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Pro 五日上手評測,提升顯著,但你需要麼?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斜靠在桌上,將在 11 月 6 日正式發貨的新版 iPad Pro 看起來不那麼像一臺 iPad。它看起來更像是一臺電腦。

我是說字面意義上的“看起來”。新版 iPad Pro 機身邊緣不再有 45 度閃亮斜切,代以垂直於屏幕的鋁合金包邊,正面就像切掉機身的 MacBook Pro。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新 iPad Pro 11 VS MacBook Pro 13 Touchbar 2018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新 iPad Pro 11 VS iPad Pro 10.5

iPad 家族過去 8 年延續至今的弧形背面也被壓平,新 iPad Pro 有著硬朗的線條,只有標誌性圓角提醒你,這是蘋果的產品。

正面一律黑邊、更深的深空灰和啞光處理都讓 iPad Pro 質感更接近 Pro 系列筆記本電腦。不過它和 Mac 的相似程度也就到此為止。

我的測試機是 11 英寸版本,兩款新機裡較小的那一個,重 468 克,比上一代 10.5 英寸版本輕一克。拿在手裡,它還是 iPad 應有的輕盈,硬朗的線條邊緣也經過處理,不會割手。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更大的變化在屏幕上。

FaceID 比 iPhone 上體驗更好,它也讓 iPad Pro 變得不那麼像一個家庭設備

去掉 Home 鍵之後,新 iPad Pro 屏幕邊框寬度統一起來,11 英寸版本四向邊框都是 9mm 寬。

這樣的寬度很難被稱為全面屏。作為對比,iPhone X 屏幕到邊框距離只有 2mm,算上凸起的側邊也不過 4mm。而去年的 10.5 英寸 iPad Pro,兩側只有 7mm 寬。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iPad Pro 11 VS iPad Pro 10.5

雖然不是正面只剩一塊屏幕的理想形態,但實際上你專注於應用的時候不會太在意黑邊的寬度。

取代 Home 鍵的是屏幕頂部(以背後蘋果 Logo 朝向算的頂部)的 FaceID 人臉識別。它的使用方法和 iPhone X 沒什麼區別,但實際體驗中的準確率更高,這應該主要是姿勢的原因。

我們日常拿起手機的時候有可能因為臉靠太近,或者 iPhone 還沒抬到合適高度就啟動識別導致失敗。這些在 iPad 上都不太可能發生。這麼大一個東西你不太可能貼著屏幕看,且它只有在點屏幕後才會開啟識別,一般這時候你已經正對著屏幕。

這 5 天裡我只有手指擋住 FaceID 攝像頭導致解鎖失敗,此時屏幕上會有一個跳躍的箭頭和文字提醒你。絕大多數時候,FaceID 都快到讓你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關於為什麼 iPad Pro 可以從任意方向解鎖,而 iPhone 限定在一個方向,蘋果的唯一解釋是 iPad 重新採集樣本、訓練算法。如果真的只有算法差別,那 iPhone 或許也未來也能通過軟件更新支持橫屏解鎖,玩遊戲看視頻會方便一些。

人臉識別的便利顯而易見,但當你登錄完所有賬號、下載完常用應用,就不會像在手機上那麼常用到這個功能。畢竟你不會 24 小時把這臺 11 英寸平板揣口袋裡——你最大的風衣八成也塞不進它。加上 iPad 一般打開一次會用很久,解鎖不像手機一樣頻繁。

與此同時,FaceID 讓 iPad 變得不那麼像一個家庭電腦。像 iPhone 一樣,它最多隻能設兩張臉。而以往用指紋可以錄入 5 個指紋,最多支持 5 個用戶。

在蘋果允許多用戶登錄 iOS 之前,iPad Pro 更適合一兩個人使用。

iPhone X 的手勢被加入 iPad,交互變得有點複雜

拿掉 Home 鍵還帶來了交互的改變。iOS 12 開始,蘋果把 iPhone X 底部的新手勢也搬了上去:

單指從底部向上拉動屏幕,這個手勢首先會帶出底部的 Dock,這時停下來就可以選擇 Dock 裡的應用。如果你不停下來繼續往上拉,這個手勢會啟動多任務界面,這時停下來可以切換其它應用。如果你不停下來繼續往上拉,就會離開應用回到桌面。

