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記憶」聽戲

小時候老人們管“看戲”叫“聽戲”,並不是聽收音機播放的戲曲。可能是因為戲曲或宛轉悠揚、或蕩氣迴腸、或字正腔圓,既抑揚頓挫,又聲情並茂,在於聽覺的感受而不是視覺的感受,所以老人們即使去戲場子看戲,也都說“聽戲去唄”。

兩夾弦是魯西南地區非常有名的地方戲,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村有一個戲班子,成立的時候我正好剛記事,唱的劇種就是兩夾弦。村裡很多姑娘小夥都去學戲,但老師選人還是很嚴格的,根據各人素質條件的不同,最後確定有唱花旦的、有唱花臉的、有唱老生的等主攻角色,實在不行的就去敲梆子打鼓。農村的孩子沒有玩耍的地方,姑娘小夥學戲的戲園子便是小夥伴們最好的去處。小孩子都是很好奇的,很多小孩都想摸摸那些唱戲用的行頭,膽子大的便會經常受到大人的呵斥,像我這樣膽子小的心裡也非常渴望,特別想耍一下那個馬鞭子過過癮,但是又非常不敢。

「魯西南記憶」聽戲

馬鞭子,戲曲裡面用來代替馬


那時感覺最有趣的是演員用的馬鞭子,其實就是騎馬的道具。戲曲舞臺是不可能騎真馬的,就用馬鞭子代替,別管去長安還是汴梁,搖著馬鞭子在舞臺上轉上兩圈,就到地方了。小孩子是愛幻想的,這個馬鞭子要是真能用就好了,搖著它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魯西南記憶」聽戲

這個扮相就是騎馬


最喜歡的是女花旦形象,就像樊梨花的造型,身後插著四個護背旗,頭上插兩根長長的翎子,既俊俏又瀟灑,很是羨慕,心想要是在古代,長大能娶個這樣的媳婦真不錯。

「魯西南記憶」聽戲

樊梨花的形象


那時候大都是唱全本戲,就像現在的連續劇,好幾天才能唱完一齣戲。特別是冬天,會經常唱戲到半夜,大人們去聽戲,我們小孩子都跟吵鬧著跟著去,也理解不了唱戲的內容,就是跟著湊熱鬧,還經常會趴在大人懷裡睡著,第二天一醒就在自家的床上了,怎麼回家的都不知道。唉,就像現在醉酒,雖然能夠回到家,但是會斷片,回家過程的記憶缺失了,但根本性質還是不一樣的,喝酒不會返老還童。

上學以後就不能隨便去聽戲了。記得有一出全本戲唱到了最後,我非常想知道結局,可是還要上學,於是就耍了個小聰明,說自己肚子疼,讓父親去向老師請了半天假。自己便在半下午偷偷溜出去聽戲,誰知正好碰見了一個同學,幾乎異口同聲的說:你不去上學偷偷來聽戲!他應該是和我一樣的想法——想知道那出戏的結局到底是什麼。

其實小時候聽戲也是瞎聽,也談不上喜歡,現在已記不起當年戲曲的名字,內容也忘記了。玩耍是小孩的天性,在幼年幾乎沒有玩具的時代,戲園子便是小夥伴們最喜歡的樂園,留有天真的無憂無慮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