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李淵分別用7年統一天下,而爲何曹操打了34年卻只有三分天下?

用戶64785518308


劉邦的漢朝是在秦之後,而李淵的唐朝是在隋之後,一般我們都叫秦漢,隋唐,主要原因是秦朝和隋朝都太短了,所以都附帶在漢朝和唐朝裡了。

秦朝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只建立十四年,而隋朝會長一點,但也只有三十七年,秦朝和隋朝兩個王朝滅亡的原因都是皇帝暴政,大工程過多,徭役過重,而導致各地起義。

那麼劉邦與李淵,在面對著舊王朝就比較省心了,像秦朝是滅六國而建立了,但其實又反過來被六國所滅,而隋朝在隋煬帝的暴政之下,各地民眾都對隋朝喪失了信心,那麼民心何去何從,當然是向有仁心的劉邦與李淵。

劉邦與項羽有一點不同,而這一點不同才是兩個人勝敗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劉邦獲得了民心,而項羽失去了民心,因為劉邦一路西進至咸陽城的時候,都是以招撫為主,在秦地還約法三章,才能順利的拿下咸陽城。

而項羽不一樣,經常屠城,而且還坑殺了二十萬秦軍降卒,項羽的這種行為會遭到很多人的牴觸,同樣的,還有曹操的屠徐州,還有多次屠城,這個也就是諸葛亮為什麼不跟隨曹操,而荊州百姓很多都願意跟隨劉備的原因。

很多人都會視李淵和劉邦為明君,越來越多的人都會追隨他們,這無疑會減少他們得到天下的難度。

曹操在眾諸侯當中開始並不是最強大的,雖然曹操的祖父是個大長秋,還被封了費亭侯,而他的父親是太尉,看起來曹操的家世應該還不錯,但畢竟他的祖父是個宦官,又加上袁紹後來殺光了宦官,所以曹操的身份地位也並不高,開始還得唯袁紹馬首是瞻。

曹操開始的東郡太守還是袁紹的幫助下才有的,而曹操的對手都太強大了,比如袁紹,劉備,袁術,劉表,孫策,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雖然以少勝多,大敗了袁紹,但是最終袁紹的勢力,還得再花五六年。

曹操本來有機會在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打敗孫劉聯軍,然後平定天下,可惜曹操遇到了瘟疫,至此曹操再無機會,因為長江是他一直跨不過去的坎,雖然曹操下面的謀臣和猛將那麼多,但是劉備和孫權下面的也不少,可以跟曹魏相抗衡。

相比之下,劉邦和李淵(李世民)下面的人才要比對手要多很多,再加上他們能知人善用,那麼平定天下所需要的時間自然就少了很多,項羽雖然強大,但其實是表現強大,他看起來一直在勝利,確實是一直在輸。


歷史簡單說


劉邦和李淵數年統一天下,曹操打了34年卻只有三分天下,主要原因在於本人實力不同,團隊力度不同,起家基礎不同。

首先,劉邦、李淵和曹操三人中間,我認為劉邦的實力是最強的。劉邦能從一個區區亭長和黑社會頭目起家,用七年就建立大一統的漢朝,充分體現了其實力。其中用人的實力,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很多人認為劉邦不會打仗,其實錯誤,劉邦雖然不如韓信、項羽,但其軍事水平在秦末漢初排前十還是沒問題。包括英布造反說的都是別的將領來我不怕,但劉邦來了我就怕。、

曹操比起劉邦來說,軍事才能可能更強,但爭霸天下的才能卻差了些。別的不說,看看劉邦約法三章,曹操屠城如麻。再看看貪杯好色的劉邦進了咸陽後居然一點不近美色,同樣好色的曹操為了泡張繡的嬸孃,被張繡搞死了兒子曹昂和大將典韋。用人氣度上劉邦也比曹操大方,給韓信說封齊王就封齊王,曹操呢,大權都掌握在曹家和夏侯家手裡,五子良將統統受節制。

