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為何是13省?

Avaya-徐春明


清王朝全盛時期的幅員遼闊,統治範圍並不只有13省,而是擁有18個行省、5個將軍轄區以及西藏和青海辦事大臣轄區。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清政府在歷史上為了控制遼闊的疆域,採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只在傳統的漢地建省,而在邊遠地區使用特別的行政建制。

漢地18省

清朝的內地十八省,即我們所說的“漢地十八省”,這起源於明朝在漢地設置的“兩京+13省(共15省)”。在明朝中後期,疆域的喪失非常嚴重,其實際控制範圍已經收縮為北直隸、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管轄遼寧)、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15省。


清朝在消滅明朝之後只得到了傳統的漢地,不包括藏疆蒙等地。後來,清朝在明末兩京13省(15省)的基礎上,又將其進一步拆分為漢地18省: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這就是清朝時期漢人主要聚居的漢地18省。


五大將軍轄區與辦事大臣轄區

此外,清朝的五大將軍轄區分別是黑龍江將軍轄區、吉林將軍轄區、盛京將軍轄區、伊犁將軍轄區、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由他們分管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外蒙古,而不再設立行省制,這種行政劃分一直維持到清末才改變。

在清朝立國之初,統治範圍只有內蒙、漢地18省與東北地區。清·康熙年間,清朝通過“多倫諾爾會盟”取得外蒙古,後演變為烏里雅蘇臺將軍的轄地(外蒙)。雍正、乾隆年間,清朝通過戰爭先後取得和碩特汗國的西藏、青海和準噶爾汗國的新疆,後演變為清朝辦事大臣轄區(西藏、青海)和伊犁將軍轄區(新疆)。


總結:清朝的行政劃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清朝末年時,朝廷為了阻止帝國主義對邊遠地區的蠶食,又將原屬於福建管轄的臺灣府升級為臺灣省,還將伊犁將軍、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的轄區分別設立為新疆、黑龍江、吉林、奉天(遼寧)4個省,但這已經是清末的事情了。遺憾的是,5大將軍轄區之一的烏里雅蘇臺(外蒙)在辛亥革命時期,趁亂獨立了。


古風吹落梨花捲


大清是13省?肯定不對,大清頂多是裝13省吧。我們先看下“省”從元、明到清朝的演變和不同,再說清朝有多少省。

行政區劃以“省”為名,首創於元,元世祖時期將尚書省併入中書省,其中大都周圍廣大地區歸中書省直轄,其他地方除了青藏由宣政院管轄,另設了十個行中書省。這就是省級行政單位在中國的源起,並一直沿用至今。

明承元制,只不過將“行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分為兩京十三司。鑑於元朝行省長官權力過大,總攬行政、軍事、司法等,朱元璋進行了三權分拆,分設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掌各省軍、政、司法。宣德皇帝之後逐漸被總督、巡撫制度代替,巡撫成為統管一省的最高長官。

清承明制,康熙初年把明的兩京十三司制又改回行省了,省級單位有省、五大將軍轄區、西藏辦事大臣及達賴喇嘛轄區,西寧辦事大臣轄區等,

到光緒末年清朝共有二十二個省級行政單位。地方最高長官也為總督、巡撫了。

看看你的家鄉在元、明、清分別屬於哪裡?有沒有變化?


感到靠譜你就點個贊,請關注@司馬砸光,謝謝。


司馬砸光


兩京一十三省這是明朝留下來的。清朝沿用了明朝的行政區劃,初期也是兩京一十三省,但是清朝的兩京已經從明朝的南京與北京變成了盛京與京師。



而從整個大清朝的版圖來說,南七北六十三省並不準確。到光緒三十四年時的清朝,實際上已經擁有了二十二個省以及特殊行政區域。

先來看看清朝的行省。順治二年,改北直隸為直隸省,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康熙三年,拆湖廣省為湖南省與湖北省;康熙六年,拆江南省為江蘇省和安徽省;康熙七年,拆陝西省為陝西、甘肅兩省。



由此形成了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南,湖北,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西一十八省的行政格局,稱之為漢地十八省,設八個地方行政總督府,其中,河南,山西,山東不設總督。



此後,在光緒十年,置新疆省;光緒十三年,分福建省臺灣府設置臺灣省,光緒三十三年,改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為省,共二十三省。光緒二十一年,因甲午戰敗,臺灣割讓日本被廢除。所以整個清朝共有行省為二十二個。


傅斯鴻


十三省是明朝的稱呼,諸如《三俠劍》等清代評書中的【南七北六十三省總鏢局】應該是沿用的明朝舊稱。

兩京十三省:南直隸,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廣,四川,貴州,雲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

