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血栓成爲隱性殺手!心腦血栓疾病預防需「三管齊下」

數十年以來人們得到這樣一個錯覺:心腦血栓疾病(中風、心梗)發生的主要病因是血脂,即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所形成的血液垃圾是引起心腦血栓疾病(中風、心梗)發生的罪魁禍首。因而,長期來人們就是企圖通過降血脂和控制膽固醇的方法來實施心腦血栓疾病(中風、心梗)的預防。

但是,數十年的臨床實踐結果顯示:血脂正常了,中風、心梗卻會照樣發生。臨床觀察表明,有無數中風、心梗的病人在發病之前,不但血脂指標正常,而且,血壓、血糖指標也都處於正常。

別讓血栓成為隱性殺手!心腦血栓疾病預防需“三管齊下”

那麼導致心腦血栓疾病(中風、心梗)發生的真正的病因究竟是什麼呢?

是血栓;確切地說,是“隱性血栓”。作者經過三十多年的臨床醫學實驗研究和對數萬例自然人群長期追蹤觀察結果發現:急發性心腦血栓病(中風、心梗)在其發生前,體內的血栓形成綜合因子存在著一個長期從量變到質變的血栓演變過程。體內血栓演變過程具有以下兩大典型特徵:

其一,就是表現為血液處於高凝聚狀態(稱之為血栓形成前狀態);

其二,就是表現為血管壁上有大量陳舊性血栓斑塊形成。

作者把上述體內血栓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兩大典型特徵,稱之為“隱性血栓” 病變狀態。“隱性血栓” 病變狀態也會隨著人體衰老而發生,即在人體老化演變過程中也自然會有“隱性血栓” 病變狀態的出現。“隱性血栓”病變狀態的出現,是體內多種因素,包括血液流動性異常,血液成分與功能異常,以及血管壁結構與功能異常等多種促血栓形成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正是體內“隱性血栓”病變過程或病理狀態的出現和不斷髮展,不但導致了急發性心腦血栓病(中風、心梗)的發生,而且,還加快了機體組織的老化和促使人體衰老的發生。

作者在上個世紀80年代,根據Candler旋轉環原理,設計發明了用於“隱性血栓”預測的技術和方法——“體外模擬血栓形成儀”,或稱之為“體外隱性血栓檢測智能分析儀” (已獲得中國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72019913.1)。通過其所測定出來的“血栓指數Q值”大小,能夠客觀、定性地反映體內“隱性血栓”病變狀態,即反映在急發性心腦血栓病(中風、心梗)發生前,體內已經具備血栓形成,或者導致心腦血栓病(中風、心梗)發生的潛在的,或者隱藏著的綜合能力、程度和傾向。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作者用了近20多年的時間,採用發明的“隱性血栓”測定技術和方法,進行大量的心腦血栓病(中風、心梗)早期預防的臨床科學實驗。

作者以“血栓指數Q值”作為“隱性血栓”預測指標,以臨床常用的活血抗凝藥物“老三片”,即丹參片、腸溶阿司匹林片和潘生丁片作為“隱性血栓”預治方法,對老年人群進行過3年、5年和10年長期“隱性血栓”跟蹤監測。實踐證明這種“隱性血栓” 預測、預治相結合的心腦血栓病預防新模式,大大降低了中風、心梗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別讓血栓成為隱性殺手!心腦血栓疾病預防需“三管齊下”

然而,要能夠徹底地、完全地防止中風、心梗疾病的發生,作者本人經過多年長期和大量的臨床醫學實驗總結得出:清除體內“隱性血栓”病變狀態,必須同時解決體內“隱性血栓”病變的兩個表現方面,即必須從解決血液的高凝聚狀態與解決血管壁上的陳舊性血栓斑塊這兩方面同時入手。

由於血液的高凝聚狀態是血栓形成前狀態,它主要是由於血液的濃、粘、凝、聚這四個血液物化因子異常所引起的,因此,解決血液的高凝聚狀態,作者提出可以採用上述“老三片”或其他活血、抗凝中西藥物等來實施。但是採用活血、抗凝“雙管齊下”的方法,只能解決血液的高凝聚狀態和預防新鮮血栓斑塊在血管壁上形成。就是說,活血、抗凝只能起到防栓、抗栓作用,而對血管壁上的早已存在的陳舊性血栓斑塊並不起作用。

為什麼活血抗凝藥物對清除血管壁上的陳舊性血栓斑塊沒有作用?

