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爲什麼必須得死?

心魔ying銷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淮陰侯韓信被詐誘到長樂宮鍾室內,以謀反罪名被誅殺,作為西漢開國第一功臣,他的死讓無數人感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韓信從項羽帳下轉投劉邦,並且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被提拔為大將軍。多年征戰,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在楚漢之爭中,韓信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人物。大多數勝仗都是有韓信指揮。

劉邦加封韓信為齊王楚王。然而劉邦出身布衣,生性多疑,韓信功高蓋主,卻沒有防備,漢初三傑,張良明哲保身,蕭何自毀名譽,只有韓信,居功自矜。韓信自視甚高,擁兵自重,劉邦被項羽圍困的時候,韓信竟然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一年之後,這種情況再次上演,韓信的兵馬在圍困項羽時,遲遲不到,等劉邦劃了大片封地給韓信指揮,韓信才出兵,以至於項羽一死,劉邦就奪帥印,撤了韓信齊王封號改為楚王,高祖六年,劉邦以謀反罪逮捕韓信,最後雖然赦免了,但是削去了韓信楚王封號,降為我們熟知的淮陰侯,居留長安,相當於軟禁。

悶悶不樂的韓信十分鬱卒,居然和自己的好朋友說,你謀反我可以做內應,被人告密。坑死了自己。

韓信的死一方面是劉邦的無情,另一方面是呂后想要殺一儆百,震懾這些功臣,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


時拾史事


韓信之所以必須得死,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劉邦當了皇帝后,為皇權的穩固和子孫後代著想,要剪除功高蓋主的武將;另一方面,是韓信不懂得趁早抽身、以求自保的道理。

確實,在秦末漢初的戰場上,韓信是“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的英雄,他出陳倉、定三秦、破魏、平代、伐趙、降燕、定齊,最後全殲楚軍,打敗項羽,為劉邦登帝位、坐天下、建立漢室,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故劉邦感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然而,這個連劉邦都自嘆不如、“功無二於天下”的大英雄,最後卻死於劉邦之手,鍾室之中,讓人嘆息不已。

有人說劉邦本身沒多大本事,一不會謀略,二不會征戰,只會使用謀士和勇將,所以最後他得了天下。這種看法其實不很準確,或者說只說對了一半,劉邦確實不會打仗,尤其不善於大兵團作戰,敗績很多,但說到謀略上,他卻是頂尖的謀略家,不知強過韓信多少倍,你看劉邦在項羽抓了他父親劉太公,並以要烹殺劉太公來逼迫他投降時,劉邦的表現,他笑嘻嘻地對項羽說:“我和你同受懷王之命西征,曾相約結為兄弟,這說明,我老子也是你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老子,希望你也分我一杯羹湯。”硬是讓項羽拿他沒法,而這,就是利用項羽守正性格而達到自己目的的謀略。

劉邦去世之前,曾召集群臣,殺白馬立誓說:“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這就是“白馬之盟”,意思是從今往後,非劉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如果違背此誓言,天下共擊之。這也是保劉氏江山千秋萬代的謀略,而且是大謀略。

所以,殺死韓信,也是劉邦保江山的謀略之一。一個比自己厲害百倍的大將,封王於楚國,掌數十萬雄兵掌於手中,任誰都不會放心,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偽游去夢”、抓捕韓信的計劃,將他解除兵權、軟禁在身邊,這才放心一點,但終究是心腹之患,所以後來默許呂后殺死了韓信。

韓信自從天下平定、劉邦做了皇帝后,就應該像張良一樣,尋求退路,不應該還以功臣自居,居高位而掌實權,這將了自己置於十分被動的境地。既然不能主動避禍,那也要抓住機會“闖禍”,早點聽從蒯通之言:“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要反就早反。然而,韓信打仗勇猛,也有謀略,但做人簡單,缺乏心機,最後“慕虛名而處實禍”,終為劉邦所剪除。


帝國的臉譜



西漢風雲人物,韓信必有一席之地。他是西漢第一開國功臣,他的死也是西漢第一大案、疑案,成為開國皇帝誅殺功臣的著名案例。

韓信作為開國功臣,為什麼落到一定要死的下場?

