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果不南征劉表,而改爲征巴蜀,會怎麼樣?能否統一天下?

史事顯微鏡


曹操要想進攻巴蜀,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一個是以關中和漢中為根據地,進攻益州,另一個是佔領荊州,以荊州為根據地,沿長江溯江而上,進攻劉璋。

在消滅袁紹勢力之後,曹操就基本上完成了對北方大部分地區的統一,但這時候的關中只是表面上服從曹操,曹操並不能完全有效控制。因為這時候馬騰、韓遂還在關中駐紮,控制著相當大的地盤,鍾繇在長安鎮守,也只是代表漢獻帝,對曹操究竟是什麼態度,也不是非常清楚。

如果曹操這時候要主動進攻巴蜀,那麼就意味著,他必須先進佔關中,徹底消滅馬騰、韓遂的勢力,完成對關中的完全控制。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以關中為根據地,進攻漢中,消滅此時正盤踞在漢中的張魯勢力。只有消滅了張魯,才能以漢中為跳板,進攻這時候佔據巴蜀地區的劉璋。

也就是說,要進攻益州劉璋,曹操必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戰爭,連續消滅馬騰、韓遂和張魯這幾個軍閥勢力,然後才能和巴蜀接壤,正式對巴蜀發起進攻。

但問題是,即便到了巴蜀,要進攻巴蜀,也得有個理由吧?而劉璋和曹操一直是結盟的,因為這時候劉璋和荊州的劉表搞得很不愉快,而劉表又在曹操和袁紹爭奪北方的時候,支持袁紹,和袁紹結盟,所以曹操只能和劉璋結盟。而且,就在袁紹和曹操在北方對峙的時候,劉璋還送了幾百人的老弱殘兵,也算是盡了一個諸侯對天子“從征伐”的義務。

更重要的是,曹操的地盤此時以許昌為中心,對曹操威脅最大的就是盤踞荊州的劉表。因為從地理上來說,如果主動進攻,劉表是離中原最近的勢力。在曹操和袁紹爭奪北方的時候,曹操始終不敢用全力對付袁紹,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必須始終用一隻眼睛盯著劉表,以防劉表突然從荊州出兵,進攻曹操佔據的中原地盤。

這時候南方的勢力從東到西依次是東吳孫權、荊州劉表和益州劉璋。相比之下,至少從表面上看,劉表是勢力最強大的。東吳孫權這時候年齡還不大,而且還在進攻江夏黃祖,並沒有能力直接威脅曹操。益州劉璋和劉表糾紛不斷,和漢中張魯也把關係鬧僵,內部也不穩定,更加沒有能力威脅曹操。相比之下,只有劉表坐鎮的荊州看上去最為強大。

無論是從擒賊先擒王的進攻角度來說,還是從解除對自身安全威脅的角度看,袁紹勢力被消滅後,劉表都必然會是曹操的下一個進攻目標。所以,消滅袁紹之後,曹操馬上就出兵南征荊州。更加有利的條件是,這時候劉表突然去世了,繼位的是劉表的小兒子劉琮,這時候年齡還很小,在實際控制荊州的當地豪強蔡瑁的挾持下,劉琮馬上就投降了。

所以,從戰略上說,首先進攻荊州是正確的選擇,時機把握得也很好,戰術上整體而言,也是成功的。前鋒迅速擊潰了佔據新野和樊城的劉備,到達襄陽,劉備倉皇南逃,曹操自帥少數精銳騎兵追擊,其餘部隊佔領荊州各地。唯一的失誤在於,此時曹操沒有先鞏固荊州,就試圖直接以軍隊數量的優勢,擊敗孫權,一舉蕩平南方,結果卻飲恨赤壁。

但話說回來,即便曹操這時候想以絕對優勢一舉消滅孫權,也並不奇怪,是一個可以理解的選擇。因為進攻荊州除了在新野和樊城遇到劉備的小規模抵抗之外,軍隊並沒有遭遇大戰。而且,在曹操的威脅之下,東吳內部確實也和荊州一樣,出現了投降的聲音,說明曹操也是有機可乘的,只是在具體的部署和指揮上出了問題,才導致了失敗。


蕭武


在三國時期,曹操平定北方之後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南征劉表,最後在赤壁之戰中敗給了孫劉聯軍,至此喪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如果曹操不徵劉表,改徵劉璋,能否統一天下呢?