如果這聽上去有點複雜,那是因為它的確如此。我們錄了幾個 GIF 圖: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第一階段,劃出 Dock(點擊圖片才會循環播放)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一個手勢在三個階段啟動三個不同的東西。以往 iPad 雖然也有諸多手勢,但都簡單直接:

  • 單指上劃:調出 Dock;
  • 多指聚攏(抓起一個東西的手勢):離開應用,回到桌面;
  • 多指上劃:進入多任務界面;
  • 多指左/右劃:切換最近打開的應用。

現在舊的手勢都還在,但它們也因為新手勢的加入變得更復雜。新手勢的邏輯是應用分成”全屏顯示 - 多任務狀態 - 桌面”三層,所以原先功能單一的聚攏/上劃手勢變成了一樣的多功能手勢——半路停下來進入多任務,到底回到桌面。

不難理解這當中的邏輯關係,但剛開始用確實需要想一下,之後也更容易誤操作。

唯一好的改變是多任務變得更像 Mac,你可以在多個不同應用組合間切換。

屏幕幾乎無可挑剔

iPad Pro 用了和 XR 相同的 Liquid 顯示屏,畫面顯示效果基本是浮在玻璃之上、黑色可以黑到大部分時候你分不清邊框和黑色狀態欄的界限所在。

屏幕最高亮度只比最新一代 iPhone 低 4%,可以在正午陽光下清晰顯示畫面。

規格表上的唯一缺陷是像素密度延續多年的 264 ppi,沒有手機高。但你基本不會在使用中距離屏幕近到可以看出鋸齒。

從 iPhone X 系列到 Apple Watch S4 手錶,蘋果用窄邊和圓角重新定義了什麼才是一塊自然的屏幕——柔性屏幕、反走樣渲染等一系列技術只為了讓屏幕四角的弧度與機身走向一致。

iPad Pro 屏幕的圓角小了許多,它的弧度和邊框似乎是一樣的,但看著就沒有新的手錶和手機那麼自然。如果邊框更窄,效果就會不同。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iPhone XS Max VS iPad Pro 11

它是一個合格的充電寶,但 USB-C 的用途還是受制於系統

新 iPad Pro 拿掉了 3.5mm 耳機接口。可以理解,標準的 3.5mm 插頭長 15mm、直徑 3.5mm,根本不可能塞進邊框最寬 9mm、厚不到 6mm 的 iPad Pro。

接口的另一個變化是 Lightning 換成了 USB-C。這是個好消息,USB-C 口設備不需要經過昂貴而漫長的蘋果 MFi 認證,這意味著它的配件可以很便宜。

Anker、小米各有一些比蘋果自帶充電器功率高兩三倍但更便宜的 USB-C 充電器。我試了蘋果和 Anker 的 USB-C(TB3)轉 HDMI 線,可以將畫面輸出到 4K 顯示屏上,適合瀏覽照片或者看電影——只有在這些時候全屏顯示,普通應用還是 iPad 本身屏幕比例,兩邊留黑邊。其它功能更復雜的配件有待測試。

更實用的功能在於給 iPhone 充電,我用蘋果官方 USB-C 轉 Lightning 線充 iPhone X,30 分鐘充了 27%(從 42% 增加到 67%),而 iPad Pro 電力從 59% 減少到 42%。帶這兩個設備出門用一天沒什麼問題。同樣的時間,MacBook Pro 可以給 iPhone 充 29%,差別不大。

不過雖然有了 USB-C,能傳輸的內容還是被限制在圖片和視頻。你可以插上 MacBook 用的 USB-C 讀卡器,導入照片,但不能插一個移動硬盤或者 iPhone,讀取裡面的文檔或者其它文件。

如果你用蘋果全家桶,AirDrop 能解決不少傳輸問題。但它確實沒有 Mac 或者 PC 方便。

新的鍵盤保護蓋有兩個角度,但敲擊手感沒什麼變化

蘋果新的 Filio 鍵盤保護蓋可以同時保護 iPad Pro 兩面。但我從包裡拿出 iPad Pro 展開的時候經常需要確認打開哪一面——除非手正好碰到了攝像頭。

