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風味人間》開播一星期,網友炸裂了!

這才是《舌尖上的中國》的第三季!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隔著屏幕,都能聞到竹筍的清香。

嗑瓜子的,都不嗑了,只流口水;

在寢室煮麵的,生怕宿管阿姨查房,揪著的心比鏢旗魚的臺灣少年還緊張;

在家裡的,已經把冰箱從上到下,搜了兩遍,還是沒有吃的;

……

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大半夜的,為什麼要找虐!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風味人間》,你是我減肥路上的一座喜馬拉雅山!

黑叔(陳曉卿),我恨你。為什麼把我的口水榨乾!

嘴上說著不要不要,但手卻很誠實。看完《風味人間》,等待下一集的一週空擋裡,我看完了黑叔的美食隨筆《至味在人間》。對黑叔更是欲罷不能了。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1.美食家有很多,黑叔是最有煙火氣的

“我是真心喜歡小店,除了味道,我更喜歡那裡的舒適隨意的市井氣。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觀眾喜歡的,是這一份接地氣。

一個小土菜館菜做得好,顧客盈門,換到城裡擴展店面,卻沒幾天就倒閉了。

就像北京開了無數家四川、重慶火鍋連鎖店,儘管人也很多,但味道,永遠沒有辦法和原產地相提並論。

最好的菜餚一定在它的發源地。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原生態飲食一旦離開故土,原料、作料的供應都不可能有以前充足地道;另一方面,在陌生的環境,面對全新的客人,下手時不免要多看看顧客的臉色,做很多讓步。

眾口難調,菜不免中庸起來,原先支撐做菜的某種理念也開始動搖,在城市餐飲激烈競爭的環境裡,大廚的臉色,很難像彭州鄉間的那位漢子一樣自信。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2.《風味人間》彈幕說:以後出去旅遊就知道吃啥了!

全國各地的網友在互發賀電。看到自家菜播上屏幕,熟悉的鄉音,想家的熱淚就著剛點的外賣,吃下了肚子。

各地網友細嘆我國地大物博,美食精妙。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廣州的大多數小館子都特別的親和。

似乎每一個廣州人都是美食家,他們對全市每一家餐館的口味歷史、食材現狀、主廚八卦以及經營前景,都能發表洋洋萬言的獨到見解。或許也正因為有這麼多挑剔的食客,才催生出那麼多美味的餐館吧。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桂林兩江鎮最著名的是兩件物事,一個是前朝的代總統李宗仁,另一個便是名震華南的桂林米粉。

一罐土雞湯,一份酸筍子燒鴨,剩下的就是蜂窩煤爐上正開著鍋的野魚。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在柳州吃地道的螺螄粉,滿滿的一大碗粉,上面灑滿了炸腐竹。

撥開酥脆的腐竹片,下層碼放著厚厚的一層切得很精細的木耳絲和酸筍絲,襯托它們的則是顆粒飽滿的花生。

紅紅的粉湯襯著雪白的米粉,還有玻璃生菜託底。

先喝一口湯,儘管沒有螺螄肉,但那種鮮味肯定是螺螄和豬骨在湯鍋裡反覆親密接觸後的產物。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3. 和手機號一樣,很多吃食都有專屬地,往往離開那裡,味道會有橘枳之變。

就說羊肉串,烏魯木齊的個大茁實,西安的精緻可口,西寧的又不一樣了,或許因為高原海拔的原因,這裡的肉串是用熟羊肉烤的,非常有咬勁兒,完全另種風味。

再比如說羊湯。各地的羊湯前期程序幾乎相同,都是用羊骨架長時間慢燉,出濃湯後,因為所加羊肉、配菜以及作料的差別,而催生了橘枳之變。

甘肅武威羊湯有名,是用枸杞香菇燉的,羊肉還是塊狀;

到了山東單縣,羊肉則切成大片汆制了,肉熟而不爛;

山西運城的羊湯裡喜歡放粉條、羊血豆腐和白豆腐,略苦回甜;

河南平頂山則在羊湯里加冬瓜,是另一種鮮美;

四川簡陽羊肉湯索性做成火鍋了,羊肉羊雜一鍋燴,撈出蘸海椒或青椒碟子吃……

幾乎每一種吃法,當地人都能說出一套理論,核心則是因為加了當地某種特定的作料,“您吃了不會上火”。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相傳著名的新疆大盤雞,就是三十年前由在新疆的四川籍人士炒制的。

然後,甘肅籍的加進了土豆,陝西籍的添了皮帶面……顯然,這種事情只會發生在移民扎堆兒的地方。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攀枝花、六盤水、石河子,以及後來的深圳、珠海……

他們的最大共同點就是移民人口數量多於土著居民,更多的人有“此地是他鄉”的感受。

我在廣西北海電視臺旁的一家小館子吃過超級地道的鹽煎肉,

在海口五公祠吃過相當正宗的長沙口味蛇,

在遵義市區邊上吃過非常可口的上海湯包……

每次吃這些東西的時候,我眼前似乎都能看到那整列的火車,那一大群人揹著所有的家當匆匆走來的身影。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4.高速發展的城市如何留住煙火氣?

