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學習與學習理論

學習與學習理論

(一)學習理論

①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1.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論

經典實驗:巴甫洛夫的狗

基本規律

1.獲得與消退

消退:條件刺激重複出現沒有無條件刺激相伴隨,則條件反應會最終消失

——光響鈴不給肉吃;狼來了

2.泛化和分化

泛化:對類似刺激作出相同反應

——小孩子看到穿白衣服的就害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分不清

分化:辨別類似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

——區分形近字、近義詞能分清

2.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試誤論)

經典實驗:桑代克的貓

(1)學習的實質就在於形成情境(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

結,聯結公式是:S—R。

(2)學習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錯誤的過程。

(3)聯結學習規律:效果律、練習律、準備律。

準備律:準備好了再去學習,沒準備好讓你學習就很煩惱

練習律:練習會增強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結

效果律:如果刺激-反應會帶來好的效果,那以後就多使用這種反應

3.斯金納:操作性條件作用論

經典實驗:斯金納的老鼠

(1)強化與懲罰

正強化:給予TA想要的刺激,增加TA的行為。

例:學生好好學習,教師給予表揚,學生好好學習的行為增加。

負強化:撤銷TA不想要的刺激,增加TA的行為。

例:學生好好學習,媽媽不讓他做家務,學生好好學習的行為增加。

正懲罰:給予TA不想要的刺激,減少TA的行為。

例:學生學習開小差,教師批評了他,學生開小差的行為減少。

負懲罰:撤銷TA想要的刺激,減少TA的行為。

例:學生學習開小差,教師撤銷了他的班幹部職務,學生開小差的行為減少。

4.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經典實驗:班杜拉的寶寶

(1)兩種學習

參與性學習:做中學

替代性學習(觀察學習):通過觀察他人行為以及他人行為的後果而進行的學習。

(2)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最重要的形式

觀察學習的過程:注意、保持、再現和動機。

(3)三種動機來源

直接強化:自己直接參與某一活動受到強化。

替代強化: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

自我強化:自己設置標準對自己進行強化。

②認知學習理論

1.苛勒的完形—頓悟說(格式塔學派)

經典實驗:苛勒的猩猩

(1)學習結果:並不是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格式塔)。

(2)學習過程:不是盲目的嘗試錯誤過程,而是對情境的頓悟。

(3)刺激和反應之間是以意識為中介的。

2.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

1.學習觀

(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2)學習的環節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獲得:知識的獲得

轉化:轉換形式,以適合新任務

評價:評價轉換是否恰當

2.教學觀

(1)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2)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

①動機原則

②結構原則

③程序原則

④強化原則

記憶口訣:“凍結城牆”

(3)發現學習——學習知識的最佳方式

含義:學生利用教材或教師提供的條件自己獨立思考、自行發現知識、掌握原理和規律。

3.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主要觀點:

1.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1)學習分類:

根據學習方式不同,分為接受學習,發現學習。

根據學習者是否理解材料意義,分為機械學習,有意義學習。

(2)意義學習的實質

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已有的舊知識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3)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客觀條件: 學習材料本身必須有邏輯意義。

主觀條件:(1)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以便與新知識建立聯繫。(2)學習者必須具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2.有意義學習的內部心理機制——同化

原有觀念和新觀念之間有三種關係:

下位學習(或稱類屬學習)

上位學習(或稱總括學習)

並列學習(或稱組合學習)

3.先行組織者技術:

先行組織者: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於學習任務,並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目的:在新舊知識之間搭起橋樑。

淮南師出教育溫馨提示:掌握知識點備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