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什麼不好爲什麼偏偏叫「寡人」?

古裝影視劇看多了,不由產生一個疑問。皇帝為什麼要自稱自己“孤”或者“寡人”呢?在我們日常的認知中,“孤寡”多是用來形容無依無靠的人。難道在古代“孤寡”的含義和現在大有不同?

叫什麼不好為什麼偏偏叫“寡人”?

然而《禮記·王制》說:“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後孟子又將此四類人歸為“鰥寡孤獨”。可以說明古義和現在我們的普遍理解並無太大差別,只是比現在劃分的更加詳細罷了。那麼這些人權傾天下的皇帝為什麼要以此自稱呢?

我國自古就有個怪現象,那就是謙虛,表現在語言上則是謙詞較多。尤其說到自己的時候,稱自己是鄙人、敝人,自己的家是陋室,自己寫的什麼是拙作等等。倘若彙總一下,那足可以來本《謙詞詞典》。而“孤家”“寡人”則是皇帝的自稱,這恰如現在有的領導幹部常說“本人才疏學淺”一樣,是一種帝王的謙遜。

叫什麼不好為什麼偏偏叫“寡人”?

那麼謙遜在古時以“孤寡”為口頭語,今人似乎頗難理解。為什麼要用“孤寡”為謙稱呢?其中又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王侯稱寡人在春秋戰國時為最盛,凡王侯公卿均可稱“寡人”。那時各國相爭,人口眾多即是強盛之兆,有德而人心歸向,從字面上看,寡人的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帝王們覺得,自己的王位是上天賜予的,而上天只會將王位賜予給有德行的人。帝王失去了德行,王位也會失去。所以帝王們以此來表示自謙。這就像現在委某人以官銜,其必自謙“本人能力有限”,若口吐狂言說“管這點事閉著眼就幹了”,非讓你還沒等睜開眼就丟了烏紗。

叫什麼不好為什麼偏偏叫“寡人”?

到了漢代,“寡人”漸漸成為皇帝的專用語了。有人曾注意過,韓信為齊王時,對蒯通說:“先生相寡人何?”此外如淮南王黥布、吳王濞這些“叛臣”均自稱過寡人,而韓信當時僅僅是領兵的將軍,這樣的自稱也有犯上之嫌。

為什麼叫孤呢?原來,這些諸侯雖然實力較弱,可畢竟是一國之主。他們在國家內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生殺予奪,使得一般人不敢親近。所以,這些諸侯們自嘲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樣。

叫什麼不好為什麼偏偏叫“寡人”?

至漢末,袁紹、劉表、曹操、孫權及劉備等人都稱孤,但至晉唐以後,皇帝大臣們再也不稱孤道寡了,皇上皆以“朕”為專用自稱。第一個使用朕這種說法的,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建議皇帝不再自稱寡人,自稱朕。

而且,只能是皇帝一個人自稱朕,即“天下皆朕、皇權獨尊”。如《金遼文》載元太祖、太宗等文章皆稱朕,至清代更是如此,如康熙在《全唐詩·序》中“朕茲發內府所有全唐詩……”在清代的御批中,基本找不到“孤家寡人”之類自稱了。

《老子·三十九》道:“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就是說,顯貴們以百姓為根本,高官以下民為基礎,所以自謙為孤寡,是爭取臣民的擁護輔助。老子指出,這一切要真誠,不要停留在口頭上,否則只是一個形式。的確,任何事不僅僅是看語言是謙恭還是倨傲,更重要的是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