有觀點認為由於明清出於寒冷期,把四川、湖廣也視為北方,故

北六省: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

南七省:廣東,廣西,浙江,福建,江西,貴州,雲南。

不過明代科舉劃分南北榜,南捲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五省及南直隸部分地區,將湖廣依舊劃分到了南方,而北捲包括【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省及北直隸,【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四省及南直隸部分,應該是從教育水平上劃分的。

而清朝一般稱”內地十八省”,即:直隸、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清朝相比明朝將陝西劃分為陝西、甘肅,將湖廣劃分為湖南、湖北,將南直隸劃分為江蘇、安徽】


史彪738



準確來說清朝有十八個省。

說清朝只有13個省的確有點片面化和錯誤了。

就好像很多人一直說明朝兩京十三省一般比較片面化。

至於為啥清朝是18個省,因為清朝不只是有行省劃分制度,還有5個將軍轄區,兩個辦事大臣轄區。還有完善的督撫制,像總督就可以管轄兩三個省。

這種行政劃分很正常的,像今天中國不只是有省還有自治區的存在。清朝這種行政劃分,像是今天的一國兩制一般,比較符合當時國情。

因為清朝是東北少數民族入關統一中國的遼闊土地,所以根據當時國情就劃分出不同的行政體系。比如說關內傳統漢地繼續以行省來劃分。關外東北龍興之地設為盛京將軍管轄,其他偏遠地區諸如西域黑龍江這些地區也設置成為將軍轄區,一共五個。還有青海和西藏這些特殊地區設置為辦事大臣轄區,如西藏的駐藏大臣。

清朝大致分為三個行政劃分,漢地行省、偏遠地區將軍轄區、特殊地區設置諸如駐藏大臣等辦事大臣。

清朝把全國劃分為18個行省,直隸 、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 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甘肅、陝西、雲南、貴州。5大將軍轄區,盛京 吉林 黑龍江 伊犁 烏里雅蘇臺。兩大辦事大臣轄區,辦事大臣轄區為西藏、青海。

以上是清朝行政劃分完善穩定時的劃分,並非一成不變的。(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像伊犁將軍轄區就是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部以後設置的。


再說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起源於元朝,也是一大創新。

其開創性就在於元朝統一中國以後,為了鞏固統治。劃分行省時特意把一些容易自立門戶的區域拆分開,如當時的漢中地區在很長時間內都屬於四川,可以說是四川的門戶之一,元政府為了防止有人利用四川天險鬧獨立,就將漢中劃分為陝西,可以說相當之高明。

明初也沿襲了元朝行省制度,後來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並且之後分設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來分掌各省軍、司法權力,使其三權分立。

明朝其實沿襲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只不過換了一個名稱,而且三權分立使之行省權力沒有元朝那樣大了。

像清朝成立以後也學習到元朝行省劃分的精髓。(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像清初有一個江南省,人才濟濟,中央政府害怕江南的知識分子借同鄉之誼再次結為前明朋黨一般,所以將江南省大致拆分為今天的江蘇省、安徽省。

清朝有除了行省還有其他行政劃分,那麼明朝呢?

明朝同清朝的行政劃分還有今天的一國兩制一般,也有不同的行政劃分。

明朝的都司衛所制度就是符合其國情的行政劃分之一。

像明代的大寧都司、遼東都司、奴兒干是當時統治東北三大行政機構。

至於衛所就是次一級的行政劃分了,像明末在東北衛所累計多達至400多個。

在特殊地區如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區設置有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當時西域的東部還設有哈密衛。

最後總結一下。

清朝不只是有行省制度劃分,還有其他行政劃分的。而且明朝亦是如此,並非單一的行省制度。至於為何如此,就好像今天的一國兩制一般,根據國情再因地制宜用以不同的行政劃分,來更好的統治遼闊的國土罷了…

謝謝觀看,覺得靠譜就點個贊關注一下唄~


宋安之


“一十三省的女兒喲,數上蘭花花好。”——陝北民歌《蘭花花》

”這個稱謂脫胎於“行省”,金代開設,元代廣泛使用。

十三省”之說來自明朝。明代除了(南京)南直隸和(京師)北直隸,另有十三個布政使司(省),這十三省分別是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廣、江西、浙江、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

