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零售再成關鍵詞 銀行轉型漸入佳境

核心提示:對於銀行業而言,科技最終還是要在賦能業務上顯神通。隨著在金融科技領域經驗的不斷累積,各家銀行對於如何運用科技,也各自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科技、零售再成關鍵詞 銀行轉型漸入佳境

今年以來,無論是經濟大環境的日趨複雜,還是金融行業本身面臨著的多風險、嚴監管等形勢,都使得轉型成為銀行業突出重圍的重要“法寶”。在今年各銀行公佈的年報、半年報之中,“轉型”二字早已司空見慣。而在其中,“科技”“零售”是當仁不讓的兩個熱門詞彙。

梳理各行近期密集發佈的三季報,科技、零售的再度高頻率出現,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不過,《金融時報》記者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家銀行轉型進程的變化與調整也顯現出來:各家銀行在進一步明確金融科技建設的方向和具體措施的同時,也對金融科技的運用更加有的放矢。同時,眾多中小銀行把轉型的目光聚焦在了零售業務之上。

科技建設駛入快車道

今年以來,不管是成立科技子公司、成立實驗室、推行金融科技戰略,抑或是與相關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各家銀行都在積極建設自己的金融科技系統,提升科技能力。而從他們公佈的三季報中,銀行科技化建設進程的加速可見一斑。

交行於6月提出的集團信息系統智慧化轉型工程(“新531”工程)已經進入全面“施工期”。其三季報顯示,報告期內,進行及預研中的“新531”工程項目共計29個,其中,生物識別平臺、智能語音門戶、統一知識圖譜、人工智能(AI)能力平臺等已陸續進入選型設計階段,智慧營運、公司業務智慧應用、智慧風控應用體系等將初步實現階段性成果。

在三季報中,中行表示要按照科技引領的戰略要求,不斷加快金融科技創新,全面推動數字化轉型。為此,該行全面推動基礎架構轉型。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三大技術平臺建設為基礎,全面推動技術架構由集中式架構向分佈式架構轉型,完成微信銀行等41個分佈式應用系統建設與改造工作,完成大數據平臺投產,啟動企業級架構建設,為數字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在股份制銀行方面,浦發銀行今年前三季度在生態佈局、數字賦能以及基礎建設等方面加速推進。9月,該行發起設立“科技合作共同體”,與首批16家國內外知名科技公司簽署科技合作共同體備忘錄,打造由銀行、科技公司、科研機構等多方機構共同組成的“開放共享、共建共贏”的生態平臺,創新金融科技業務新模式。光大銀行也全力落實與騰訊、京東等戰略伙伴的聯動合作。

華夏銀行則表示在前三季度持續加強信息科技和金融科技建設,實現總行信息科技部“一部六中心”的職能整合,初步形成一體化、扁平化管理體系,並制定實施金融科技15項重點工程實施方案,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城商行方面,北京銀行表示要全力推進順義研發中心建設工程,打造技術領先、設施可靠的現代化科技研發中心和金融服務後臺基地。同時,積極籌建金融科技公司,全力打造金融科技創新的戰略高地,成為科技發展和創新驅動的“新引擎”。

科技運用各顯神通

對於銀行業而言,科技最終還是要在賦能業務上顯神通。隨著在金融科技領域經驗的不斷累積,各家銀行對於如何運用科技,也各自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對於在今年提出住房租賃、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戰略”的建行而言,金融科技是其提升服務其他兩大戰略能力的關鍵所在。

農行以金融科技推動線上線下兩大平臺建設,創新推出“微捷貸”全線上信貸產品,實現“三農”等普惠金融客戶“秒申、秒審、秒貸”。截至9月末,按照銀保監會監管口徑,其在普惠金融重點領域貸款餘額達4826.4億元。

交行同樣利用科技賦能普惠金融業務。通過研發推出商票快貼和快捷保理等創新業務。同時,該行推出線上優貸通、線上稅融通等標準化小額信貸產品。

中行則利用傳統跨境業務優勢,在業內首推跨境銀聯二維碼支付。招商銀行在風控領域深化金融科技應用,持續搭建大數據風控平臺。7月,浦發銀行業內首推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通過API架構驅動,將場景金融融入互聯網生態,圍繞客戶需求和體驗,形成“即想即用”的跨界服務。此外,截至9月末,北京銀行結合大數據、生物識別等科技手段打造的智能化手機銀行4.0已全面投產。

中小銀行積極擁抱零售轉型

在三季報中,規模更小的銀行也進一步加速了向零售要業績的步伐。

北京銀行的零售客戶數在三季度末突破2000萬戶,管理零售客戶資金量規模超過6500億元;零售貸款餘額3489億元,較年初增長13.6%。

杭州銀行的零售貸款佔貸款總額的比例由年初的33.01%提升至三季度末的34.24%。據該行有關負責人介紹,該行正在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業務發展模式,推動零售金融業務發展。

截至9月末,南京銀行個人客戶金融資產規模3659億元,較年初新增541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143億元。

上海銀行三季報也顯示,報告期末,其零售客戶綜合資產達4931.8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4.75%。該行表示,要加快零售轉型,圍繞全流程客戶經營體系,強化消費金融、財富管理、養老金融等戰略特色業務,提升零售價值貢獻。

1,本號轉載的部分內容、資料及圖片,其版權均屬於原作者或原刊載媒介所有。

2,本號轉載僅供大家學習和交流,切勿用於任何商業活動。

3,本號轉載的部分內容、資料及圖片等無法一一和版權者取得聯繫,如果本號所選內容的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聯繫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