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東野圭吾

《惡意》是在刷《幻夜》之前看的,東野圭吾分別通過主角野野口修以及警察加賀恭一的視覺,對知名作家日高邦彥的兇殺案進行介紹以及剖析。而具體劇情就不在這裡介紹了,劇情的反轉以及發展也是比較精彩的,保持了東野圭吾的一貫水準。然而本書的焦點並不在於案情的經過,而是那深不見底的作案動機。作者借警察之手,一步步剖析嫌疑人的心理狀態,捕捉到那微妙的作案心理。這本書揭示了人心中的一處陰暗面,而後來想想,這種陰暗面,其實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而已。

最深的惡意是怎樣的?

你費盡心思想出計劃,就為了破壞日高辛苦構築的一切。而殺人這件事,只是這個計劃的一小部分。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堵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餓一種心態啊?

兇手對日高的毀滅,不僅是在肉體上的,而且是名譽以及精神上的。在這一連串的計算中,兇手對日高的殺害,只是其中一小步,就連自己被警察盯上以及調查,也在這深深算計之中,最後目的在於毀滅受害者的聲譽以及人品,看完後想想都會覺得可怕,原來套路還能這樣玩。

為什麼兇手會有這樣的作案動機?最後經過警察的調查,原來兇手並不是一時興起而作案,而犯罪的種子是從小就開始種下的。受母親影響,兇手在青少年時期就對周邊的鄰居以及同學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覺得自己不應該跟他們混在一起,這種自小產生的輕蔑感,就是這起兇殺案最深層的原因。原文寫到:我家原本不該在那種地方,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我們被迫住在那裡,所以我想住不了多久,我們就會搬家,住在那裡只是暫時的。因此我們不必跟鄰居套交情,我也不跟附近的小孩玩。

這種自帶的輕蔑感,除了讓兇手有點孤僻沒有朋友之外,在小時候並沒有萌生其他什麼不好的東西。但是過了很多年後,發現當年鄙視的小夥伴成為了自己最想成為的知名作家時,無論物質還是名譽上都大大碾壓自己時,心中受到的衝擊之大,可想而知。我認為這是作案動機發展的最重要一步,這時候惡意在心中茁壯地成長起來。而到後來,兇手患了癌症,上帝留給自己的生命已經不多,更加激發要加快實施計劃的迫切性。兇手的心理經過如此漫長的演變過程,才實施了自己計劃已久的包括兇殺在內的一系列行動。而作者則是從一開始先介紹了案情以及破案的經過,慢慢才把兇手的作案動機呈現給讀者。

我覺得兇手受到最大的衝擊,是當年自己打心底看不起的同學,竟然發展得如此好,而自己卻仍然是屌絲一枚。其實這種情況,不是僅僅兇手遇到,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遇到。類似畢業多年以後參加同學會,當年不好好讀書的傻逼同學,現在做生意賺了大把大把的錢,開著保時捷好威風;而自己好好讀書,成為了一名朝九晚五的搬磚工人,擠著地鐵滿身臭汗。當年窮得叮噹響的親戚,這幾年賺了不少錢,回頭在家庭聚會上各種強勢碾壓。遇到這種情況,沒有幾個人能淡定地微微一笑吧,通常都會想,“那個誰誰誰都怎樣怎樣了,而自己...”。其實不僅是個人,連地區的發展也一樣,最典型的就是香港和大陸,這二十年,大陸的土豪到香港買買買,把當年香港的優越感碾壓得無地自容。

通常很多人都會感慨下自己的時間被狗吃了,怪自己沒有好好努力,然後就繼續頹廢去了。有的人會跟香港現在出現的現象差不多,排斥跟“暴發戶”交往與合作,不想去參加同學聚會,不敢跟混得好的同學聯繫。有個別更加陰暗的人,可能會跟兇手一樣,詆譭這些混得好的人,為的只是維護很早之前就種在他們心裡那一丁點的蔑視。當然,用本書中兇手如此激進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和詆譭受害者的情況應該是絕無僅有的。東野也許用這些情節,來把這些人在腦海中的陰暗面給大家展示出來。細細品讀作案動機的形成,反而是這本書的亮點之一,畢竟已經習慣了東野作品中各種劇情的反轉,不反轉反而會覺得有點不正常。

遇到被碾壓的時候,我覺得關鍵還是要有一定的自信心,很多時候,別人過得怎樣,其實跟自己不太有關係,自己按自己的節奏生活,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就好。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這境界很高,難以達到,要是能做到的話,恭喜你,九陰真經向你招手。衡量一個人的成功,不在於多少房子,多少存款,儘管這個社會給很多人樹立了這個世界觀和追求,但是並不一定是正確的。物質固然重要,而精神上或者心理上的滿足,倒是再多的錢也買不到。另外,也要看到別人取得令自己羨慕的成績,並不是靠幸運或者中彩票,可能別人在默默努力憋大招的時候,你在睡覺或者在打農藥呢。要是在某方面想追上別人,更多的應該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通過詆譭誹謗這些低級的手段來實現。

最後希望這世界多點愛,少點惡意吧。這圖好喜歡,再用一次。

惡意-東野圭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