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的人容易產生什麼心理問題?

眼鏡超人


近年來很多人逐漸意識到愛在教育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在我看來,愛是一種孩子大腦發育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就像維生素ABCDE一樣,愛的攝入對大腦的發育至關重要,擁抱、撫摸、觸碰都是一種物理上的激活,能夠刺激孩子的大腦保持正向的發育,讓孩子對人際關係之間的理解更成熟、更安穩。

如果一個人童年缺愛,意味著他的父母不經常擁抱、撫摸、觸碰他,在精神上也很少和他交流,讓他感到孤獨。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他只感受到他自己一個人,感受不到他人,這會嚴重破壞他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對周圍人情感的感受。這樣的人長大容易成為反社會人格,對別人缺乏同理心,一門心思沉浸在自己的自戀中,也有可能成長為某些人格障礙,外表看上去是正常人,內心卻比普通人有更多想象不到的掙扎,要吃很多不必要的苦頭。

很多父母只關注孩子吃飽穿暖,卻忽略了孩子精神上的交流,沒有給予足夠的精神養料,導致孩子在親密關係上發育滯後,長大後無法融入集體,無法與人交往,終生受害。


陳諾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單正巧:

記得以前心理老師上課的時候,講過一個真實的案例,孤兒院裡剛出生的一個嬰兒,只是給其餵奶喂水,而從來不抱孩子,這個生命很快就夭折了,我把這歸為最大程度的缺愛。


缺愛若發生在生命的早期,比方說0到3歲,往往這類孩子的父母呢,是冰箱父母,通常冰箱裡是有菜,有食物可以吃,但是是沒有溫度的,這樣的孩子成年以後呢,可能會有三大類的問題發生,最嚴重的就是精神病,就比方說,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等,第二類是人格障礙,就是各種人格障礙,相對輕一點的呢是神經症。

最重的這類,容易患精神病的呢,往往伴有家族遺傳史,直系親屬裡都有不正常的病人,尤其是母親,如果有問題,往往會製造精神病的孩子。

第二類就是人格障礙,這類人呢,可以有邊緣型人格障礙,分裂樣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很多種,他們也表現得,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說邊緣型的,他就通常會有以下幾大特徵。通常體驗到情緒調節的困難及不穩定的情緒。行為調節方面有困難,表現為極端有問題的衝動行為,第三,認知調節方面有困難,在壓力情境下有時會導致出現非精神病性的想法和感覺方面的困難。四是自我感覺調節的困難,第五是調節人際關係有困難。

分裂樣的人格障礙的一個特徵,就是淡,不願意跟任何人聯繫。比方說,他缺個東西,他寧願打的去買,再回來,他也不願意跟身邊人借。分裂型的人格障礙,一個字就是怪,他的行為很怪異,比方他要向你借東西,同你鬼扯半天,然後才說出他的意圖。

如果早年缺愛不太嚴重,即便父母不管,還有直系親人相對關愛,他表現的就是神經症的症狀,比如說抑鬱症、焦慮症。

以焦慮證為例,兒童焦慮症往往分為三型:分離性焦慮,過度焦慮反應,社交性焦慮。分離性的焦慮,多見於學齡前期的兒童,當與親人分離時產生不切實際的,反覆擔心親人可能會遭受意外,或害怕他們一去不復返,因而表現過分的煩躁或者驚恐不安,持續要求待在家裡,不願意離開親人,不願意上幼兒園或上學校,勉強送去,也是表現哭鬧掙扎,並有軀體不適,如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心慌氣悶等,病程可持續數年。

過度焦慮反應:表現對未來過分擔心,憂慮、不切實際的煩惱。如擔心完不成學習任務啊,擔心學習成績差呀,怕黑暗呀,恐懼孤獨啊,常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鬧情緒,表現不安焦慮煩惱,本病多見於學齡期兒童,女孩較多,病前性格為膽小、多慮,缺乏自信心,對事物反應敏感,同時有睡眠障礙和植物神經系統紊亂的症狀。

社交性的焦慮,又稱迴避性障礙,每當與人接觸談話的時候會緊張,害怕、侷促不安,幼兒當接觸的陌生人或到一個新的環境,就會出現持久而過分的緊張不安,煩躁焦慮的情緒,甚至採取迴避行為,此類患兒恐懼上幼兒園怕見老師和同學,若父母強行送去,由於焦慮心情,常孤獨一人站在牆角,表現出社交和適應方面的困難。