因為血管壁上的陳舊性血栓斑塊主要是由凝固的纖維蛋白所組成的,要將它清除掉,只能靠一種具有溶解纖維蛋白功效的水解蛋白酶,或稱之為“溶栓酶”才能實現。由於在所有的活血、抗凝的中西藥物之中不含有具有溶解纖維蛋白功效的水解蛋白酶,故而,活血、抗凝藥物對已經形成的存在於血管壁上的陳舊性血栓斑塊不起作用。

如果不解決血管壁上的陳舊性血栓斑塊問題,一旦陳舊性血栓斑塊在血栓觸發因素強烈的刺激下,如血壓突然升高(高血壓病)、精神刺激(緊張或激動)、過度勞累,以及氣候突然變化(嚴冬或炎夏季節),突然破裂或者脫落,照樣會引發血栓形成和造成血管血栓栓塞,導致中風、心梗的發生。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心腦血栓病患者,雖然長期吃了大量的臨床常用的防治心腦血栓病的活血、抗凝藥物,最終仍然會突然發生中風、心梗的主要原因。

目前國內外臨床早已採用多種“溶栓酶”藥物來治療血栓疾病,比如,尿激酶、鏈激酶、葡激酶、蛇毒溶栓酶等,但是,上述“溶栓酶”藥物由於存在著容易引起大出血,給病人生命會帶來更大的危險,所以,通常只能用於急救,不能用於預防。 正是世界醫學臨床上長期來沒有找到一種有效的、安全的、通過口服方便使用的能夠解決體內陳舊性血栓的酶製劑或者藥物產品,所以,在目前世界範圍內,急發性心腦血栓病(中風、心梗)的有效預防,仍成為有待世界各國醫學和臨床科學工作者面臨攻克的醫學難題!

別讓血栓成為隱性殺手!心腦血栓疾病預防需“三管齊下”

納豆激酶的發現

1987年日本學者須見洋行醫學博士在美國從事尿激酶溶栓科學實驗過程中,偶然地發現了在日本老百姓喜愛食用的納豆食品中,含有豐富的活性特別強的能夠溶解血栓的酶,須見洋行給把它起名為納豆激酶(其溶栓特性已經被臨床體外實驗證實,論文發表在《中國臨床醫學》雜誌2015年22券第6期)。

須見洋行從納豆中發現了納豆激酶,給世界臨床醫學,尤其給世界心腦血栓疾病預防醫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須見洋行發現的納豆激酶,不但溶栓能力強(其纖溶活性約達到尿激酶的50倍),而且在體內連續發揮溶栓的時間大大延長(其纖溶活性在體內存活的半衰期超過尿激酶100倍)。

隨著納豆激酶的這一安全有效溶栓製劑的推廣應用,結合目前醫學臨床早已廣泛應用的防栓、抗栓之活血抗凝中西藥物,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防栓、抗栓、溶栓“三管齊下”進行心腦血栓病(中風、心梗)有效預防的“隱性血栓”綜合干預體系。有了防栓、抗栓、溶栓“三管齊下”的“隱性血栓”綜合干預體系,現代人生命與健康第一殺手——中風、心梗疾病的徹底消滅,便指日可待了。

3轉載或者引用本文內容請註明來源及原作者;

4對於不遵守此聲明或者其他違法使用本文內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法律責任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