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大師——于非闇

於非闇,原名於照,字非廠,別署非闇,又號閒人、聞人、老非,山東蓬萊人,母系為愛新覺羅氏。於非闇幼時讀過私塾1908年入滿蒙高等學堂,1912年入北京師範學校學習,一年後任教於北京市立第二小學,兼任及北京《晨報》美編,同時隨民間畫家王潤暄學習繪畫。寫有《都門釣魚記》、《都門藝菊記》、《都門養鴿記》等書,影響頗大。1935年到故宮古物陳列所(今故宮博物院)工作,臨摹、研究了故宮收藏的大量繪畫,打下了堅實的傳統繪畫基礎。此時他擔任古物陳列所附設的國畫研究館的導師,並先後任教於北京師範學校、京華美術專科學校、華北大學、北平藝術專科學校。1936年在北平中山公園舉辦首次個人畫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相繼擔任了中央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北京中國畫院(今北京畫院)畫師、副院長等職。

又見大師——於非闇

於非闇是近現代中國畫史上致力於工筆花鳥畫研究與創作,並有著重要成就的畫家。正是於非闇及其同志者的努力,使傳統工筆畫的精華得以傳承,為現代工筆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後來的眾多文人墨客所賞識與效仿。

於非闇從46歲才開始研究工筆花鳥畫,起步雖晚,但大器晚成,成就極大。這與他曾學過園藝學、鳥類學,為後來畫工筆花鳥畫打下基礎。到了40年代其名聲與張大千不相上下。

作畫主張師古而不泥古,更重師法造化。能再現一草一葉瞬間動態特點,而不似靜物之拘板。在勾線用筆上吸收了書法的方法,填色上主張柔婉鮮華,表現出形象的氣骨。反對過於工巧細密而失掉筆墨高韻和整體精神。作畫不墨守成規,敢於創新。他兼工人物、花鳥、蘭竹、俱得古人三昧。李公麟,字伯時,安徽桐城人,博學多能,繪畫題材多樣,技術全面,不僅精於人物鞍馬、神仙佛道,也能做一些山水、花鳥。確立了“白描”畫法的創作形式。


又見大師——於非闇


在於非闇的繪畫作品中,宋人高古的氣韻,精到的筆法與色彩的豔麗並不像衝突,不會因“豔”而顯出“俗”,正是繪畫大師的高明之處。所以豔美之色與高古之意,整體的貫穿在於非闇的作品之中的,是一格基調,也是識別其作品的根本。

在書法上,於非闇仍是以古為師,習宋徽宗趙佶獨特的“瘦金體”書法,並且相當有造詣,是近代寫“瘦金體”首屈一指的大師。對於工筆畫家來說“瘦金體”不僅能夠鍛鍊筆力,而且這種瘦硬的書法風格與工筆畫相得益彰。


又見大師——於非闇


《木筆山鷓圖》中,用酣暢挺拔的“瘦金書”題寫了一首白居易的詩《題靈隱寺紅辛夷花一戲酬光上人》:“紫彩筆含尖火焰,紅胭脂染小蓮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惱得山僧悔出家。”,頗見其趣。其書法配其工筆花鳥,古意更濃。

於非闇的書畫風格鮮明,並注重文化和內心的修養與繪畫書法的結合,是一位全面的文人氣的書畫名家。

於非闇的弟子中,最出名的兩位是田世光和俞致貞,田世光和俞致貞作為美院的教授,弟子很多,其中田世光的弟子中,最著名的當屬龔文楨、金鴻均等。

作品欣賞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又見大師——於非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