所以說一個孩子,0到3歲的撫養異常的關鍵。因為我們人類,跟其他動物不一樣,我們在越小的時候吃喝拉撒睡,所有的都需要另外一個人的幫忙,就是說這個第一撫養人是我們早期獲得安全感的來源,如果頻繁地換撫養人,這孩子就缺乏安全感,也就是說缺愛,他就很難,對人建立信任,很難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很難有穩定的情緒。所以說,當媽媽的,如果你決定要孩子,一定要克服萬難,在0到3歲的時候陪伴他。有句話說要想孩子獨立,首先要他依戀,有很好的依戀關係。依戀關係,這是他以後建立親密關係,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礎,沒有這些後面都很難建立。所以說,心理的高樓大廈也是從生命的早年開始的。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從小缺愛的人,這一生都過得很彆扭。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遇到了太多從小缺愛的朋友。

有些朋友缺愛嚴重,已經出現了精神類疾病表現,這類朋友,都是勸他們趕緊去找心理醫生,他們需要系統治療;

有些人缺愛,出現人格障礙,容易因為一些小事就陷入各種糾結痛苦中,若沒有專業人士幫他們,心靈一直都很痛苦。

但是,更多的人缺愛後,出現的是一般性心理問題。

例如,他們總是與周圍的人處理不好關係,總是容易被小事刺激,尤其是與愛人頻繁爭吵、戰火連連。

比方說,前些天來找我的一個女孩,她就是典型的從小缺愛,嚴重缺乏安全感,也缺乏對人的信任。

她的男朋友是個很好、很正直的人。她也知道男朋友值得託付終生。但是,她就是剋制不住地懷疑男朋友。她總認為有其他女孩在勾引男朋友,總害怕男朋友會被人搶走。

在這種嚴重缺愛的恐懼中,她總是跟男朋友爭吵;只要男朋友跟其他女孩多說兩句話,立馬就是一頓哭鬧。

時間長了以後,男朋友感覺特別累,對她開始疏遠。

這個女孩說,我在家排行老二,從小就是被父母忽略的孩子。等到打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愛我的男人,我卻因為缺愛不願意信任他,把他推了出去。

缺愛的人更多的是類似於這個女孩的表現。不敢去愛、不敢表達愛、好不容易擁有了愛,卻又患得患失、吵吵鬧鬧,直到徹底失去。

所以,缺愛的人一定要學會去覺察自我,去看到親密關係裡為什麼自己會無法信任別人,無法獲得安全感。

缺愛的人一生都需要不斷修煉自我,直到懂得愛和信任,才會獲得心靈的平靜。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問題專家。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給我發信息,樂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您的點贊轉發,都是在幫助他人。


柳柳很忙


缺愛的人會有一種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在感情方面變得城惶城恐自輕自賤,覺得自己不配,以至於情不自禁去作踐那份感情;太害怕失去,便徹底不要,或許只有漂泊無定孤獨終老,他們才會覺得心安。


這類型人的心理表現為:


1、墮落

墮落是一種消極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對於任何積極的事情都失去興趣,思想和行為都會往負面傾斜,比如:沉迷在網絡遊戲世界無法自拔,日夜顛倒、黑白顛倒,任其傷害自己的身體,每天都在荒廢中生活,做不出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有這樣的行為發生,表現為在缺少父母的關心,體會不到被愛時,內心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孤獨感,只有通過墮落的行為去填補內心的空虛。


2、缺乏安全感

對自己在意的人異常敏感,比如對自己的愛人看的很緊,不允許對方與其他的異性朋友有來往;經濟不獨立,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對未來有恐懼感,經常迷茫,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在單親家庭成長的人多數心裡容易缺愛,或者曾經受到傷害,很難對別人建立信任,除了自己誰都不會輕易相信。


3、偽裝和善變

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別人,所以偽裝成正常的社會人,迎合環境,關心別人的想法並不是發自內心;在不同的場所,變成不同的人,變化很大,那些感受不是發自內心,而是為了迎合的一種表現。