加上 Filio 之後,iPad Pro 11 英寸的重量從 467g 變成了 766g,再加 200g 就趕上 12 英寸的 MacBook 電腦。

增加的重量換來的是一塊手感可以接受的鍵盤。

除去蘋果借用的測試機,過去三年間我自己買過的蘋果鍵盤設備包括:2015 iPad Pro + 智能鍵盤套;2015 MacBook 12;2016 rMBP15;2018 tMBP13。

當中鍵盤手感最差的是 12 英寸,之後依次為 iPad Pro + 智能鍵盤套;2016 rMBP15(有可靠性問題);2018 tMBP13。而 iPad Pro 的新鍵盤和 2015 年的版本敲起來沒什麼區別,一樣可用但不清脆。說起來,iPad 居然不是最差的,可見 Mac 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至於新增的一個支架角度,我不確定它有什麼用。上一代保護套展開的傾角已經不算大,放在膝上使用不能讓視線垂直於屏幕,新增加的角度更小。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更好的選擇是隨身帶一個 Magic Keyboard 鍵盤,標準的蘋果佈局、好過任何 Mac 筆記本的鍵程、輕薄並且不會讓 iPad 變得厚重。還有 Canopy 為 Magic Keyboard 出的鍵盤保護蓋可以兼作 iPad 支架,以後 iPad 換新機它也可以繼續用。它會重一點,加上鍵盤重 400g。

如果你需要在 iPad 上長時間輸入文字,Magic Keyboard 是更便宜、更好用的選擇。

蘋果第一次調整了 iPad 的長寬比,這讓很多應用出了問題

過去 8 年所有 iPad,包括新發布的 12.9 英寸版本都是 4:3,唯獨 11 英寸版用了一個少見的比例:1.43:1。和其它設備對比如下:

  • 其它 iPad:1.33:1(經典的 4:3)
  • A4 紙:1.41:1
  • Google Pixel C:1.42:1
  • iPad Pro 11 英寸:1.43:1
  • Surface Pro 4/Google Pixel Slate:1.5:1(3:2)
  • MacBook Pro 系列:1.6:1(16:10)
  • iPhone 5 - 8 系列:1.78:1(16:9)
  • iPhone X 系列:2.17:1

可能的解釋是它的邊框已經比 10.5 英寸版本兩側寬,蘋果希望在機身不變得過於寬的情況下讓新 Pro 有聽上去更大的屏幕——我們談起屏幕尺寸一般只說對角線,新長寬比下,11 英寸實際面積並不比 4:3 的 10.5 更大,但它聽上去是更大了。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上一代 iPad Pro 12.9 英寸 VS 10.5 英寸 VS 2018 版 11 英寸

如果說這樣的比例調整有什麼實際的好處,就是大多數視頻都在 16:9 或者更寬。11 英寸 iPad Pro 上下留黑會更少。

但這個好處你還享受不到。

現在幾乎所有視頻應用在播放時只能顯示為 4:3。Netflix、亞馬遜 Prime、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都是這樣(以下是截屏,四周的巨大黑邊都是屏幕顯示區域: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遊戲也一樣: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這兩類應用裡唯一倖免的似乎是 YouTube。

YouTube 能正常全屏顯示,因為它支持分屏多任務。蘋果在 2015 年年底首次開放分屏多任務,開發者要支持這個功能必須支持不同寬度的屏幕。

支持分屏多任務的應用在 11 英寸 iPad Pro 上都被拉寬,然後上下各加一個黑條:頂部是系統狀態;底部是與 iPhone X 類似的橫條。

蘋果可以上下不留黑邊,直接全屏,但應用底部按鈕有可能擋住那個取代 Home 鍵的橫條。

真正的全屏應用到文章發佈的時候只有 iPad 自帶的幾個,連 Pages、Numbers、Keynote 都被加了黑條。

至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應用三年都不支持分屏?這就是 iPad 應用和遊戲的現狀。