至於李淵,我認為他的才能是不如曹操的。但是,他兒子李世民卻比曹操要強,而且基本上各方面超越(除了寫詩之外,包括人妻也比曹操厲害)。這裡就不去一一評述了。

再說團隊實力。劉邦、李淵、曹操三人應該說都建立了一支在當時最強大的人力班子,但是這裡面還是數劉邦最牛。蕭何和張良加起來肯定勝過荀彧,韓信這種三千年屈指可數的足夠把曹操的五子八虎秒出屎來,關鍵劉邦還有曹參、周勃這些文武雙全的牛人。李淵的人力至少是不弱於曹操的。


此外,三人的起家基礎不同。

當然,劉邦的基礎是最弱的,所以劉邦實力我認為是遠超李淵和曹操。而李淵的起家基礎則比曹操要好。李淵本身就是隋朝的一鎮諸侯,有著天然的關隴集團支持。曹操雖然也是東漢的大官僚之後,但比起袁紹這種一等一的四世三公還是要差點。就這一點差距導致他後面老跟一些世家大族不對勁。

最後,隋朝本身是個短命朝代,大家都沒什麼忠誠心,隋煬帝橫徵暴斂,更是導致人心盡失,所以李淵反隋朝也就反了。而曹操那會兒,東漢的號召力還是很強的。這直接造成曹操一旦勢力擴大後,就與漢朝廷發生了尖銳矛盾。矛盾從200年一直延續到219年,直到曹丕篡漢才算徹底終結。這10多年中,曹操一半精力都用在擺平內部的漢室忠臣,包括頭號謀士荀彧也給他逼死了。這些同樣延緩了曹操統一擴張的速度。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這麼說吧!劉邦那妥妥的真龍天子,運氣好到爆,滅秦項羽基本打了主力,劉邦就默默發展,還搶了頭功。下來楚漢爭霸,項羽的政治智慧和劉邦那就差幾個級別,軍事能力又明顯弱於韓信,手下謀士哪能比得上張良陳平,還沒有個操心的蕭何,這基本是一邊倒的形式。

在來說李淵,隋末唐初,天下能比得上李淵父子的存在基本上沒有,竇建德王世充之流都是個屁,李密宇文化及之輩都是充數的,李密竟然將瓦崗那麼好的局面打殘了,宇文家的蠢貨弒君稱帝,這都是什麼人呀!能和李淵父子比?再說李淵出身關隴貴族集團,又得到貴族集團支持。天下形式在李淵拿下長安時已經是一邊倒了。這個真的沒有懸念。

曹操所處的三國可就不同了,僅僅北方曹操都費了老鼻子勁才統一下來,問題就是北方這些人水平差是差了一些,但是人家出身好,得到士族支持,曹操軍事能力很好,但是無法整合士族階級。好不容易北方統一了,但是內部還沒法整合,士族階級和曹魏不是一條心。南方劉備集團就是夢幻政治軍事集團,劉備是那種有點陽光就燦爛的,問題是,曹操整合北方,劉備把四川取了。曹操很無奈。還有個孫權,沒啥本事,就那麼一畝三分地人家要求不高,劃個長江就是我的家。他不犯錯你怎麼打。


苗哦144864774


我來說一個原因吧,大家都覺得是因為曹操的對手太強大了 才導致了自己用了30年都沒統一中國,而我覺得是曹操自己能力不行,才最後三分天下。

1.曹操短視,戰略能力不足。關於戰略我覺得曹操有兩個失誤,一是關中問題。當時的長安雖然破壞比較嚴重,但整個關中地區還是很富庶的,而整個三國時期關中好像都沒人要,只有董卓帶著少帝短暫停留了一會兒,曹操自己寧願大老遠跑到長安去迎獻帝到許昌,自己卻不佔據關中地區,真是搞不懂。而他自己的根據地許昌卻是四站之地,每次打仗都是焦頭爛額的,不得不說是他的戰略失誤。二是四川問題,曹操應該早點兒拿下四川,起碼應該在打敗袁紹以後就派一員大將拿下四川,這樣對荊州劉表和孫權形成了戰略包圍,孫權將無險可守。

