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王廣彬:創新養殖模式 小「豬倌」也有大情懷

家住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馬屯社區富民村的創業者王廣彬,有著80後吃苦耐勞、敢闖敢幹的特質。在大學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但他沒有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將眼光瞄準了畜牧養殖市場。回到農村老家後,通過學技術、找專家、勤摸索,他的養殖場規模不斷擴大,效益逐漸提高,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學生“豬倌”。

運用新技術 提升新效益

那年剛剛參加完高考後在家休息的王廣彬,看到家中圈養的生豬發病率高、養殖效益不好,勤學好問、敢想敢幹的他主動向父母請纓,跟著村裡的叔伯們一起赴外地學習畜牧養殖相關知識。在大學期間,儘管所學的專業不是畜牧養殖,但強烈的農村情結讓他時刻關注農民的養殖效益,並經常到圖書館搜尋養殖方面相關的書籍材料,上網學習養殖的相關知識。

大學畢業後,王廣彬毅然回到村子和父母一起搞起了生豬養殖。他了解到,農民養豬雖然生產技術落後,但養殖的積極性比較高,基礎還算不錯。如何才能更好地將家鄉的養殖業做大做強,建設一個有規模、有技術的養殖基地,打造富民品牌,成為他心中的理想。為了學習積累更專業的經驗,他孤身到大連等地拜師求教,先後多次往返於省內知名高校,走進高校生化病理實驗室,帶著問題向專家教授請教,得到了專家們的大力支持。

長時間以來,生豬在養殖過程中常常存在發病率高、淘汰率高和死亡率高的“三高”問題,導致農戶的養殖效益低,甚至出現嚴重虧損。為此,王廣彬通過多地走訪和考察,將學習來的理論知識與自己的實踐進行有效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改進,逐漸總結出了一套適用於本地農村養殖的新方法,尤其適用於生豬養殖。王廣彬將這種新方法應用於生豬養殖後,長期存在的“三高”問題逐步減少,養殖效益大增。作為嚐到新技術甜頭的第一人,王廣彬並沒有獨享,而是將自己摸索出來的新技術分享給鄉親們,手把手傳授,從而帶動了當地農戶養殖效益提升,提高了農戶收入。在王廣彬看來,自己是一名黨員,在致富路上應該帶頭示範,積極幫助其他村民解決困難,是分內之事,責無旁貸。

順應環保理念 創新養殖模式

近年來,隨著環保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農村傳統養殖模式的“散、亂、汙”問題已無法適應時代養殖業的發展要求。為順應時代發展,王廣彬帶領本村村民率先投資建設了晾糞棚、化糞池等系列環保設施。

王廣彬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通過問專家、尋技術,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最終推出了“養殖+種植”的種養結合新模式。養種合一的模式,主要是將臭烘烘的豬糞變廢為寶,豬糞通過發酵後變成有機肥料,用來種植葡萄、黃金梨、水蜜桃等經濟水果。採用有機肥種出來的水果果型飽滿、糖分含量高,供不應求,每年都有外地客商前來訂購。

採購新方式 省錢新門道

隨著互聯網進入千家萬戶,大部分農民朋友都學會了網絡購物。王廣彬作為時代新青年,對於網絡的認知速度快、接受能力強,細心的他發現網絡團購不僅能買到大品牌的養殖物資,還能得到不小的折扣。於是,他主動組織周邊養殖合作社的養殖戶進行網絡團購。開始的時候,大夥還是半信半疑,隨著不斷地接觸,發現團購真能得到實惠,大家紛紛加入到網購大潮中。現在大夥的餵養設備、供水設備及稱重設備等用具都是從網上採購的。

王廣彬勤思善做,市場思維敏銳,待人熱情謙和。如今,他的養殖場規模已達到20多畝,擁有產品豬500餘頭。談及未來的發展,王廣彬表示,將不斷學習探索養殖新技術、新方法,整合馬屯社區零散養殖戶的力量,逐步擴大農戶的養殖規模,提高養殖水平,打造“富民”品牌,帶動農民增產增收,為建設美麗新農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臨沂日報記者 周寶雲 通訊員 高元 上官耀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