當年,蔡瀾為阻止香港政府取消街邊食攤奔走呼號。

他認為那些甜食、小吃攤檔是香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局儘管採納了他的部分建議,但還是定點清除了街邊的所有攤點。

只留下二十多家有一定名氣的小食攤,被集中碼放在高樓群中的街市(菜市場)裡。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這種悲愴的感覺,類似深圳“錦繡中華”裡。

離開了高山大川的少數民族歌手以及舞者,在玻璃房子裡供遊客參觀,身姿和俚調只剩下木乃伊一樣的文化標本意義。

有一年,蔡瀾來北京,陪他在街頭吃羊蠍子,他說:“北京還有這樣的地方,可惜香港已經沒有了。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所謂城市形象建設和草根飲食文化永遠是一對天敵。

陋巷中曾經溫暖的燈光必將成為記憶,它永遠是時代潮流的loser。

但這個社會里,我們往往會驚奇地發現,loser永遠能找到這麼多的共鳴。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5.美食是怎麼變味的?

人在江湖走,尋著美食來,有時卻撲了空。

去旅遊,我們會就這《風味中國》等美食指南,和本文第二大點,按圖找吃,要吃特色菜。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所謂“地方特色”本來是指當地特點最鮮明的食物。

在旅遊開始大發展之後,各個景點除了風景人文名勝之外,又多了食品名勝。

比如去蘇州吃糕團,去杭州吃醋魚,去重慶吃火鍋,去昆明吃米線,去西安吃臘汁肉夾饃,去鄭州吃胡辣湯,去安慶吃豬肝圓子……

但我真的見過不吃烤鴨的北京人,不吃辣椒的成都人,甚至還有不吃海鮮的青島人,不吃羊肉的內蒙人。

這至少說明一點,當地特色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判斷,它更多是作為一種概念存在。

吃特色菜,也就相當於在埃菲爾鐵塔下拍了張照片,意味著去過巴黎了。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去了西安,想去回民街啊。

結果西安的朋友實在,直接說:“我們自己平時是不吃的。”

原來,曾經的陝西小吃匯聚地回民街,由於名頭太大,現在被原住民拋棄了,他們更多選擇后街的小吃店……

類似我經歷的現象在全國城市比比皆是。

上海的吳江路、杭州的河坊街、南寧的中山路、成都人民公園南門、桂林陽朔西街、臺北的西門町……

無一例外被當地挑剔的土著食客列進了黑名單。

那些曾經享譽全國的地方小吃:生煎、片兒川、蹄花湯、螺螄雞、老友粉……也都在新的街區兀自重新生根發芽。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那些特色菜,主要針對外地客人,不得不做了很多妥協,本來異常銳利的口感也變得中庸和遲鈍。

井岡山的很多菜必須用重鹽才能彰顯其味,現在也不得不被“扯淡”。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遊客的大量增加,使得原先口碑不錯店家的飯菜質量也在下降,北京話叫“蘿蔔快了不洗泥”,有些老字號也在偷工減料。

就拿炸豆腐湯來說,原先的炸豆腐換成了豆泡,吃起來軟塌塌的,芝麻醬也再沒有從前濃香,現在講究的是“經營”,誰有工夫給你慢慢調去?

資深食評家莊雅婷老師,在她的飯否上發出這樣的感嘆:“那些經常去的髒飯館,一旦重新裝修,你發現丫出現了水晶燈和紅色紗簾之後,基本上就廢了……”

《風味人間》導演:只有鋼筋水泥的,是城市 有煙火的,才叫人間

6.結尾

沈宏非說:陳曉卿的敵人,不是人,是城市,人造的城市。

他有著在城市裡發現鄉村,在鋼筋混凝土裡翻出泥土的本領。

為什麼他的嘴裡常含口水,

因為他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以上案例,均選自 “掃街嘴”陳曉卿的美食隨筆《至味在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