脆弱,沒有能力面對真正的困難,在接受現實的能力的批評或挫敗打擊時,會懷疑自己一無是處,這種自我否定會進一步把自己推向幻想的世界裡。


不管你曾經經歷過什麼,遭受過什麼,不妨給自己一個擁抱,試著去接納自己,即便那個滿身缺點的人,接納那個缺失的童年,接受這個世界,即使這個世界給予我們更多的痛楚,能接納,就能愛,愛能治癒一切。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用文字治癒心靈,在文字中獲取正能量,歡迎與我一起交流-----多樂事MIMI


多樂事MIMI


好吧,作為一個沒拿證的心理諮詢師,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點題:缺愛的人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都有哪些心理問題呢?我們來梳理一下,看看分析得有無道理。

第一,缺愛的人也學不會如何去愛別人。

一個人如果從小時候在最需要別人愛撫的時候卻得不到愛撫,那麼心理上會產生巨大的虧空,時間越久,缺愛對心理的傷害越重。由於他缺乏別人對他的愛,他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因為沒有人給他示範。不會愛別人造成的後果就是,這個人給人的感覺就是特別冷漠,即使他想對別人示好,也會笨拙不堪。

第二,缺愛的人一輩子都缺乏安全感。



當我們享受到別人的愛意,才會產生安全感,才會感受到環境的溫暖。然而,如果一個人在最需要愛的時候卻得不到愛,那麼,他會感覺到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安全的環境裡,不會輕易相信別人,時間長了還會產生社交障礙。沒有安全感的人會自卑,會抑鬱,會情緒化,會自怨自艾,不會客觀地看待自己,並且有很強的防衛心理甚至表現出某種程度的攻擊性。

第三,缺愛的人會有強烈的嫉妒心理。

缺愛的人會主動攻擊別人。愛是一種潤滑劑,會把一個人心中藏的野獸軟化馴服。如果一個人在該被愛滋潤的年紀得不到愛,他會產生強烈的嫉妒心理,甚至會傷害別人。最典型的例子當屬賈環,他是賈政的二子,趙姨娘的兒子,最缺父愛和祖母的愛,結果便恨賈寶玉,多次陷害並讓賈寶玉遭遇皮肉之苦。

總而言之,缺愛產生的嚴重心理問題,並沒有得到更多人關注,很多人的怪異性格和行為,都可以從缺愛方面查找原因。


作家王麟


你好,我是一個五年抑鬱症康復者!

缺愛確實會導致很多問題,比如原生家庭缺愛,可能會導致孩子有心理問題,比如朋友之間缺愛,就會遠離,比如夫妻之間缺愛,就會導致感情的破解……

在抑鬱症的時間,可能覺得世界唯自己一人孤單落魄,雖然人人都說愛,雖然口中說愛,但是未曾真正的感受到愛,甚至對別人的愛感覺是另有企圖,或者是麻木不堪!毫無反應!

聰抑鬱症中走出才,由於樹立了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接下來來教大家如何心中大愛!

你要明白,愛不要寄希望於別人,要寄希望於自己,對於別人,你要去愛,不要以為自己釋放出了愛,自己就沒愛了!相反的是當你釋放愛的時候,你自己就是愛,你還會缺愛嗎?

但是你也不要有功利心,釋放出了愛就一定得收到愛,雖然肯定會收到愛,按照幫助我從抑鬱症中走出來的超心理學來看,你釋放什麼能量,就收到什麼能量!只是時間問題!不要渴求立竿見影!

你就去不求回報的去付出就可以了!如果相互愛的兩個人都這樣做,那麼夫妻之間情深似海,對象之間甜蜜幸福,家庭之間其樂融融,國家之間和平共處,世界必將一片大同!

此所謂無城無府,無爾無我,天下一家,至臻大化!



