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招聘難:一流工程需一流待遇

據科技日報報道,明年上半年將接受國家驗收的“中國天眼”FAST面向全國啟動了新一輪的人才招聘。然而,開出的10萬元年薪卻是難覓駐地科研人才。

10萬元年薪算不上高?比對一下就一目瞭然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鑑數據顯示,2016年貴州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6.6萬元,而(國企)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工作人員為8.9萬元,全國的則是9.7萬元。

從此組數據來說,“中國天眼”科研人員的工資不算低,但要是再與一些熱門行業,如電子、半導體領域等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年薪相比,這樣的薪酬待遇又實在太低。這也符合當前一些基礎性、偏冷門領域的科研人員的生存現實。但公眾疑惑的是,像“天眼”這樣高大上的科研項目,為何也遭遇人才招聘困難?這樣一箇中國一流的科研工程,為何只開出10萬元的年薪?

就“中國天眼”來說,儘管其所處的環境相當好,報道稱其為“都市後花園”。這裡有星級酒店般的住宿環境、花園式的辦公場所,看上去這些是讓很多大城市白領羨慕的“環境”,但這種看得見的環境卻難以轉化為更多科研人員可以感受到的“獲得感”。何況這裡的確山高水遠,還有諸多苛刻的工作要求,如要求科研人才能夠長期在FAST現場工作、英文水平良好,有部分崗位還要求能夠勝任夜班工作。

工作枯燥,加上地理位置偏僻,物理上的“與世隔絕”,遇上這樣的低年薪,難以吸引到在互聯網影響下的年輕人也就不“出人意料”了。

誠然,像FAST駐地觀察研究這類基礎科學,靠的是長期積累,難以快速直接轉化出成果,說不定將來還能成為該領域的“大熊貓”式科學家,巨大的想象空間又似乎有點吸引人。但市場經濟已經逐漸深入人心,只靠科研情懷許諾未來難以吸引年輕人了。

當下中國科研單位的薪酬體系也應該與市場接軌。只有改善和提高如“中國天眼”一類基礎性、偏冷門科研領域工作人員的薪酬待遇,才可能吸引到互聯網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投身於其中。

當然,為科研人員創造更好的工作生活體制機制也正在進行。今年7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按照能放盡放的要求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活力,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這足見我國政府對於改善和提高科研人員薪資待遇的迫切,也在進一步抓落實。

重要的是,我國科研經費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囊中羞澀,厚待科研人員也不會是多艱難的事。10月9日,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佈的《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投入R&D(研究與開發)經費17606.1億元,比上年增長12.3%。這表明我國的研發投入結構逐漸向好,資源配置也得到進一步優化。

因此,對於一些關鍵的,前瞻性的科研領域理應投入更多的科研資金才能真正有所作為。而像“中國天眼”這樣具備世界一流硬件設施的科研工程,自然也需要與之相匹配的一流薪資待遇,如此方能吸引到一流的人才,有更大可能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從而為我國在外太空的探索工作做好鋪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