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出海」之路開啓

主要結論:

Ⅰ、短期玉米供過於求形勢維持

  • 17/18年度結束時,臨儲庫存佔期末庫存比例從15/16年度的98.3%下降至39.5%,臨儲庫存影響力減弱;
  • 18/19年度庫存消費比約為74%,遠高於國際公認的17%~18%糧食安全線水平;
  • 去庫存速度加快疊加成本抬高支撐,玉米價格中樞將呈趨勢性上移,但受庫存影響,上移的速度和空間受限;

Ⅱ、國內玉米消費漸顯乏力

  • G1.5、G2代生物質乙醇及煤基燃料乙醇崛起,玉米燃料乙醇空間遭受擠壓;
  • 國內食糖消費增長放緩,澱粉糖替代逐漸飽和,玉米澱粉消費動能不足;
  • 豬肉消費增長放緩,禽蛋消費增長空間影響有限,玉米飼用消費增長漸顯乏力;

Ⅲ、農產品拓展國際市場之路開啟

  • 頂層設計落實,農作物生產長效保障機制建立;
  • 種子技術、機械化推廣時機逐漸成熟,農產品生產率將迎來釋放;
  • 農產品將從自給自足到供應過剩轉變,產品競爭力加強,高附加值產品加工企業逐利國際市場可期;

Ⅰ.短期玉米供過於求形勢維持

1.庫存由臨儲轉向市場

布瑞克監測顯示,2018年國家臨儲玉米拍賣(4.12-10.26)累計投放臨儲玉米21991萬噸,實際成交量10014萬噸,平均成交率45.54%,臨儲玉米剩餘庫存約7851萬噸。與此相比,2017年累計投放量為10005萬噸,實際成交量5740萬噸,平均成交率57.37%。布瑞克認為,競拍熱情高漲是由於市場擔憂臨儲庫存不足8000萬噸,企業、貿易商備庫積極。布瑞克數據顯示,17/18年度結束時,臨儲庫存佔期末庫存比例從15/16年度的98.3%下降至39.5%,這意味著玉米庫存由臨儲庫存轉向市場,臨儲庫存壓力大減,市場影響力將大大減弱,同時18/19年度玉米期末庫存超過1.8億噸,供應充裕。

農產品“出海”之路開啟

(數據來源;布瑞克)

2.未來2-3年玉米庫存將仍處於健康水平

通常用庫存消費比衡量糧食安全水平,按照18/19年的供應和消費水平簡單的線性模擬未來幾年的庫存狀況,我們發現18/19年度庫存消費比約為74%,到2021/2022年度,玉米庫存消費比下降至22%,也高於國際公認的17%~18%糧食安全線水平,到2023/24年度庫存消費比下降至5%,達到危險水平。假設的合理性在於18/19年度玉米供應處於歷史較低水平,玉米消費處於歷史較高水平,且未來幾年玉米消費預期難言樂觀。具體表現為:供應方面,連續幾年面積調減後,18/19年度國內玉米麵積及產量處於歷史較低水平;替代品(大麥、高粱、DDGS)實施自動許可管理制度後,進口大為減少,且受中美貿易關係惡化影響,來自美國的高粱、DDGS被加徵關稅,不利進口;需求方面,玉米價格的迴歸市場化、政策鼓勵下的深加工產能急劇擴張及養殖產能的逐漸恢復使得玉米消費處於歷史較高水平,而對於未來幾年不容樂觀的玉米消費預期(第二部分詳述),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樣的假設是基本合理的。從模擬結果來看,未來2-3年的玉米庫存整體將仍然處於健康水平。

農產品“出海”之路開啟

數據來源:布瑞克 *19/20-22/23屬於線性預測結果

3.價格中樞趨勢性上移,但上移的速度和空間受限

現階段玉米市場十分樂觀,眼前正處於玉米上市高峰,市場逆市上揚,山東領漲突破2000元/噸。布瑞克調查市場主流機構預測觀點顯示, 18/19年度期末庫存普遍在1.8億噸以上,庫存消費比均在70%以上。布瑞克認為,隨著玉米去庫存速度加快疊加玉米成本抬升(種植成本及倉儲成本玉米從國儲轉移到市場,倉儲等成本從政府轉移到市場主體)玉米價格中樞將逐漸上移,但在未來2-3年玉米庫存處於健康水平的大前提下,上移的速度和空間受限,階段性的暴漲和暴跌均不可能持續,相關產業企業需要注意控制風險。

農產品“出海”之路開啟

Ⅱ.國內玉米消費現隱憂

1.玉米燃料乙醇競爭激烈

我國燃料乙醇發展與政策導向密切相關,近年國家政策密集出臺,鼓勵燃料乙醇行業發展:

國家能源局在2015年底印發《車用乙醇汽油試點方案》和《車用乙醇汽油使用試點工作實施細則》,提及“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是國家的一項戰略性舉措,有利於緩解石油資源短缺、改善大氣環境和促進農業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016年《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燃料乙醇產量達到400萬噸的目標規劃,穩步擴大燃料乙醇生產和消費;