連 Adobe Lightroom 現在都是 4:3 顯示,而 Adobe 還是 2015 年在 iPad Pro 發佈會上站臺的公司之一。

我沒測試 12.9 英寸版本 iPad Pro,但它應該沒有這些問題。

應用不全屏的問題大多會被開發者的新版本解決,但肯定不會像適配 iPhone X 一樣快。

舊版 iPad Pro 已經是一個出色的繪畫工具,新 Pencil 讓它更好用了

第二代 Apple Pencil 在壓感、繪畫效果上沒什麼差別,但除此之外全都從頭設計。

它的筆身不再光滑得像個兒童玩具,改成了白色啞光材質。純圓的筆身也多了一道平面,看起來更像一支鉛筆,而且在桌上不會亂滾。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姿勢詭異的 Lightning 充電頭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將它吸附於 iPad Pro 側面的磁鐵以及無線充電機制。每次把筆搭在 iPad Pro 邊上,屏幕都會彈出充電提示並顯示當前電量。唯一令人擔心的是你在走動過程中有可能把筆碰掉,我自己遇見過,蘋果的不止一位演示人員也發生過。

由於這些新設計的引入,二代 Apple Pencil 不能用在新一代 iPad Pro 上。

不過這些改進都是易用方面的,它的功能沒有任何變化。只有一個雙擊 Pencil 的快捷鍵的新功能,但任何專業繪圖工具都有手勢快捷鍵。

筆尖也沒什麼變化,你寫起來還是像在玻璃上畫畫,觸感不如 Wacom 那麼好。但 Wacom 不適合外帶,並且從畫到屏幕上出現畫面,是一個間接過程,和直接在筆下出現畫面的 iPad 各有得失。

目前能用的插畫工具已經很豐富,不少插畫課在推薦學生的設備里加入了 iPad Pro + Apple Pencil。

三年下來,設計以外的應用還是有很多問題

2015 年 iPad Pro 剛發佈的時候,正值外界對平板電腦存在價值疑問的高峰。蘋果拉來 Adobe、微軟站臺,用一系列新功能和配件宣告將 iPad 變成一臺個人電腦的目標。

當時 Tim Cook 說自己出行只帶 iPad Pro 和 iPhone 就夠了。只能說 CEO 選擇工具總是比大多數人容易一些,曾經喬布斯演示 iPad 郵件功能就是打一句話連標題都不加就發出去,這些工作確實 iPad 就可以。

三年過去,好的變化是幾乎所有還在更新的生產力工具都為 iPad Pro 做了優化。有點名的文檔編輯器、繪圖工具、時間管理工具都支持分屏。

只是它們中的大部分,都只支持一部分功能。

比如我用 Google Keep 隨手記錄這次上手體驗的要點,最後用 Ulysses 成稿。

兩個應用都支持分屏。但最後寫的時候,在 Google Keep 選中一段話,不能直接拖進 Ulysses,反過來也一樣。問題在於 Google Keep 不支持這個功能。

或者你在瀏覽器裡複製一段圖文,貼進 Spark 郵件,圖片全部丟失。如果貼進蘋果自帶郵件客戶端就一切正常。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同一個網頁片段複製進 Spark VS Apple Mail

iPad Pro 五日上手评测,提升显著,但你需要么?

同一個網頁片段複製進 Apple Mail

Google 作為應用開放商的口碑和能力毋庸置疑,YouTube 基本是對 iPad 新功能支持做好的視頻應用,但 Keep 就是有問題。至於 Spark,這個郵箱客戶端有諸多優點,被 App Store 多次推薦,之前採訪蘋果全球市場營銷負責人、監管 App Store 的 Phil Schiller 時,看到他也在用。

你可以用 Cmd+C/V 繞開 Google Keep 的限制,事實上應用間內容拖放的問題基本都可以通過 iOS 原生的分享繞開。但如果你不能確定這種系統級操作在明星應用裡的反應,又怎麼能信任它作為一個生產力工具?

當你想用 iPad Pro 作為一臺輕便電腦日常使用的時候,依然不確定它的應用支持一些蘋果已經發布三年的功能。 你需要試用不同應用,確保在需要的時候不會遇到問題。

很多工作比如文字編輯是可以把整個流程搬上 iPad,但總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當原本用 PC 或者 Mac 可以輕鬆解決的工作,要在 iPad 花一番折騰才能,並且以後花的時間可能還更多,人們從 PC、Mac 換過去的動力是什麼?

