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的比特幣,韭菜割完後還剩什麼?


十歲的比特幣,韭菜割完後還剩什麼?


“10”這個數字,幾乎佔據了筆者的手機桌面,當然,這得益於它隔壁的兄弟“11”。雙十一進入第十個年頭,從線上的狂歡到線下的盛宴,在餓了麼、口碑、盒馬等新零售新力軍的加持下,預計即便在經濟下行的8字尾年份,2000億的目標也並非不可實現。

有人歡喜有人愁,同為十歲的比特幣則並非如阿里雙十一GMV一樣跑出了漂亮的增長弧線,而是經歷了一輪過山車行情後一蹶不振。不到一年的時間,從最高點19535美元下跌到當下6600美元,跌幅超過66%,比普跌3~40%的中概股還慘。

從十年以前的10月31日發表的那篇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開始,比特幣可謂走過了激盪十年,過程中有無數的質疑和批評,也有無數的讚譽,即便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體系仍未實現,但它已經埋藏在眾多年輕人的心裡,也讓區塊鏈的概念變成了這兩年來的熱詞。

除了孕育出一批因挖礦或是炒幣而瞬間成為百萬、千萬富翁的玩家外,也

孕育出了一家比螞蟻金服一年賺多幾十個億的公司。作為上游基礎設施在八月宣佈獲得4.7億美元B+輪融資的“比特大陸”,一家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936%、利潤同比增長795%的公司,也高調宣佈已向香港交易所提交招股說明書。

一邊是暴利和上市,另一邊是幣價一蹶不振、挖礦成本高昂、傳出礦機拋售狂潮,比特幣都在經歷些什麼?比特幣的未來又在哪裡?


十歲的比特幣,韭菜割完後還剩什麼?


始料不及的投機熱潮

比特幣的前8年,雖然也經歷了一些風雨,但整體而言仍屬於少數人的遊戲,直到16年以以太坊為代表的虛擬貨幣陸續ICO,媒體開始加大挖幣致富的曝光力度後,真正的爆發還數17年。

作為一名17年初涉足幣圈的礦工,筆者期初也只是抱著對區塊鏈、對比特幣的新鮮感和體驗學習的態度參與到這場虛擬貨幣的金錢遊戲中來,由於認為炒幣投機性過高,當時選擇了相對保守的挖礦角色,基於的則是“幣的總量既定,交易需求也長期存在,若生產成本高於價格,市場供不應求,那麼價格便一定會上漲”的基本假設。

當時的幣價還不到1500美元,且已經維持數年。由於幣價和礦機、電費都相對恆定,經過計算以後,本以為大約需要一到兩年時間收回購買礦機的固定成本,結果一切都出乎了筆者的預料。

當人類陷入了“只會漲不會跌”的預期之時,當一個新興金融資產仍缺乏調控機制之時,投機的力量將會被無限放大。

17年的年中開始,多個國家均明示或暗示接受比特幣的合法貨幣地位,從大約5月開始幣價開始一路狂奔,即便到了9月作為比特幣存量幾乎最大的國家,中國七部委聯合發佈公告,明確禁止項目方的私募行為,國內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宣佈關閉,仍無法阻擋幣價的狂飆,半年不到的時間幣價最高點到19535美元,增長超過10倍,而筆者的收益率也超過了300%。有業內人士分析,其增長速度甚至人類第一次金融泡沫—荷蘭鬱金香泡沫。

當時候,所有知情的人可能都不禁問到:“比特幣還能漲嗎?”“比特幣究竟有價值嗎?”

幣量有限、全球交易、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可溯源......具備類同於黃金的一般等價物屬性卻又具備超越黃金的便利性,比特幣著實具有一定的貨幣價值,只是,由於超主權的理想,它的使用場景更多是地下黑市交易。

理性分析,在這個被稱為“40年未有之變局”的世界經濟環境中,大國根本不可能允許這種超主權貨幣的存在,畢竟可控且有影響力的貨幣本身就是一種武器;而從投機的角度看,這路人皆知的泡沫必然會有多米諾骨牌倒塌的一天。

然而,之所以稱之為“投機”,便是因為人們都不相信自己會是那個來不及下車的人、會是那棵被割的韭菜。


十歲的比特幣,韭菜割完後還剩什麼?