韓信其實是那種其貌不揚的人,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年輕時無所事事,毫無作為,但是我們所熟知的“胯下之辱”就是韓信這種人可以忍受的,所為“小不忍則亂大謀”,說明韓信是有大智慧的人。

後來韓信攜寶劍投靠劉邦起義軍,卻鬱郁不得志,於是又準備另擇明主。西漢另一員大將蕭何得知後,趕緊去追韓信,這就是“蕭何夜下追韓信”的典故。蕭何為何要追韓信?蕭何識人,他認為韓信國士無雙,是劉邦爭奪天下的不二人選。

劉邦聽取蕭何的建議,將韓信拜為大將。韓信也沒有辜負蕭何的知遇之恩和劉邦的賞識,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立下無數戰功。不過韓信雄信壯志,野心還是有的,君臣之間也是一種對抗關係,若要取得平衡,則需要雙方的妥協。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時,韓信卻按兵不動。劉邦不解,蕭何卻心知肚明:韓信是在討封。

劉邦自是不歡喜,但是為了奪得天下,還是封了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才去追趕項羽,大破楚軍,為劉邦打下了江山。

劉邦坐上江山,怕韓信功高震主,便借楚江鍾離眛之事將韓信召回,安置在長安,改封為淮陰侯。韓信官大,也常常擺個架子,裝病不去上朝,推脫不跟隨出行,這明顯是不把劉邦放在眼裡。

後來趙國相國陳豨在代地起兵反叛,自立代王,韓信答應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正當準備偽造赦令,夜襲呂后與太子,卻被告發。呂后與蕭何商議, 佈下陷阱,以朝賀為由,誘騙至宮中,韓信入宮即被擒獲,被幾十名宮女亂棒打死。

韓信之死,明面上是犯了謀反之罪,呂后下令斬殺,但如果沒有劉邦的默許,這樣的元老級人物,呂后敢私自誅殺嗎?借呂后之手,出掉心頭刺,劉邦就不用揹負迫害忠臣的惡名。

據說,劉邦聽到韓信被呂后殺害,很高興,《淮陰侯列傳》中記載著:“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韓信功勞太大,劉邦已賞無可賞,繼續這樣下去,只會對皇位構成威脅,劉邦何以心安,所以他只有死路一條。自古以來,開國功臣的結局,大多如此。


蔡駿


至於韓信為什麼必須得死?這裡先賣一個關子。

當今網絡社會有個相當惡毒的咒語:“秀恩愛,死的快”。

在這局惡毒的背後隱藏著對別人羨慕的怒火。

同樣的道理在中國傳統的社會,為人臣子的功高蓋主超越皇帝的光環,是不容於世,不溶於歷史的。

漢朝開國大功臣韓信就是這麼一個悲慘人生的典型事例,他功高蓋主拉仇恨。

說道韓信大家都知道他的胯下之辱,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的英雄事蹟。

韓信大的恩人蕭何,月下追韓信,就是因為他有國士無雙的軍事才能,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一個相當出名的電視劇《少年包青天III》,包拯的功勳最大的就是德,他不畏強權,據理力爭,站在真理的巔峰,真心實意的為百姓疾苦做實事,最後作為臣子竟然審訊當代皇帝,明心所向,在發生叛變時,四方將領竟然有想擁戴包拯為帝的想法,但是最後皇帝的一句話讓包拯選擇跳崖,以安帝心。

其實我最怕的不是龐統而是包拯你。

韓信為人孤僻,喜歡獨來獨往,如果說韓信也有微信,那麼他的朋友圈肯定是經過多層次考核才能加韓信為好友的。

劉邦在蕭何的幫助下“收下”韓信,韓信自幼熟讀《孫子兵法》屢立戰功,贏得民心,但是在一次戰役中,劉邦被項羽圍剿,韓信不但不領兵救駕,反而邀功請賞,就這樣和劉邦拉下了仇恨

韓信的死因是因為他的功高蓋主被呂氏用計謀殺害,劉邦並沒有感覺到惋惜,而是默認其死,並且因此事還誅了韓信的九族。韓信還是死於他自己的太過於自視甚高。

韓信墓地

太史公司馬遷走訪時,來到韓信墳前,不免嘆息,要是韓信能夠收斂些,定能夠為韓家在史記上寫下不朽的史篇,聲譽不下於劉邦。

大家覺得老韓之死是不是讓你覺得惋惜呢?

還是覺得是劉邦的“小心眼”,眼裡不容比他強的人?

我是追溯歷史傳奇,歡迎欣賞下一個傳奇歷史。

注: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刻刪除相關部分。


追溯歷史傳奇


應該說,韓信有取死之道,但不必死,而且死的挺冤的!

一、為什麼韓信有取死之道呢?因為他的“幼稚”,他還以為活在春秋戰國,卻不知道天下形勢大變,裂土封王只能存在傳說之中。打下齊國後,功高至偉的韓信不但不低調,反而主動向劉邦提出要弄個齊王噹噹,氣的劉邦破口大罵,不得已只能派張良前往封他當了齊王。後來劉邦和項羽簽訂鴻溝議和,邀約韓信、彭越一起,撕毀合約,趁項羽返程無防備,偷襲楚軍。結果韓信、彭越卻不按約前來,導致劉邦又被項羽打的大敗,採用張良計策,派使者向韓信、彭越許諾大片封地,才等來了韓信等人的援軍。光這兩件事,就足夠讓劉邦懷恨在心了!