2.人才觀出了問題,大家都很讚賞曹操三道求賢令唯才是舉的用人觀,但是為什麼曹操這麼求賢若渴卻招不到人呢?而李淵,朱元璋為什麼不唯才是舉呢?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唯才是舉為什麼越到後面用人越重視道德了呢?特別是建國之後,選的人多是忠厚老實甚至有些木訥的人?想想吧,當時的世家大族都是飽學之士,諸如孔融,蔡邕,崔琰,荀彧荀攸等等都是德才兼備的,他們可能更看重德行,而曹操卻重才輕德,無疑和他們沒在一條心上,最後幾個人的下場也不好也說明了問題。而曹操集團最後留下的都是些什麼人呢,賈詡,司馬懿,華歆等都是陰謀家,雖然能力很強,但是道德極壞,而這也導致了中國後來三百年的大混亂,直到隋唐才重新走上正軌,可以說曹操的唯才是舉是這次大動亂的始作俑者。

3.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把雙刃劍,既殺了對手也傷了自己,搞得曹操最後很煩,這個條友論述得太多了,就不多說了。

4.放權的問題,也可以說管理的問題,曹操喜歡親力親為,不是個很好的團隊管理者。曹操親征呂布,親征袁紹,親征烏桓,親征劉表,張魯,馬超,孫權,劉備,他都是自己帶兵打仗,再看看其他幾位,李淵基本上沒上過戰場,劉邦倒是一直在前線對抗項羽,但是他的部將韓信卻幾乎打下了大半個中國,最後對項羽實施了戰略包圍。朱元璋也是,自從打敗陳友諒以後就沒上過戰場了。而曹操自己征戰了一輩子,最後成果還不如這幾位,不是說曹操手底下沒有帥才,而是他自己性格多疑,捨不得放權。張遼,徐晃,夏侯惇都有這個能力。

5.最後再說一下對手的問題,雖然劉備孫權確實比較強大,但也不是無懈可擊的,劉備早期東奔西走無處可去,根本沒多少影響力,孫氏政權交接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戰機,但是曹操自己卻沒騰出手來,眼看著對手坐大,最後收拾不了了。


邢一善就是我


這個原因很簡單,面對的人群不一樣。用多少時間能取得多大的勝利,主要看自己的實力以及與自己斗的人的實力。

劉邦面對的是誰?腐朽的秦朝。和自負的項羽。

劉邦有什麼?武有韓信,樊噲。謀有張良,簫何。

項羽有什麼?有自己的剛愎自用,又被他氣走的有才的亞父范增……。

這樣的PK結果很清楚吧。

再來看看李淵PK十八路反王。

十八路反王各懷鬼胎,僅有王世沖和竇建德實力稍微強一些,可當時社會上的能人謀如徐茂公,武李靖等都在唐營,勝敗很明顯。

在看看曹老人家的對手。賢德的劉備,武有關張趙馬黃。謀有諸葛亮。精明的孫權,武有黃蓋,呂蒙等,謀有周瑜等歷任大都督。統一談何容易。


熊二說事兒


答 | 江隱龍

與劉邦和李淵分速平天下相比,曹操打了三十年卻只有三分天下,這裡面有時勢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我們首先來看看時勢的原因。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中,諸葛亮一邊指著西蜀地形圖一邊對劉備說了這麼一句話:“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諸葛亮說的其實就是“隆中對”,孫權佔地利好理解,江東有長江為天塹;劉備的人和也好理解,那是劉備為漢皇后裔頗得漢朝遺民之心。那曹操的天時怎麼理解?這裡的天時當然不是天氣,而是“天道”運行的規律。

那此時的“天道”如何呢?《後漢書》評價漢獻帝時說了這麼一句話:“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言下之意是老天厭棄漢朝很久了,不能苛責漢獻帝。然而就是在這“天厭漢德久矣”的背景下,一窮二白的劉備憑著他漢室血統的聲望,居然就能分疆裂土三分天下,這是秦隋兩朝的皇室無論如何不敢想像的。

劉備先後投靠了那麼多家主公,尤其是劉表、劉璋,如果劉備不姓劉,其被收留的可能性絕沒有這麼大,說到底在劉表、劉璋眼中,劉備還是自己人,是族人。曹操欲稱王,他的謀主荀彧第一個反對,這都是時勢未到。秦隋二朝晚期暴政過於傷民,而漢朝只是闇弱,並不殘暴,天下人心還是同情漢朝的,偏偏曹操又不以德行取勝。