投機永不眠,韭菜割不盡

後來的故事,便是一個大家內心早已能預料卻都不願意相信的劇情。

雖然國內叫停了ICO,叫停了與人民幣的直接兌換,但國外依然是各種新幣盛行,比特幣自身的分叉幣也被炒得火熱。在市場的熱潮之下,筆者的理性遺憾地敗給了衝動,把幾乎賺來的錢都投入到另一種新的玩法中—比特幣挖礦協議。

區別於買機器挖礦寄存,挖礦協議中初始投入購買的不是機子,而是恆定的算力,當算力下挖出的比特幣價值大於電費成本時,會產生直接收益且中介商會以市場現價收購省去了自己找渠道出售的麻煩,當然也可選擇收益是幣而不是現金。

同樣是萬萬沒想到,不到半年的時間,幣價一瀉千里,一直掉到當下的約7000美元,隨著市場的韭菜逐漸被割,交易量也從高峰往下大跌,當下的價格猶如17年以前並有持續低迷的趨勢。

同時,由於買算力時比特幣如日中天,算力和礦機價格都水漲船高(這解釋了比特大陸800%的利潤增長來源),固定資產投入的價格過高導致成本難以回收,且隨著國家嚴控下電費逐步上調,挖礦收益以及無法cover成本,這

兩三個月來都處於0收益的停挖狀態

以上是筆者作為一個投機者歷經的過山車歷程,而放大到宏觀層面,同樣也是哀鴻遍野。

據Odaily的有關報道,家用電平均0.8元/度,西南山區的電費在 0.28-0.45元之間,而大多中小礦場的電費卻甚至超過了1元/度。即便是能通過關係和規模拿到0.38 元/度極低電費的大礦場,目前每臺礦機每天也只能淨賺約4塊錢,和高峰期時的利潤相去甚遠,然而這種礦場已經是鳳毛麟角,更多的是倒閉和跑路。

而從礦機層面,比特大陸官網售價3000元的S9型號二手螞蟻礦機已經從高峰的2萬多元跌到1200-1500元左右,這也讓眾多高位入坑的小礦工連小虧退場的希望都基本破滅。退場意味著動則7~80%的虧損,不退也不知道何時才能解套,最懂這種心情的無疑是08年崩盤前入市的股民了。

如果不想來不及下車,最保險的方法當然是目測車已擁擠時選擇不上車了。然而,貪婪始終作為人的劣根性在最合適的時機動搖我們的決策。

風暴過去了,市場基本恢復平靜,媒體也把目光從比特幣上移走,被割的小散、小礦工也基本接受了虧損甚至是大幅虧損的事實。與此同時,比特幣依然存在,大資本大玩家依然繼續尋找更低廉電費和租金的地方開著新的礦場,對於他們來說,一切似乎都沒有變化,只不過時間又回到了2017年以前的“平淡日子”

無論如何,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在中青年人中的知名度比起2年前已是大幅提升。撈到第一批金的礦工早已身價暴漲,撈到第一批金的公司也都大賺一筆乃至孕育出獨家獸,這些都是不可磨滅的事實。

至於比特幣的未來是否能更進一步,真正完成當年中本聰賦予它的使命,對於絕大多數星斗市民而言其實壓根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比特幣的下一波騰飛究竟在何時,如果騰飛的不再是比特幣,那又會是什麼?

投資也好,投機也罷,這場割韭菜的遊戲不單止要和交易對手較量,也同時在和自己的內心較量。“會買”不過只取得了絲毫優勢,“會賣”才是真正的制勝之道。

低買高賣”似乎永遠是一個大家都懂卻都難以執行的策略。


十歲的比特幣,韭菜割完後還剩什麼?



作者:君健,學金融的互聯網人,愛折騰的熱血青年。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UptoYo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