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存錢的中國人去哪裡了?50%以上家庭零存款

在房價快速上漲預期和通貨膨脹背景下,購房行為更多是出於投資需求而非消費需求,這不僅推動著社會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還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

近日,央行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8月中國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175.24萬億元,同比增長8.3%,而此前39年裡,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速從未跌破過9%。

與存款增速的整體下滑相比,居民存款增速下滑更為嚴重,2008到2018年的10年間,居民部門存款增速從18%下滑到7%左右。2010年全國居民儲蓄率為16%,而2017年僅為7.7%。

如果在精確到不同群體,結果更令人震撼,截至2018年7月全國住戶存款餘額68萬億,如果扣去各種各樣的貸款,淨存款額只有22萬億元左右。

即便在68萬億元裡,大約50萬億掌握在1千萬人手裡,人均500萬;大約10萬億,掌握在3億人手裡,人均3.3萬;大約8萬億,掌握在10億人手裡,人均8000。

這麼看來,就連存款也開始符合二八定律了,不過,更令人詫異的是,剛剛提到的人群起碼還擁有存款,而其他50%以上的家庭基本上是零存款,印象中好存錢的中國人去哪裡了?

好存錢的中國人去哪裡了?50%以上家庭零存款

中國人愛存款的標籤的由來已久,一方面,我國長久以來形成了保守的消費觀念,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體制雖不斷髮展,但還是存在不足,使居民不得不產生較多的預防性儲蓄。

特別得,1998 年福利分房制度取消之後,住房價格大幅上漲,但居民收入並沒有同步增長,面對住房剛需,快速上漲的住房價格導致居民為買房而儲蓄的動機非常強烈;其次,政府公共消費支出與政府社會保障支出水平低。

公共消費支出水平低下使我國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居民要壓縮其他消費而增加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支出,同時還需要進行預防性儲蓄以應對教育和醫療支出的不確定性。社會保障支出水平低下又加大了居民出於對未來養老、醫療、失業的擔憂,被迫進行預防性儲蓄。

然而,近幾年房價的大幅上漲使得房價對儲蓄率的影響越來越大,面對超過半數人群存款為零的現象,筆者認為,與其說儲蓄率下降或者說儲蓄為零,不如說居民以擁有房產的形式進行了另類的儲蓄,即高漲的房價逼迫著預防性儲蓄改變了一種形式,從預防性儲蓄變成了預防性貸款。

以我國的的收入水平和金融發展程度,無論是用生命週期理論還是流動性約束理論解釋,儲蓄率都不應該是今天的狀況。然而住房卻生生將城鎮居民儲蓄率控制與股掌之間,特別的,之前常提到的性別失衡如今也開始通過影響房價來影響儲蓄率。

近幾年不少學者基於城市層面數據研究了房價對消費的影響,發現買房者的負儲蓄與“為買房而儲蓄”家庭的正儲蓄其實是相互抵消的,而若房價上漲超過了某個臨界值,當買房者的負儲蓄開始超過“為買房而儲蓄”家庭的正儲蓄時,整個社會的居民儲蓄下降便成了一種必然。

竊以為,消費不足與儲蓄率低下開始成為新的困擾我國宏觀經濟發展難題。半數居民存款為零不僅為金融系統敲響了警鐘,也提醒著社會,住房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重要。

誠然,擁有居住屬性的住房與普通大眾生活息息相關,但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高房價卻將對社會穩定產生不利的影響。在房價快速上漲預期和通貨膨脹背景下,購房行為更多是出於投資需求而非消費需求,這不僅推動著社會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還會產生兩個非常嚴重的後果:

其一,房價泡沫擠佔產業資本投資,導致資源錯配,壓縮實體企業的發展空間;

其二,房價高企使得年輕一代不得不為買房而早早開始貸款,此舉不僅加大了社會的貸款風險,也壓抑了居民的消費能力,長此以往還將破壞社會的創造能力,使得中國經濟走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

這恐怕才是半數家庭零存款背後的真正問題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