科技愛好者會做這些事,十幾年前就有人用 Pocket PC 系統的手機寫完過小說,但這不代表那是個適合大多數人的工具。

更別提還有很多工作不能完全在 iPad 上解決,比如編譯 iOS 應用、比如視頻壓制並輸出到多種格式(雖然理論上性能夠了)、比如需要全功能瀏覽器的網絡工具、比如繪製複雜的 CAD 圖片……系統、應用而非性能限制了 iPad 能做什麼。

甚至原本 iPad 擅長的遊戲,你現在的選擇也不比一年前更好。

本來 iPad 的大尺寸屏幕很適合戰略遊戲。但其中最大的那家公司大半遊戲因為 iOS 11 的升級而下架——iOS 11 要求應用給必須是 64 位,它得重寫遊戲引擎,但 iPad 帶來的收入又不值得這麼做。

每一年,iPad 的處理器性能都有大幾十個百分點的提升,但受制於用戶付費意願,把付費遊戲移植過來廠商反倒更少了。

iOS 11 讓 DOOM、Rage 等多個 iD software 遊戲消失,現在發行商沒有支持新系統的計劃。與此同時,PS4、Xbox One 上的正牌 DOOM 和《重返德軍總部 2》都被移植到了 Switch。Switch 性能不如 iPad,但那裡有人付錢。

類似的,FTL 被 App Store 推薦過無數次。但它的製作方 Sunset Game 今年推出新作 Into The Breach 的時候表示還沒有 iPad 開發計劃,目前推出了 Pc、Mac 和 Switch 版本。

這些原因大概也是為什麼,從 2015 年 iPad Pro 的大改變到現在,iPad 每年越賣越少,更好的硬件沒能讓大多數人重新開始升級自己的 iPad。

手機和電腦之間或許是有一個空間,但 iPad 這幾年進展不夠快

前幾天,科技分析師 Ben Thompson 說了他上小學的女兒遇見的一個麻煩。當時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在學校的電腦上用 Word 編輯一個文檔,然後保存到文件夾裡。他女兒從小用 iPad,並不能理解保存文檔、建文件夾、複製文件這些概念,最後 Thompson 說自己在手把手教她的時候意識到了很多事情有多不直覺。

確實,PC、Mac 都是學校要開課教的事,而隨便一個 3 歲孩子都能自己拿起 iPad 玩上一整天。因為觸控就是比學習鍵盤、鼠標更直覺。

更年輕的一代從小就在觸屏上運指如飛,但現在當他們上了小學中學,又要重新學習不那麼直覺的鼠標和鍵盤,因為並沒有一個足夠好的觸屏設備來代替。

這不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曾經只用鍵盤的一代也曾懷疑鼠標、可視化界面這些低效率的工具有什麼價值。但今天即便是最依賴鍵盤的程序員,大多也不再硬核到只用命令行和快捷鍵。

只是每一次這樣的大換代都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和足夠好的產品。

而過去幾年 iPad 的進展不太快。2015 年推出 Pro 系列;2016 年 iOS 對平板交互沒有改進,只是推出一款便宜的 9.7 英寸機型。2017 年出新機,支持 Dock,多任務體驗好了一點點。2018 年真正的新版本硬件到來,但更多軟件上的變化還得再等來年。

iOS 的諸多限制成了 iPad 發展的瓶頸,但這些限制沒有快速消失。兩年一次功能更新對於已經非常成熟的手機或許是夠了,但對已經在下滑的平板來說不夠。

與此同時能搬上平板的事情正越來越多的被搬上手機。不是因為蘋果突然發明了獨特的手機交互體驗,只是因為大多數人一直在用手機,應用開發商和互聯網公司有利可圖而已。

而 iPad 這幾年沒給它們太多理由去支持。

關於這一代 iPad Pro 本身,這取決於你有多依賴蘋果的平板設備。

如果你已經每天要帶 iPad Pro 出門,那今年的升級是個很好的提升:更輕巧美觀、屏幕更大更好、配件選擇更多還能給 iPhone 充電。唯一的問題可能是價格,256GB 版本到了 7699。

如果你的 iPad 基本只是在飛機上、酒店、沙發這幾個場合使用,那這些漂亮的升級幫助不大。

文中圖片由周韶宏拍攝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