車神


“白板天子”這個詞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在魏晉之前的一個政權和皇帝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要看他是不是拿到了傳國玉璽。 只要看看秦王子嬰投降交出璽符就能說明此物的重要性。這塊石頭被中國古人視為“天命所歸”,是具有不同凡響的象徵意義。

後來王莽篡權時候,去跟他姑姑要玉璽結果王太后大怒把玉璽摔壞了一個角,王莽讓人用黃金鑲好了繼續用。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此物的重要,要是僅僅是一個印章再刻一個就得了嘛。

此後不管是皇帝換人還是改朝換代,都是以拿到了玉璽才算是正統。此事直到晉元帝算是破例了,從血統上來說作為晉宗室,司馬睿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可是此時玉璽卻不在他手裡。因為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傳國璽歸了前趙。

此後數個東晉皇帝手裡都因為沒有玉璽,合法性不免令人懷疑。北朝的皇帝們更是譏笑他們“白板天子”。《南齊書·輿服志》:“乘輿傳國璽,秦璽也。晉中原亂沒胡,江左初無之,北方人呼晉家為白板天子。”

這一切直到了冉魏時候才算打住,冉魏為了求乞東晉軍救援,結果傳國璽為東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東晉皇帝這才鞏固了自己的合法性。

當然了,比只是一塊具有象徵意義的石頭更有合法性的是“十萬鐵騎 ”。雖然玉璽在南朝流傳下去,南朝的皇帝們自居正統,但是架不住國力日漸衰落。最後隋文帝滅陳就把玉璽又搶到手了,於是他就更加合法了。


千里巖


隋唐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所以推崇北朝為正統。但是,南朝卻是正統晉朝的延續。所以到了唐朝,修《晉書》,奉南北朝共為正統。宋朝修《新唐書》,《新五代史》,認為自己承自五代,五代繼承唐代,都是正統。而隋唐繼承的北朝,所以宋朝建立後也是承認了唐朝的觀點,南北朝共為正統。宋朝有十七史,其中就包括《南史》和《北史》。不過,到了神宗的時候,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只奉南朝為正統,然而種說法在當時並沒有佔絕對優勢,畢竟宋朝一直是承認唐朝是正統的,而隋唐繼承的是北朝。宋之後,蒙元奉宋遼金共為正統。明代有二十一史,南朝,北朝,宋遼金元都包括在內。到了清朝增加為二十四史。所以,南朝,北朝共為正統,從隋唐到清朝,是得到普遍承認的。從前往後推,當然是南朝為正統;從後往前推,那北朝也是正統。因此,它們都是正統。不然,別說崖山之後無中國了,南朝之後就已經無中國了。(當然,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是不對的)


我不是滄海是曾經


當一個問題相持不下時,人們就會採取折中的辦法來調和矛盾,關於南北朝誰是正統的討論就是如此。君不見在西晉一統天下之前,曹魏和蜀漢就有過誰是正統代表的爭論。現在到了南北朝時期,關於誰是正統的爭論從那時到現在都沒有停止過。為什麼古人那麼在意正統呢?因為正統代表了皇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不然就是得位不正,天厭之也。簡言之就是要佔住大義名頭,君權神授,得到上天的認可。

假如南北朝以後一統天下的是南朝所建立的朝代,那麼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可偏偏一統天下的是從北朝周承襲而來的隋,這才有了誰是正統的終極大討論。西晉之後,北方大地經過五胡亂華,各種政權相繼建立,西晉本身沒有消除這種禍亂,反而因此丟失故國,既然北方待不下去了,那就往南方遷移吧,這就有了衣冠南渡之後建立的東晉,東晉承襲西晉,自然認為自己是正統的代表,那個時候北方正處於十六國時期,自身混亂不堪,再說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於正統沒那麼在意,加之大義方面東晉佔優,所以東晉在西晉之後成為那時華夏正統的代表。

南北朝到來以後,南朝認為我承襲東晉,正統講究一脈相承,我自然代表了正統。可偏偏隋朝是在北朝的基礎上一統全國的,若是北朝不是正統,那隋朝就得國不正,隋朝不正的話,唐之後的幾個朝代都會陷入是否是正統的爭議之中,所以從隋朝開始在官方認可北朝也是正統的代表。

最終經過互相妥協,在中國官方的官修史書中認可南北朝都是中華正統的代表。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南朝正統。南朝是從東晉滅亡接替過來的。

北朝是鮮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