2016年,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對2015年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行了修訂,製造業重點放開玉米深加工、燃料乙醇等生產製造領域准入限制;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出臺,提出適當擴大東北地區燃料乙醇生產規模,研究佈局新的生產基地

2017年《關於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印發,《方案》要求,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基本實現全覆蓋

2018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有序擴大車用乙醇汽油推廣使用,除黑龍江、吉林、遼寧等11個試點省份外,今年進一步在北京、天津、河北等15個省份推廣

數據顯示,我國2016年汽油表觀消費量為11983萬噸,如果按照10%的添加比例測算燃料乙醇使用量約1200萬噸,2016年中國燃料乙醇的產量為254萬噸,考慮到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對汽油消費替代,燃料車銷量增長放緩,同時考慮到E10汽油能適應現有汽車發動機不作改動的場景,預計短期內燃料乙醇的摻兌比例也不會突破10%,燃料乙醇的增長空間不超過1000萬噸。

同時在燃料乙醇供應中玉米燃料乙醇份額仍然面臨競爭:在第1代糧食燃料乙醇原料中,近年來小麥、稻穀等陳糧庫存充足,對玉米造成替代;國家鼓勵發展以木薯等為原料的1.5代非糧燃料乙醇及以玉米秸稈等纖維素物質為原料的第2代纖維素乙醇發展威脅到玉米燃料乙醇空間的前景;近年來化工領域煤基乙醇、合成氣制乙醇等發展如火如荼,擠佔了燃料乙醇的市場空間。

從成本上來看,煤基乙醇成本較生物質乙醇更低,更具競爭優勢。據亞化諮詢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已建成煤基乙醇產能85.5萬噸。2018年中國正在推進中的醋酸、合成氣制乙醇項目產能規模264.5萬噸,正在推進中的生物質燃料乙醇項目產能規模超過305萬噸,煤基乙醇產能正在迎面趕上,玉米燃料乙醇市場份額將面臨激烈競爭。

農產品“出海”之路開啟

2.澱粉及澱粉糖消費空間

玉米澱粉用途廣泛,是食品、化工、醫藥等行業的重要原料,以玉米澱粉為原料可進一步加工生產澱粉糖、變性澱粉、味精、有機酸及化工醇等產品。其中澱粉糖是玉米澱粉最主要的消費去向,2017年約佔玉米澱粉消費總量的58%,其後依次是造紙(約佔9%),食品加工(約佔7%),啤酒(約佔6%),變性澱粉、醫藥和化工各佔5%左右。

近年造紙行業對玉米澱粉需求明顯增長,主要源於環保政策、用紙需求的增長及對木薯澱粉的替代,同時玉米原料成本的下降,也催生面粉、飼料的需求。整體來看,澱粉一般性需求(食品、啤酒、變性澱粉、醫藥、化工)相對穩定,其新生替代消費彈性較大,玉米澱粉主要增長空間仍然是澱粉糖。

農產品“出海”之路開啟

玉米澱粉糖是一種重要的新興糖源,澱粉糖和甘蔗糖、甜菜糖是目前中國主要的糖源。受限於品種特性,現階段澱粉糖對白糖並不能完全替代,而極具替代潛力的玉米綿白糖尚處於初級階段,產量少,需求低,價格較白糖優勢不大,對食糖的影響較小。布瑞克分析顯示,2016年以後,澱粉糖替代量增長率逐漸放緩,澱粉糖替代逐漸飽和。

從食糖消費來看,未來食糖消費形勢不容樂觀。根據OECD-FAO數據分析顯示,2007-2016年中國白糖消費增長有16.16%源自人均消費,6.49%源自人口增長,展望2017-2026年中國白糖消費增長有15.4%源自人均消費,2.85%源自人口增長。目前中國肥胖率和糖尿病患者比例大幅增加,這將一定程度上限制糖類消費的增長。同時人口老齡化也相應降低了糖類需求。據OECD、FAO和中國農業部預測,2017-2026年,中國白糖消費增速趨於穩定,年均增長率約為2%,整體來看,人均消費的提升仍然是糖類消費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人口增長的帶動效應明顯減弱同時白糖消費增長逐漸放緩,中國糖的消費已經逐漸從傳統的熱量需求向甜味劑需求轉變。

3.飼用消費現疲軟

數據顯示,近年中國畜禽產品產量增速逐漸放緩。根據OECD-FAO數據分析顯示,2007-2016年中國豬肉增長有22.1%源自人均消費,6.82%源自人口增長;禽肉消費有22.1%源自人均消費,6.82%源自人口增長,展望2017-2026年中國豬肉增長中國豬肉增長有7.68%源自人均消費,2.66%源自人口增長;禽肉消費有12.48%源自人均消費,2.77%源自人口增長。從目前中國的人口結構來看,中國已經步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有研究表明(白軍飛等,2014),人口老齡化會使得肉類消費增長減緩。目前中國肉類消費增長仍以人均消費提高帶動,但未來人均消費和人口增長的帶動效應逐漸減弱,中國豬肉、禽肉消費需求逐漸飽和,這將對飼料原料需求造成影響。