首先如果曹操進攻益州,必先進攻張魯所在的漢中。馬超等西涼軍閥必反,雖然馬騰作為人質被曹操扣押,但是馬超是有了名的坑爹,才不會管馬騰的死活。事實也是如此。也就是說曹操沒先打益州就得先和馬超交戰。

其次我們在來看看荊州,此時劉表已死,劉琮繼位。孫權肯定會謀圖於荊州,此前就曾斬殺劉表大將黃祖。一旦孫權與劉琮開戰,劉琮必然會掉劉備去抵抗孫權,結果就像劉璋邀請劉備抵抗張魯一樣,荊州勢必會被劉備和孫權奪取。兩家得到荊州,必然會北上進攻曹操,此時曹操會首尾難顧。而且曹操內部也不穩定,擁漢者居多,有很多朝臣想除掉曹操。

即便曹操擊敗了馬超、張魯等諸侯勢力,進取益州也非常困難。我們知道益州可以說是天府之國,易守難攻。當年若不是劉璋引劉備入川,劉備根本無法攻取益州,而蜀漢末期,即便漢中失守,姜維能在劍閣阻擋鍾會二十餘萬魏軍。可見益州的山川險要易守難攻。再加上沿途補給困難,曹操拿下益州非常之難。

所以曹操不南征劉表改徵巴蜀,不要說統一天下,能全身而退已經不錯了。以上為個人淺談,歡迎大家一起來補充。


柯南AP4869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興師東進,準備和孫權來個了斷。北方的曹丕此時想撈一筆。

“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之半以與蜀,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這事謀士的想法。

曹丕此時想抄劉備後路,有人提出綜合的建議,認為合兵打孫權為上策,其中一個理由是劉備遠而孫權近。劉備靠山,孫權靠水,二者能互相保護軟肋,一旦有嫌隙就有機可乘。中原出兵孫權更方便快捷。這事後來不了了之,曹丕在夷陵之戰後才打的孫權。

(圖片來自網絡,僅為描位置,示意領土輪廓使用)

回到曹操,曹操在擊敗袁紹後,不可一世,風捲殘雲的收拾了殘餘勢力包括被投奔的烏桓。天下已經沒人能和曹操爭衡了。在赤壁之戰前,封閉道路阻塞交通的劉璋向曹操伸出橄欖枝,派張松去探探究竟,此時劉璋似乎已經在做假設,為可能即將到來的劉表、孫權敗亡做準備了。

滅袁紹後,曹操要麼西進,進軍隴右滅西涼,要麼南下,找孫、劉。此時劉表新喪,小子無謀,曹操拿下荊州可以說是最好的時機。荊州已定。曹操要再次做出選擇。從地圖上看,選擇逆流而上肯定沒有打江東來的方便,而且,很明顯,去 把東吳納入曹操的版圖更能將土地連成一片。

富饒程度上講,曹操這樣做收益也最大。

曹操的失敗主要來自士兵瘟疫和傲慢輕敵,曹操面對其他勢力,的確有明顯的優勢。因此無論是打劉璋還是打孫權,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曹操也沒料到周瑜能燒他一把。如果他進犯西蜀,不排除在山林裡犯同樣的錯誤。難度上講,可能比孫權容易,劉璋也更容易投降。但是地形上看著實在彆扭,北面還有張魯、馬超,曹的領地形成了一塊難看的“5”字形狀,大局上講,調動不便,救援不便。