另一個原因,也在個人。習鑿齒說過一句話:“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曹操在其晚期,尤其是在赤壁之戰後,的確鬆懈了。張松欲降曹居然被曹操冷落,倘若曹操的心胸能如之前一樣開闊,益州早就姓曹了,哪裡輪得到劉備?劉備剛剛入蜀司馬懿勸曹操伐益州,曹操不聽,居然說出了“人苦於不知足”這樣的話——只能說,晚年的曹操,真的老了。由此,曹操未能統一天下,也是很正常了。


隱語



劉邦和李淵不到十年就統一天下。而曹操用了三十多年,還三分天下,為何?

劉邦和李淵雖然都很快統一天下。但情況不太一樣。

先說劉邦。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爭霸。項羽的實力遠遠強於劉邦。但項羽屠城殺投。結果是項羽打的勝仗越多,敵人就越多。項羽不是被劉邦打敗的,而是被他自己打敗的。

所以,楚漢之爭。劉邦不到十年,就能統一天下。


再說李淵。

李淵是三個兒子太給力。兒子的麾下又太給力。所以李淵能很快統一天下。

最後,再說曹操用了一個三十多年,為何僅僅是三分天下。

曹操即麾下給力。但吳國和蜀國同樣給力。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佳機會。


赤壁之戰的失敗。我舉個例子——《王者榮耀》的排位賽。在排位賽中,我有英雄曹操、夏侯惇、典韋、蔡文姬、華佗、甄姬五個英雄。與對方展開團戰。對方只有周瑜、諸葛亮、張飛三個英雄(趙雲、關羽在打野)。原本我方佔優勢,本能取得勝利。但對方三個人操作好,張飛開大招以後,諸葛亮和周瑜瘋狂輸出。我方被團滅。敵人進而退掉我方防禦塔。



王者榮耀排位賽,輸的原因通常有二:一是隊友不給力。二是敵人太給力。

贏得原因通常也有二:一是隊友給力。二是敵人不給力。

李淵不到十年能統一天下,就是隊友給力,敵人不給力。

曹操沒統一天下,就是敵人太給力。


楊朱學派


劉邦和李淵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的成功,和他們的對手以及歷史格局有很大的關係。

劉邦面對的是落敗的秦國,以及急功近利的項羽,加上天下百姓渴望統一,劉邦深得人心。所以成事比較快。李淵的機遇和劉邦差不多,隋煬帝暴政,民不聊生,天下渴望一個新的統治者出現,李淵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然而三國時期的情況不一樣。三足鼎立,每一個都不是軟柿子,每一方都有自己忠實的民眾基礎。

曹操的對手西有劉備,東有孫吳。身邊還有司馬懿這隻大狐狸虎視眈眈,哪裡能夠迅速的成事呢。每一方都不是弱者,都很有實力,況且天下民眾沒有明確的支持哪一方,所以局勢並不能很快的形成。

到了司馬懿的時候,他的對手基本都已經死得差不多了,然後他再出手,一舉奠定勝局。這時候,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所以他成了最後的贏家。


看點兒歷史


秦朝末年,劉邦起兵後只用7年就取得了天下;西漢末年,劉秀統一天下用的時間更是不到4年;隋朝末年,李淵奪取天下的時間也是7年。

而在東漢末年,曹操打了34年的仗,直到臨終前還在四處征戰,卻未能統一天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三足鼎立這種特殊局面形成的。

三個支點形成一個面,三足可以形成一個穩定結構,具體政治和軍事形式當然更復雜一些,但曹魏“一強”對蜀、吳“兩弱”,也形成了一種較難打破的平衡,蜀吳只要聯起手來,曹魏就很難同時戰勝他們,這就是一種“恐怖平衡”。

除大勢之外,從曹操自身來說其實也有可以總結的地方,比如曹操用兵的特點,曹操擅長打突襲戰,擅長孤軍深入作戰,儘管手下戰將如雲,其中不乏一流猛將,但曹操仍然有親自帶兵執行重要任務的習慣,曾不止一次帶兵孤軍深入,比如烏巢奇襲戰、遠襲白狼山之戰以及當陽追擊戰等,曹操都是親自帶兵孤軍深入作戰。