正能量小倉倉


缺愛的人容易產生什麼心理問題。這個問題太大了。大到成年以後的很多心理問題,都與小時候被忽略、缺愛的經歷有關係。

從小在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步入社會以後,無論是人際關係,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亦或是抗壓能力,都會比缺愛的孩子表現的優秀。而小時候缺愛的孩子,或許一生都要和“自我價值感較低”的心理作鬥爭。沒錯,自我價值感低就是缺愛的人最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

自我價值感低

自我價值感——在接觸心理學之前,我還不能真的體悟這句話。我一直以為,自我價值就是對家庭、對社會的貢獻,或者是取得什麼樣的成就,每個月掙多少錢。但是後來讀了一些有關心理學方面的書,我才知道,自我價值感就是,你覺得你配得到愛,不管你賺多賺少、失敗或是成功、被喜歡還是被討厭,你都有價值。你的價值不是建立在外在的世俗標準之上。


而缺愛的孩子,在童年時期,由於父母一直忽略或是冷漠對待,他們就會有一種自己“不存在、不重要”的感覺。還有些父母,不僅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還會一味地要求孩子乖巧懂事、學習成績優秀等等。只有當孩子考了100分、懂事聽話、及時做家務才會被父母稍微誇一下。那麼這些孩子就會形成一種行為模式——我的價值,建立在我的優秀上。只有我優秀了,父母才能看到我。父母看不到我,就如同我不存在一樣。

這種對自我價值感的認知,是特別折磨人的。因為優秀這個東西,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跟誰比算優秀,跟誰比不算優秀?另一方面,得到一個“優秀”之後,人們往往就會提高標準,繼續追尋更高階的“優秀”。那麼,一旦達不到自己設定的那個“優秀”標準,缺愛的人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一無是處。

最要命的是,因世俗成就而獲得的暫時的自我價值感,不會因為取得的成就而永遠維持下去,“成就”這個東西,往往在得到的第二天就過期了。而對於缺愛的人來說,就更加如此了。

缺乏愛自己和愛別人的能力

曾幾何時,缺愛的自己怪罪媽媽,為什麼沒有在童年時給到我足夠的愛,每每爭吵之後,又不免後悔。因為,我也知道:沒有被愛滋養過的人,是沒有辦法去愛別人的。因為ta沒學會。

愛,確實是一種能力。缺愛的人,不會愛自己。因為,ta沒有得到足夠的愛,ta覺得自己不配愛。甚至,不知道愛是什麼。連給了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能給到自己渴求的愛,ta又如何認為自己值得被愛?

試想一下,當一個孩子看到小夥伴被父母寵愛的時候,再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忽略自己的,那麼請問這個孩子會怎麼想?以孩子的認知,他們不會認為是父母的問題,他們只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答案只有一個——“我不值得被愛,我不配。”


當這個孩子認定自己不配愛的時候,他自然而然的的就會認為自己不夠好。這種對自己的不滿,讓他無法欣賞自己,愛自己。因為自己是這麼不好,這麼差勁,差到不配被父母愛。這是一種多麼大的悲哀!

愛,是互相的。我們在童年時期是向我們的養育者學習如何去愛的。而當父母沒有給到我們足夠的愛的時候,那麼孩子和父母之間基於愛的互動就會出現問題。也正因為如此,缺愛的孩子長大後,愛別人的能力也比較弱。

敏感、缺乏安全感

缺愛的孩子,在小時候就知道,要自己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這種行為直接導致了缺愛的人敏感多疑,因為他們必須要學會察言觀色,見機行事,必須要警惕一切對自己造成威脅的人和事。

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就不能獲得來自父母的安全感,那麼這種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將會伴隨他一生。因為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在他的認知裡,這個世界就是不能給人安全感的。這是他的生存模式。


人際關係緊張

這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由於一直被父母忽略,長期缺愛,媽媽動不動就發脾氣,年幼的我學會了察言觀色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有時候自己很累了卻還要做家務、寫作業,幫父母打理小店生意。而對於自己的心理需求,是從來不向父母袒露的,因為幾次的暴露脆弱,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父母的呵斥:怎麼那麼沒出息!

於是,自然而然的學會了,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和父母從未建立真正的親人應該有的關係。而這種親密關係的缺乏,也讓我喪失了和別人正常相處的能力,尤其是女性。我對女性自然而然的有一種不信任、怕被嫌棄的感覺,這種擔心也揭示了小時候的我怕被媽媽嫌棄的心理。

缺愛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定的心理問題。當然了,有些內心強大的人或許能夠做到心靈逆襲。但更多的人,沒有這種力量。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要給ta足夠的愛。


你認為缺愛的人容易產生什麼心理問題呢?一定要在下方分享你的看法哦!