貴州。到了現在,除了湖廣省拆分了,其他都還在。

明代除了兩京十三省這絕對基本盤,還成立過交趾省,存在過21年,邊疆地區則是採用都司衛所制度,著名的奴兒干都司就是其中之一,可惜存在時間僅有二十幾年。

到了清代,行政劃分基本還是沿用了明代格局,但是南直隸肯定不會保留,後來改稱江南省,江南這一省勢力太大,每年科考佔了榜單一半,經濟佔了全國三分之一,拆分成了

江蘇安徽。原來的湖廣省拆分成了湖南湖北,原有的陝西省,拆分成陝西甘肅;明代的北直隸當然還得繼續叫直隸省,如此一來,兩京十三省演變成了清代的內地十八省。

清末陸續把幾個將軍轄區改叫東三省(奉天、吉林、黑龍江)、新疆省,新增臺灣省(很快就丟掉)。

內地十八省在民國一度被稱為“鐵血十八省”,武昌起義後,也是這些省份紛紛響應獨立,革命軍就採用了“鐵血十八星旗,寓意著十八個內地的基本盤省份,後來因為它的侷限性太大,被有識之士們明智的否定。

清代的時候這十三省還都有外號,在文人中流傳甚廣,比如一個廣東舉子和一個四川舉子湊在一起嘀咕,其他舉子們會說,瞧,蛇鼠一窩!江西的舉子一般這種情況下會躲得很遠,因為他們的外號,殊不中聽。


歷來現實


因為靜夜史這個人飯量小,這塊披薩切成13塊就好了,切20塊我吃不了!

關於清朝的行政管理模式,靜夜史曾經做出詳細的分析,作為疆域面積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帝國,清朝真的只有13個省嗎?

當然不是,如果13個省就能囊括了1300萬平方公里的帝國全部,那麼平均每個省都要達到100萬平方公里左右。也就是略小於內蒙古自治區的面積。試想一下,這樣一個行政區,管理的難度有多大!

行省面積太大除了造成管理上的巨大難度,還極易造成擁兵自重的割據自立,這對於大一統帝國而言絕對是超級災難。所以清朝皇帝不會傻到為了減少幾套班子,節約幾兩銀子就置整個帝國的安危於不顧!

那麼,清朝的省到底有多少個,又到底是如何管理各地的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內地:不斷增加行省數量

行省制度創立於128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創立,成為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之一,直到今天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到明朝時期,隨著疆域的縮小,行省也逐漸濃縮。到明宣宗之後,大明帝國的領土只剩下長城之內的“兩京一十三省”。

清承明制,所以很多人認為清朝也是13個省。然而,很多人忽視了“兩京”,即北直隸和南直隸,這在級別上也是行省,所以大明真正的行省數量應該是15個。

清朝入關後,為了加強對南方的控制,對南方的大省比如江南省、湖廣省進行了拆分,於是湖廣分為湖南湖北,江南分為江蘇安徽。

另外,為了加強對西北方向蒙古的壓制,清朝將陝甘行省,分為陝西和甘肅兩省。

至此,清朝的行省增加為18個,這是清朝“漢地十八省”的由來。

清朝的行省,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隨著國家的發展,為了適應各種形勢發展,清朝的行省也在不斷增加。

1884年,在左宗棠奏議下,新疆撤銷伊犁將軍,建立行省;1887年,中法戰爭之後,清朝在寶島建省;1907年,清朝改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為省,從此清朝行省增加到23個!

應該說,清朝的行省從來就沒有13個,作為統治漢文化區的主要形式,清朝通過不斷拆分大省以及設置新省的方式,逐漸增加行省數量,最終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清朝的23省包括:

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 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甘肅、陝西、雲南、貴州、新疆、寶島、盛京 吉林 黑龍江。

2、邊疆:不斷增加實控面積

漢地十八省,即便怎麼拆分,面積始終維持在350萬平方公里左右。而在周邊將近10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邊疆,清朝則開始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

  • 內外藩蒙古

清朝和蒙古各部是相愛相殺的關係。

在清朝崛起的過程中,對於蒙古各部的征伐從未停止,這導致了清朝對蒙古的管控格外上心。

在蒙古各部中,漠南蒙古最先被清朝征服,因此關係最為緊密。而漠北蒙古雖然主動要求歸附,但是時間較晚,所以親密度不如漠南蒙古。至於漠西蒙古,特別是準噶爾汗國,則直接是清朝武力打擊的對象!

在解決蒙古問題的過程中,清朝用聯姻、宗教等各種形式加強聯繫。其中,為了保持蒙古的穩定,清朝在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設置了盟旗制度。

盟旗制度是清朝在內外蒙古推行自治的體現,是清朝羈縻統治的一部分。這些區域由於是蒙古人在治理,所以被成為外藩蒙古。

而因為漠南蒙古緊鄰漢地十八省,深受漢文化影響,大量漢人也北上到漠南蒙古屯墾,這就導致漠南蒙古地區出現了大量的漢人。因此,清朝開始在漠南蒙古地區設置清朝直接進行管理的省廳州縣,這些直接屬於清朝管理的蒙古地區稱為“內藩蒙古”。

通過多種形式的控制,蒙古各部稱為清朝牢不可分的一部分!