農產品“出海”之路開啟

現階段,中國生豬豬瘟疫情持續,據農業部公佈顯示,生豬豬瘟疫情發生省份基本覆蓋生豬主產省份,參考其他國家治理豬瘟的歷程,中國非洲豬瘟徹底解決需要一段時間,布瑞克認為在治理控制的階段,疫情傳導影響生豬補欄,進而將對生豬供應造成影響,將給未來幾年生豬飼用消費蒙上陰影。

禽類方面,2015年後祖代肉引種量低於政策的更新水平,隨著時間因素已經換羽的祖代雞也陸續進行淘汰期, 2018 年下半年白羽祖代雞存欄出現緊平衡,父母代存欄預計在 2019 年初出現平衡偏緊情況。

整體而言,近年玉米飼用消費很難有大的起色,生豬方面雖受禁止廚餘餵養和飼料配方調整影響,短期內利好飼用消費,但長期來看會被疫情影響傳導所致的生豬存欄下降所抵消。

農產品“出海”之路開啟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布瑞克整理 截至2018年10月

Ⅲ. 農產品拓展國際市場之路開啟

1.農作物生產長效保障機逐漸落實

近幾年,農業政策密集出臺,2017年,代表種植業頂層設計之一的《國務院關於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出臺,《意見》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9億畝,劃定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2.38億畝,以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並提出完善均衡性轉移支付機制,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提高產糧大縣人均財力保障水平。進一步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和運行機制,推進“兩區”範圍內各類涉農資金整合和統籌使用。率先在“兩區”範圍內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

價格改革方面,逐步實施價補分離政策,意在降低市場價格波動對農民種植意願和收益的干擾。

布瑞克分析認為,近年來密集發佈的政策頂層設計以價格改革和糧食安全為核心,同時兼顧農民利益。這三個目標是2015年以來政策改革的立足點。隨著政策的逐漸落實,農作物生產得到保障。

2.技術儲備和政策環境日益成熟,生產潛力將迎來釋放

目前玉米單產顯著低於世界玉米主產國水平,生產率遇到瓶頸。兩區規劃中玉米麵積約4.5億畝,按照目前的生產率水平,玉米產量在2.1億噸左右。按照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稻麥兩大口糧自給率100%和玉米、水稻、小麥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為目標。目前,玉米消費大幅增長,玉米總消費在2.36-2.6億噸,按照目前的玉米單產,難以滿足玉米自給率目標。我們認為中國玉米單產將成為改變玉米產業供需結構重要的“槓桿點”:單產提高可以顯著分擔畝均成本,而種子生物技術是提高單產的關鍵驅動。

在對轉基因的態度上,農業部已多次表明,轉基因作物的推廣路線為:非食用的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一般食物作物、口糧作物。目前我國已實現非食用經濟作物棉花的轉基因商業化,玉米則是推廣第二步的飼料作物(70%的玉米用作飼料)。從我國轉基因玉米研發來看,我國轉基因玉米已滿足產業化條件(黃大昉,2015)。

布瑞克認為,中國玉米轉基因產業化在技術等層面上已經初步具備開放條件,但在宣傳、推廣制度、管理上尚缺乏一系列籌劃準備。臨儲玉米高位庫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轉基因開放的進度,目前玉米庫存下降,考慮到政策實施的存在時滯和緩衝,種子生物技術推廣時機成熟,加上工業化進程帶動國內農業機械化加速發展等有利外部條件,玉米生產率潛力將迎來釋放。

3.農產品競爭力加強,企業逐利國際市場可期

農產品生產得到保障加上生產潛力釋放,中國農產品產量將再次迎來增長。而國內人口老齡化加劇,消費增長空間有限,農產品將逐漸從自給自足到供應過剩轉變,農產品貿易尋求新興市場成為可能。

從人口結構來看,未來非洲、印巴孟、東南亞等地區是未來世界人口主要增長的地區或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也將成為世界重要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在現在大宗農產品貿易市場中,美國通過競爭優勢佔據了全球大部分市場,據USDA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玉米出口佔全球出口超過37%,大豆出口佔比超過35%,小麥出口佔比超過15%。

中國參與世界市場,而有地理優勢的東南地區可成為中國的戰略目標之一。以澱粉為例,2017、2018年東南亞木薯遭受天氣等影響,木薯減產,中國玉米澱粉迅速進入東南亞市場,出口需求十分強勁。而隨著未來中國農產品競爭力不斷提高的預期下,中國農產品逐利國際市場可期。2018年一號文件也提到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優化資源配置,著力節本增效,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提升行動,擴大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建立健全我國農業貿易政策體系。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產品貿易關係。積極支持農業走出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和農業貿易規則制定,促進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農業國際貿易秩序

布瑞克分析認為,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業機械化推廣將更加普及,且農村老齡化加快、傳統農民的不斷退出、種子生物技術的使用,農業生產力將迎來一次釋放,中國農產品競爭力也將得到加強。同時農產品從自給自足到供應過剩轉變過程中也意味產業鏈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同時布瑞克認為,政策支持重心也將逐漸向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導向的方向轉移,產業鏈企業應及時佈局,提前謀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