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股票很難的三個認知維度

做股票很難的三個認知維度

在看這篇文章之前我先提示一下,這篇文章是與老股民交流的,如果你做股票時間還不長很可能看不太懂或者不太理解。

做股票時間長了,經歷的事情多了,對投資的理解也會不斷的變化。

對同一本書的理解在變,對同一個事件的看法在變,關注點也在變。

2018年,我覺得當下的我認為想要做好股票有三個維度很難,但必須要不斷提升。

第一,要分清主觀想象與客觀現實。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需要以客觀實際為基礎,而非主觀想象。

在做股票的人當中有很多老股民即使虧損多年,他們也不做長線,因為他們覺得到老了以後才變得富有有什麼意義呢?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很簡單,做短線的人會算:即使我每天只賺1%,一年250多個交易日,一年能有12倍的收益,兩年144倍,然後厲害了,我是成功人士。。。。。。

在這種可能性面前,我還去追求每年15%-25%的長線複合收益,我有病嗎?

如果常常這麼想問題,就會陷入到這種想象當中,不可自拔。

但如果我們知道主觀想象與客觀現實這個思考維度以後,你就會發現,每天1%的複利增長真的只是存在於想象當中。哪怕是華而街最項尖的量化交易基金,也只能達到穩定的年化10%的收益率。

如果無法從這個想象中抽離出來,就不能客觀的分析,也就不能採取客觀的行動,做股票也就變成了賭運氣。

做股票是一件非常依賴於推理判斷的事情,而推理既需要定性的資料,也需要定量的資料。

而這些資料必須是客觀真實的,絕不能是靠我們想象得來的。

我們可以做各種假設,假設必須是有一定基礎的,而且必須知道,這只是自己的假設,未來數據出來的時候未必就一定與假設相符。

但太多人在做投資的時候並不是立足於找到真實可靠的數據,而是靠想像來完成。這對投資人來講可能會喪失很多機會,也可能跌入陷阱。

舉例來說:有一個做旅遊方面工作的互聯網公司,在其做路演的時候就說,現在中國的旅遊市場大概是X萬億,如果我們公司獲得5%的份額,我們的收入就將達到XXX億,利潤XX億。按行業平均市盈率來算,我們的估值將達到XX億。而當下公司的估值只有2億元,未來N年我們將有X倍的增長,你們的投資也將會有X倍的增長。

我們是不是經常看到某些行業分析師也是這樣估算一家企業估值的?互聯網行業、電信行業等等是不是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憑什麼你就能幾年以後達到行業份額的5%?這個數據是哪裡來的?這需要投入多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才能完成?公司有這麼多資嗎?這個行業本身都是由各個公司把持的,你要參與競爭,他們難道就一成不變的等著你搶嗎?

這些數據如果都是來自於想象,拍腦袋拍出來的,用這些作為投資判斷依據是非常危險的。

第二,要有更長遠一點的眼光。

但斌說投資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只要一直在這個市場裡面,就應該有個長遠的思路。

目標越遠,方向越不容易偏離。

當有一個遠期目標,再分解成階段性的小目標。當一個個的小目標實現了,整體的目標也就實現了。

我經常聽一些價值投資者這樣談論他們的投資:以企業目前的增長情況來看,每年15%左右的盈利基本上是可以保證的,如果按這個增長速度,三年大概增長50%左右,15%左右的增長水平估值應該是15倍左右比較合理,而當下只有7倍,如果估值恢復正常價格大概要翻一倍,而股價應該是當下的3倍左右。

我們看,這個事情裡面的15%的增長和企業的市盈率水平,都不能是拍腦袋拍出來的,都必須是有實際的依據。

並且,即使有依據,但畢竟還是推測,實際增長可能還會與推測不符。所以,一定要不斷的跟蹤企業的經營情況,不斷的修正判斷。

看到三年以後和看到三週以後,判斷股價的依據是不一樣的,看得更遠的可以依據的數據就更多。

而且,隨著企業經營業績的數據不斷變化,也不斷修正自己的預期,這也是一種客觀的態度。

而當一個人經常在思考三年以後、五年以後的企業會是什麼樣子,三年以後、五年以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的時候,眼光也就放得更遠了,方向感也就會更好。

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上思考,對投資是一件非常有幫助的事情。

第三,要尋找知識的源頭。

做股票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很多的理論,而理論都是有支撐的,把這些支撐找出來,逐個找出來,進行思考,看看這些支撐是不是站得住腳。

或者,有很多理論是有基礎假設的,這些假設在現實情況中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對理論有什麼影響?

如果把這些最底層的東西弄明白了,你對理論理解得就非常到位了。

如果,一直在研究表層的現象,可能終其一生也搞不懂其中的對錯。

例如:很多人一直號稱自己是技術分析派,但做了十幾年的股票,卻還不知道技術分析的三大基本假設是什麼。

一直是在尋找指標,驗證指標,觀察圖形,驗證圖形,有時賺有時虧,一直不穩定,也一直不知道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有時覺得是自己沒有遵守紀律,有時覺得是政策影響了規律,但最終就是找不出穩定盈利的方法。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自己的思考浮於表面現象,而沒有深入底層,去尋找知識的源頭。

表面的現象多種多樣,底層的邏輯卻可能要簡單得多,而且更具有普遍性。

在這件事情上,底層邏輯比表面現象更能解決問題。

這三個維度可能多數人都沒有思考過,如果你有耐心看到這裡了,也一起思考一下吧,對投資絕對是非常有幫助的。

歡迎老股民們多提寶貴意見。

也歡迎你把自己覺得比較重要的思考維度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共同學習進步!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