  • 改土歸流


除了北部征服的穩步推進,在西南地區,清朝的進展也同樣迅速。

一直以來,在雲貴等西南地區,是少數民族匯聚的“苗疆”之地,即使設置了行省,這裡也存在著大量的“土司”,即少數民族“自治”的獨立王國,帝國政府難以涉足。

從明朝開始,帝國逐漸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清朝。

雍正時期,由於人口大量增長,對於邊疆地區土地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所以改土歸流開始大規模推進。

到清朝末年,改土歸流甚至延續到西藏東部的藏區。

通過改土歸流,不僅鞏固了行省,還穩固了邊疆,使得清朝在面對西方殖民入侵時,能夠一度佔據主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清朝領土遼闊,對不同的民族施行不同的管理制度。行省制度只限於關內漢人地區使用。在關外,清朝主要施行八旗將軍駐防制度,不建省

首先說明下清朝省的數量不是13個,而是18個,稱關內18省。

“省”原本在隋唐時期是一箇中央政府部門,有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作為中央政府的核心機關。
由於唐朝的影響力巨大,以至於現在的日本政府各部門依舊使用“省”作為名稱,如日本防衛省。

而“省”作為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單位最早出現於元朝,到了明朝改稱“承宣布政使司”,但依舊簡稱為“省”。明朝共有13個省,外加南京和北京,民間稱之為“兩京十三省”。

分別是:

兩京:南直隸南京,北直隸京師。

十三省:浙江,江西,山西,河南,陝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廣,四川,貴州,雲南,山東。


(明代的地府行政圖,明代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地區主要限於關內兩京十三省,對於關外的遼東和西藏主要設立都司進行羈縻管理)

到了清代,清政府對於關內的部分省進行了拆分,取消兩京,使得關內從13省擴充至18省。

分別是:

直隸、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但要注意的是,清朝絕不只有這個18個省。

(清朝由督撫管轄的關內18個省)

清朝幅員遼闊,滿人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征服了一個大大的地盤,在這些被征服者中不止有漢人,還有蒙古人,藏人等民族。

為此清朝只對關內施行“省制”,在西北的新疆、內外蒙古、西藏、青海和東北這些地區是不建省的。

清朝除了在外蒙古施行的是世襲札薩克制度和西藏是駐藏大臣管轄外,其他的新疆、內蒙、青海、東北都是由八旗將軍管轄。

如新疆的伊利將軍,奉天的盛京將軍。

直到清末,清政府才開始廢除邊疆的將軍管轄制度,逐步建立了新疆省、臺灣省(1895年割讓與日本)、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至此,到清朝覆亡之時,清朝共建有22個省份。


千佛山車神


明朝是兩京十三省,1820年清朝是十八省,不是十三省。1820年的清朝十八省分別是:1,直隸省。2.山西省。3.山東省。4.江蘇省。5.浙江省。6.安徽省。7.福建省。8.江西省。9.河南省。10.湖北省。11.湖南省。12.廣東省。13.廣西省。14.四川省。15.貴州省。16.雲南省。17.陝西省。18,甘肅省。1908年清朝的行省有22個,分別增設了:19.新疆省。20,黑龍江省。21.吉林省。22.奉天省。


天授大業-告成


清朝大多數時候,習慣上說的是“十八省”(指的是關內的十八省)。

清朝統治全國後,截止到康熙初期,設立了內地18省。其中大多數省沿襲自明朝。

五個省(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甘肅)是康熙初期新設的,其名稱後來一直沿用下來。具體如下:

江蘇省、安徽省:清初設置江南省。康熙六年,撤江南省,分設為江蘇、安徽兩省。

湖北省、湖南省:康熙三年,撤湖廣省,分設為湖北、湖南兩省。

甘肅省:康熙二年,將陝西省西部劃出,設鞏昌省。康熙五年,鞏昌省改名為甘肅省。

晚清時期,省出現了重大的增、減:

光緒九年,增設新疆省。

光緒十一年(1885),增設臺灣省。

光緒二十一年(1895),因甲午戰爭戰敗,臺灣省被割讓給日本。

光緒三十三年,增設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所以,截止到清朝統治1912年2月正式結束時,共22個省如下:

直隸省——山西省——黑龍江省

吉林省——奉天省——山東省

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

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

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

廣西省——四川省——雲南省

貴州省——陝西省——甘肅省

新疆省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全圖。本圖是我從《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拍攝的,因地圖集的中縫有摺疊,圖有點模糊,甚歉。暫時將就著用吧。】

(清代的內外蒙古、青海、西藏沒有設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