泰迪抱枕


曾經有兩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完美的演繹了缺愛可能造成的後果。

其一,是恆河猴實驗。

剛出生的小猴子,被迫與媽媽分開,而是用了兩隻鐵絲做的猴媽媽替代。一隻假猴媽媽身上綁著奶瓶,一隻假猴媽媽身上纏著絨布。你猜猜,小猴子更喜歡靠近哪隻猴媽媽?答案是纏著絨布的猴媽媽。除了必要的吃奶,小猴子幾乎一直抱住絨布猴媽媽。但是由於缺乏真正的母愛,小猴子長大後,無法正常的融入集體。在干預下進行交配和生育,也不能正常的撫養自己的後代。


其二,幾十年前,英國孤兒院曾經讓護士對嬰兒進行這樣的實驗:

給於他們充分的食物,並在起居上照顧好他們,但唯獨不能撫摸,擁抱和微笑,也不可以對他們說話。這些嬰兒,得到了必要的餵養,但是被剝奪了最基本的愛。結果如何?很多嬰兒都夭折了。缺乏愛,讓他們的免疫力很弱。愛,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第三個例子,不是一個實驗,但卻是身邊的人詢問我的問題:

一個媽媽曾經受到某些育兒理論的蠱惑,這種理論宣稱,為了讓孩子一個人睡覺,就要進行行為訓練。如何訓練呢?就是父母讓小孩子一個人躺在嬰兒床上,無論ta哭得多麼聲嘶力竭都不要理會。幾次之後,根據經典的強化理論原理,小孩子習得了“無論我怎麼哭媽媽都不會過來”,就會乖乖的安靜入睡。結果呢?小孩子的確可以安靜入睡了,也省心了不少。但是當孩子3歲以後,媽媽發現一個怪異的現象:這個孩子幾乎不理人,就算媽媽要去抱她,她也會躲開,一個人默默的在角落裡玩娃娃。甚至,她不會直視別人的眼睛。無法進行目光接觸,是孤獨症兒童的一個特徵。

以上三個例子,愛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必要關心,照顧,擁抱等愛的表達,會讓人長大後,無法正常的社會化,無法融入社會,無法學習共情能力。很多人,或者成為冷漠者,或者成為在情感方面索求者。不能信任他人,也無法做出承諾。


諮詢婚姻戀愛問題,歡迎關注私信小鵬姐姐哦!


周小鵬


缺愛的人,通常會在成年後,去向別人索取關注,缺乏安全感。

小周在公司,總是用過度的熱情去幫助新同事,比如在同事來之前,自己會把同事的工位收拾乾淨,為同事整理好各種工作上的資料。

而在下班後,小周也會時不時地給同事發消息,問他在公司感覺怎麼樣?有沒有什麼不習慣的?或者還會主動告訴同事有關自己的事情,為的是讓同事對他有進一步的瞭解。

而當同事沒有做出回應時,他就顯得很惱火,先是乞求,然後發出不再照顧同事的警告。

你可能會有疑問,小周為什麼會這樣做?

其實,小周面對同事的不回應,會變得焦躁和不安,是因為他強烈需要被關注被理解,他心裡的潛臺詞就是:“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還是對我不冷不熱?”

這是因為,

小周與母親是典型的焦慮—矛盾型的依戀關係。

在嬰兒時期,小周的母親對於他的情感需求,並沒有做出有效的回應。相反,母親的遲鈍或拒絕,常常讓小周感到挫敗、失望和憤怒。

比如說,小周餓了哭鬧,但是媽媽沒有察覺,此時,小周便會更加撕心裂肺的哭喊,讓媽媽來關注到自己。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成年後的小周內心極度不安,他無法跟人保持界限和距離,他需要的是時時被關注,跟人膩在一起,才能感到安全。

這就是缺愛的一種表現。

還有一些嚴重缺愛的,會造成人格上的一些障礙,使得他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所以,在孩子3歲以前,母親要親自撫養,並且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這樣,孩子就會形成健康的人格。


臨床心理專家於際敬


有書君一向覺得是童年的經歷決定了我們自身的性格,同樣,缺愛與否也是童年經歷決定的。

有些人的童年生活地幸福美滿,他們家庭和諧,父母恩愛,沉浸在愛的包圍中,滿足的人們也就根本不會缺乏安全感,從而迫切需要從外界汲取愛意了。

而有些人的童年則正好相反,或許是父母,或者是朋友的原因,這些人提早見識到了生活揭開外皮的殘酷模樣,他們感受不到安全,所以在成長過程中,自己準備獨立社交的時候,這些愛意缺乏者們就開始以各種形式從周圍的人身上汲取安全感來保證需求了,許多人因此在情感上顯得格外病態,讓人心疼。

缺愛的具體表現又是什麼呢?