總之,赤壁時曹操有可能統一全國,孫權的動向仍舊是未知。

要麼三足鼎立、劃江而治的夢想破裂,直接投降。要麼找到曹操的破綻,大賺一筆。


大眼大世界


戰略和戰術雖有高低、主次之分,但具體到操作層面都不能犯錯誤。先徵哪裡是戰略,怎麼去徵是戰術,只有戰略和戰術都不出問題,最後才能成功。

那麼,從戰略層面看曹操統一北方後應該先徵荊州的劉表還是益州的劉璋呢?應該說,先徵荊州的劉表更正確。

曹操統一了北方,而南方還有3個強勁對手,自西向東分別是劉璋、劉表和孫權,綜合實力排序是孫權第一、劉表二、劉璋第三,但只要這3個人不聯手,先徵哪一個都可以。

這3個人還真沒有聯手的可能:劉璋的父親劉焉跟劉表是老對頭,交惡已久;劉表跟孫氏有仇,雙方多次刀兵相見。形勢對曹操較為有利,可以從容地個個擊破。

但有一個情況必須注意,那就是孫權勢力發展得太快,劉表逐漸處於弱勢,孫權不斷向劉表發起進攻,麻保戰役、江夏戰役完成後,荊州的東大門已被孫權打開。

曹操如果不馬上進兵荊州,劉表就有被孫權消滅的危險,如果孫權跨有荊、揚二州,又乘大勝的餘威,可迅速與曹操平起平坐,曹操再想輕鬆戰勝孫權,就更不容易了。

曹操的問題不在於著急地進攻荊州,恰恰相反,他來得有些晚了,他不應該遠征什麼烏桓,而應該早早地進兵荊州,搶先佔據了荊州,孫權還有什麼戲可唱呢?

曹操在赤壁大敗不是戰略上出了問題,而是戰術上犯了錯誤,那就是輕敵的錯誤,曹操在荊州集結了約20萬人馬,而他只帶著幾萬人就東進了,還放棄了擅長的步騎作戰,改為水上行進,被孫權、周瑜抓住了破綻。

那麼,曹操如果不徵荊州改徵巴蜀又如何呢?顯然這樣的戰略不如前者,但不意味著曹操再也沒有機會統一天下了,曹操仍有機會,前提是不犯赤壁之戰那樣的戰術錯誤。

可以作一番推演: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沒有率主力南下荊州,而是西進關中,進而南征漢中的張魯,以張魯的實力,估計會不戰而降,曹操以此為基地,不作任何等待,立即進軍成都。

這一仗不太好打,主要是地形太複雜,但曹操佔有實力上的絕對優勢,又打著朝廷的旗號,而益州內部不穩,曹操最後仍可以拿下益州,如果動作快的話,不到一年就可以實現。

在曹操西進的同時,孫權肯定不會放過這樣的大好機會,一定會猛攻荊州,劉表雖然過慣了和平的日子,但畢竟實力不俗,人家打到了家門口,退無可退,劉表一定拼死一戰,孫權想在一年之內消滅劉表,似乎不可能。

所以,後面的結果應該是:曹操佔據益州後荊州還在激戰,劉表本不肯投降曹操,但在生死存亡關頭,一定會主動向曹操求援,甚至立即歸順曹操,從名義上說,劉表的荊州牧是漢獻帝任命的,曹操又代表著漢獻帝,劉表也不算丟人。

曹操與劉表聯起手來共同對付孫權,這一仗也不好打,不過曹操的勝率顯然遠高於孫權,等消滅了孫權,天下自然就統一了。

至於劉備,在上述過程中幾乎難有作為,原因是劉備沒有自己的地盤,是寄寓之客,沒有實力自然沒有話語權。


南門太守


西川劉璋懦弱無能,不思進取,只想坐擁一方,不會主動出擊,但如果曹操主動攻擊,也只能被迫防守,且蜀地地勢險要,道路崎嶇,易守難攻,急切難下。若曹操攻巴蜀,劉備必會慫恿劉表出兵,且聯絡東吳孫權共同攻曹,曹操三線作戰,首尾不能相顧,其勢必危,像曹操這種軍事家怎會出此下策。自古就有得荊襄,就得巴蜀之說,從荊襄之地順江而下攻佔巴蜀,此地利。所以,曹操不會如此做,做了也不會成功且有亡國之險。


隨便逛逛2015


徵巴蜀成本太高了,曹操首先要面對漢中的張魯,西涼的馬超也會跟曹操死磕的,最後才是益州的劉璋,即使這三家不合夥兒,光一個馬超就夠曹操折騰的。其次從地形上看,荊州在江漢平原上,而且曹操和劉表的勢力範圍已經挨在一起了,曹操可以充分發揮軍隊的優勢和戰鬥力,更何況劉表去世,年幼的劉琮繼承了權力地位,對付一個娃娃真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而巴蜀山脈連綿,道路狹窄崎嶇,行軍和糧草物資的供應補給都困難。這些不利的情況決定了徵巴蜀路途遠行軍困難,要用的時間太長,不如先徵荊州來的容易


立志成蟲


不好說,從魏國方向進攻巴蜀並不好打,要先拿下漢中(東川)盆地再拿下西川盆地。曹操拿下漢中就贏得很僥倖,當時曹操都以為拿不下了,撤軍時走錯路才打贏的。在不考慮偶然性的情況下,我認為曹操拿不下四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