作為一名軍人,身先士卒、不怕犧牲是優點;作為一名統帥,過於冒險又是一個不足。《孫子兵法》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在為將的5種基本素質裡勇敢只排在第4位,比它更重要的是智謀、威信、對士卒的仁愛,當然不是說曹操在智謀等方面不足,而是說曹操凡有大事都習慣親歷親為,這未必是明智之舉。

劉邦手下有韓信,劉秀手下有鄧禹,就連孫權手下都有周瑜、陸遜,他們都是“元帥級”的人物,可以幫助主公獨擋一面,而曹操手下沒有這樣的人。

為什麼呢?因為重要的事你自己都親自幹了,別人沒機會啊!

曹操手下的重要將領以“諸夏侯曹”為核心,無論曹洪、曹仁還是夏侯惇、夏侯淵都不具備“元帥”的資歷和氣勢,具體完成一項任務沒問題,但無法替曹操指揮一場大戰役。在曹操晚年夏侯淵曾獨自鎮守漢中,卻因一次戰場上的冒進而戰死。

在曹操的管理體系中,無論文武都以他為核心,武將中有一批資歷差不多的人,個個聽命於他,但也往往只聽命於他,故經常出現諸將之間互不服氣的情況。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扁平化可以提高執行的效率,但過於“扁平”會因管理手段的單一從而引發很深的內部矛盾。

曹操的身邊如果有一兩個韓信、鄧禹、周瑜那樣的得力助手,就可以在自己指揮一個戰場時去領導另一個戰場,從而使曹魏能同時打贏兩場戰爭。曹操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在實戰中只能攻一方、守一方。

這就讓蜀、吳抓住了他的弱點,他們經常從東、西和中三線同時向曹魏發起攻擊,讓曹魏首尾不能相顧,從而在曹操生前難以捕捉到能夠統一天下的機會。


南門太守


不怕豬一樣的隊友,就怕神一樣的對手

這句話應該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吧

秦二世把治世能臣李斯給殺了,武將方面把戰功赫赫的蒙恬蒙毅兩兄弟給殺了,把能扶植自己的親兄弟也都給殺了

關鍵是,殺就殺了吧,你猥瑣點,慢慢發育,重新扶植新的武將和大臣啊,還繼續囂張跋扈的大興土木,最後不得民心。這種著急趕死的對手,想不贏都難。

所以秦朝滅亡。

而楚漢戰爭時期,項羽也煩了同樣的錯誤。

活埋20完大軍,數次屠城,導致民心背離。手底下的將領,一個接一個的反叛。韓信,英布,彭越,這些幫助劉邦贏得楚漢之爭的將領,曾經都在項羽麾下效力。而自己僅有的謀士范增,反而不重用。

反觀劉邦手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有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有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有韓信。此外還有謀士劉敬,陳平,曹參,酈食其等人,武將有英布,彭越,樊噲…..

兩者隊伍對比之下,高下立判。

唐高祖李淵當時與劉邦是相同的情況。隋煬帝,殺忠臣武將,走了一條秦二世的老路。隋朝滅亡之後,各路諸侯各自為戰,沒有出現項羽這樣的霸主,輕而易舉被唐朝逐個擊破。

BUT

曹操心裡苦啊

尼瑪,劉邦李淵兩人帶著神一樣的隊友,欺負一群豬一樣的對手。

曹阿瞞,偏偏命苦,手裡捏著一把好牌,偏偏打不出來。

劉備,孫權,都是雄主,知曉人才的重要性,偏偏是還被兩人籠絡到幾個,讓曹操都眼饞的治世能臣。

曹操說:郭嘉

劉備說:我有諸葛亮

曹操說,我有荀彧

劉備說,我有諸葛亮

曹操說,我有賈詡

劉備說,我有諸葛亮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都得到了

再看看孫權

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張昭等人…..

也是讓曹操頭疼

曹操有神一樣的隊友,可是對手實力也不弱,還有幾個伐木,carry接不錯的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