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活力?要「硬體」也要「軟體」

橫跨粵港澳11個城市、覆蓋6900萬人口、GDP總量約1.5萬億美元……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名片——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18日,第十二屆夏季達沃斯論壇舉辦了一場以“中國的灣區經濟”為主題的分論壇,來自政府、商界、學界的嘉賓共同探討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之路。


如何激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活力?要“硬件”也要“軟件”

論壇現場(資料圖)

大灣區將創造更多創新機會 有望帶動周邊發展

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論壇上表示,比起一些灣區較為單一的產業集聚,粵港澳大灣區優勢頗多。它既有國際金融中心,也有龍頭科技企業和先進製造業,土地資源、人才資源都比較豐富,國際化程度高,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也十分迅速。

“這週日高鐵就開了,很快港珠澳大橋也要通車了,此外我們在東邊有一個公路也要開通,從香港坐高鐵去福田才十幾分鍾,到廣州才四十幾分鍾,(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形成……”陳茂波興奮地表示,基礎設施的發展將為粵港澳大灣區人員、物資往來和物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大灣區的整合不只是簡單的人口規模擴大,也不是簡單的財富積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朱寧表示,人口集聚和更多企業的創新活動將產生大量新需求,量變以後將創造出新的發展機會和業態。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指出,大灣區將創造出更多創新機會,根據區域經濟增長極的理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的發展有望帶動周邊城市,實現溢出效應。

“軟件”要跟上 聚集和培養人才是關鍵

要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為“創新之灣”,除了需要高鐵公路等高質量“硬件”,人才、資金、政策等“軟件”也至關重要。

陳茂波透露,今年香港在財政預算中拿出100億資金吸引人工智能和醫療科技方面的創新人才。而為了打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吸引人才,香港與深圳在探討劃地共建港深科技園,讓科研機構、科技產業在此落戶,這不僅對雙方有好處,還將使創新效應輻射東莞、佛山、惠州等周邊城市。

“人才是最重要的。”來自香港的尚乘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志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不僅需要培育新的人才,也需要提升現有人才技能,以使大灣區的傳統人才適應科技時代的發展。

鹿昇資本創始人、管理合夥人張璐則根據其在硅谷的觀察指出,要重視人才的創新教育,激勵人才做不一樣的選擇,同時,要創造良好的生態,讓年輕人可以大膽的進行創新探索。

 政策創新鋪路 互相協同促創新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上其他灣區基因不同,多重優勢加身的同時,也意味著其在政策創新上需要進行更多的探索。

陳茂波在論壇上表示,要把大灣區做好,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怎樣讓人才、資金、資訊、貨物自由流通是一大挑戰。

朱寧表示,要打造創新型社會,制度創新也很重要,例如,香港交易所通過制度創新,擁抱了一些內地的高科技的產業,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可以在規章制度、監管思路等方面進行創新,以更好推動本地經濟發展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業態發展。

薛瀾則指出,政策協調機制的建立能夠破解大灣區發展中協同方面的難題,很多具體的問題需要通過政策創新來解決,大灣區的政策協調機制或是未來最為關鍵的條件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