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老子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出自老子《道德經》七十九章,其原文是:“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本文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有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指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學老子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有關詞語的解釋如下: 天道:中國古代哲學術語。唯物主義認為天道是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唯心主義認為天道是上帝意志的表現,是吉凶禍福的徵兆。 與:幫助。 善:好,美好,善良。“天道無親”指上天公證,不偏袒親私。《國語•晉書六》:“吾聞之‘天道無親,唯德是授’無庸知天之不受晉且以勸楚乎?君與二三臣其戒之!”《史記•伯夷列傳》:“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 。《白話史記》對這句話的翻譯:“有人說:‘天道是沒有偏愛的,只是常常幫助別人的好人。’而項伯夷、叔齊可以稱得上是好人了。”

學老子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老子的“天道無親”意思是,天道是無形無象,無慾無情,無親無仁。欲,情,仁,親,都只是人的感知好惡。天道非人,故無人之性。而很多文化人,喜歡把天道人性化,並賦之以人格,這是以人滅天。 常與善人。合於天倫,配於天德,謂之善人,謂之有道的聖人。

學老子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是沒有意志、目的和情感的,但是天道化生萬物,生養萬物,庇護萬物又似乎具有某種類似於意志、目的和情感的品質,所以老子常常用擬人化的比喻來指稱、說明道。道作為萬物存在的根源和根據,是超越於世俗道德價值之上的,所以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學老子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無親”和“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的觀念是一致的,都體現了老子以樸之治思想。因為“天道無親”,對萬事萬物都非常公正,並非對哪一物有特別的感情,有德行善之人,他所以得到“天”的幫助,是因為他順應自然規律的結果,也是他自身努力的結果。“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我們人要講天道,做到心中有善,常與善人,常與善物,常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