每個人意識到自身缺乏安全感,缺乏愛意的時候,其實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它已經開始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了,我們會不自覺地靠近,猜疑和反抗。

小時候的家庭影響顯現在了自己長大後的社交問題上:

有書君通過不斷觀察身邊的人,發現缺愛的人面對情感,通常會有以下幾種態度:

1.奮不顧身型

對於這種缺愛者而言,問題出在:他們很難分辨,哪些是隻能當點頭之交的善意行為,哪些是能夠成為親密好友的動心行為。比如在一段感情中,缺愛的人通常都會把握不好進程,沒有分寸感,只要別人稍微對自己展現半點善意,哪怕是虛假的,他們也會奮不顧身去信任他人,像黑暗中撲火的飛蛾一樣,掏心掏肺說出自己所有秘密,沒有一絲隱瞞,即使最後可能會受到傷害,正常人在乎的是“別人對我的好,是不是我想要的”,而缺愛的人在乎的只是“只要有人對我好,這就夠了”。

2.不敢交流型

還有一種類型的缺愛患者們,他們的表現和上一種人截然相反,面對他人表現出來的善意,這些人通常像一隻寄居蟹一樣,用堅硬的外殼保護著自己柔軟的內心,即使發現了自己也想和其他人交流的心思,也會不斷反駁自身:“我不行的,沒有人真正愛我,他們都是想騙我。”想著既然最後會受傷,還不如斷絕當初認識的可能性。

有書君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情緒出現,只不過一些人會調節,一些人會放任這樣的感受摧毀內心。

瞭解了這麼多,讓我們迴歸主題,缺愛的人會容易產生什麼心理問題呢?

1.懦弱,不自信

他們容易把自己與別人進行不客觀地,無意義地比對。並且在比對過後還會對自己的性格特點盲目地加以批判,而且這些行為是無意識間發生的。

2.敏感又焦躁

敏感的人很多,一種人的敏感來自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入微,這種敏感在成年後能極快揣測出相處對象的心理活動和表層想法。

而另一種人的敏感來自對周邊人事的極度關注。這一點是缺愛人群普遍的心理特徵,比如“很小的時候就愛聽大人聊天,瞭解他們之間的關係,誰對誰有意見,誰在誰背後使壞心眼”,在成年以後他們會很在意別人是否話裡有話,很有可能對方無意的一句話,在這類人心裡都能被劃開一刀口子。

3.虛弱型付出和艱難型信任

缺愛的人對愛的體驗值很低,付出值同樣低。不管對待親情還是友情或者是愛情,尤其是異性間的愛情,缺愛的人在這一點上表現出了他絕無僅有的虛弱。頗有一種“捂不熱的白眼狼”之既視感。

聊了這麼多,有書君相信我們現在可以自己給自己下個判斷了,那麼接下來,有書君就要向大家說說怎麼去改善緩解這些問題的方法了,希望大家認真閱讀,早日獲得幸福感。

1.自己愛自己吧

其實愛並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自己給的。如果想要被愛,先學會去自己,然後延展到別人,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但是不付出,我們永遠得不到回報!

2.提升自己

負面情緒多的人,有書君一般推薦多看書,多學習,多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你會發現,即使整個世界都不好,你依然會覺得明天很有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很多愛。生活中美好的,值得快樂的事情有很多。

3.學會享受

是的,最後要做的不是付出,反而是接受。接受時隔二十年突如其來的陌生人之愛。愛情的愛和友情的愛區別於親人給的愛,雖然都是情感,但其中的發展過程是不一樣的,首先要學會別讓自己一個人。

缺愛其實不可恥,讓自己陷進悲傷的泥潭裡無法自拔才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