二、為什麼說韓信不必死呢?因為韓信本身並無反意,他只想追求裂土封王,這是當時那個時代男人的最高追求!韓信想當王,重排場,真心想造反,就不會被貶為淮陰侯,在長安困居才有行動了。


呂后為了兒子的皇位穩當,殺死年輕又會打仗的韓信就有理由了,劉邦聽說韓信死了,也是“又喜又憐”。喜的就是不必再擔心韓信不聽號令,憐的就是韓信本不用死卻依舊死於政治鬥爭。

你們覺得呢?韓信死了可惜嘛?


漢史風情


韓信當初在項羽軍中懷才不遇,憤然離開,但是有一腔熱血,需要釋放,只得從軍劉邦軍中,開始不得重用,但是金子註定發光,韓信發現了他,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



被蕭何推薦給劉邦之後,韓信迅速憑藉他的軍事才能折服劉邦,很快就掌管大漢的兵馬。之後,韓信就憑藉他的戰法,先後幫助劉邦統一了全國,包括最後,垓下之戰打敗項羽,導致項羽烏江自刎。最後統一全國,建立大漢,劉邦為漢高祖。封韓信為楚王,並解除兵權,但是最後難逃一死,以謀反的罪名,貶為淮陰侯,最終被蕭何騙至長樂宮,密謀殺死,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為啥必須要死?

1、功高震主啊,雖然是呂后跟蕭何執行的這個計劃,但是沒有當時的漢高祖劉邦的授意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在長樂宮,所以劉邦肯定擔心韓信謀反,所以殺之。

2、呂后的讒言,呂后跟韓信的關係很是不好,呂后一心想除去韓信,韓信也是。所以呂后就經常進獻讒言,更加讓劉邦要除去韓信。

3、蕭何助力劉邦或者說呂后除去韓信。蕭何作為跟隨劉邦的元老級人物,他很會揣測劉邦的心思。他知道劉邦想除去韓信,不如他自己再去助一把火,他就去欺騙韓信,將韓信置於死地。同時也可以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不會像韓信一樣遭到劉邦的猜忌。



所以韓信是必死的,這麼多少想要他死,他也是不得不死了。


我願青史留名


功高震主,同事嫉妒,卸磨殺驢,高枕無憂。


高山仰止1808


韓信不是死在劉邦手下,而是死在目中無人的個性,說好聽點,叫驕傲。說難聽點,叫不懂事。

自負和自卑,往往是雙胞胎。韓信從小“家貧無行…常從人寄食”,母親早死,自己無謀生能力,常常到別人家吃白食,由此受人鄙視。被人瞧不起,當然免不了被街頭混混欺凌,如同今日的校園欺凌。想來,那些小夥伴們以舌為劍,常常罵他草包、瓜娃子之類,言語上的侮辱和鄙視,那是天天都有的。拳腳上的羞辱和打罵,也是司空見慣的。正因為看他打不還口,罵不還手,人人都覺得好欺,最終才會發展到被人逼著鑽胯,一旦鑽了,就意味著做人尊嚴盡失,這在古代是很過分的侮辱,士可殺不可辱,寧死不屈,可韓信還是認了。因為這樣的境遇,韓信形成了自卑、敏感和脆弱的性格,直至成年後成功後也無法擺脫這種思維的巨大影響。最後,死在自負狂妄這種個性上。由此可知,家長對孩子從小的教育多麼重要,即使天資超凡千年一遇天賦異稟如韓信,但只要心理發育不健康,成年後也不可能有人生幸福可言。

自負的韓信,先給項羽當哨兵門衛,獻計無數,但牛叉哄哄的項羽豈會重視,看都不看。韓信把項羽的驕傲解讀成侮辱。之後跳槽到了劉邦陣營,劉邦亦復如是,韓信把劉邦的粗糙大意解讀成侮辱,就逃走了。當蕭何月下追韓信,回來後向劉邦報告說韓信是大才,並提出重要建議:“王素嫚無禮,今拜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一建議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二建議劉邦不要像過去那樣不拘小節,一定要把拜將儀式整得非常隆重。為什麼這樣提議呢?因為韓信很好面子,蕭何的意思是一定要把面子給足。

自負的人,通常是非常努力上進的。但因為眼中只有“我”,嚴重的執“我”,達成了心裡平衡,卻遮蔽了本有智慧,所以,自負且有真才實學者,古往今來並不多見。如今遍地都是自負+假聰明,自負+自我YY,自負+裝X犯,俯首皆是。但韓信那可不是這樣的人,韓信是蓋世無雙的軍事天才,一生從未有過敗仗,令人真心佩服,也該他驕傲。可是,離開了戰場的韓信,就什麼都不是了。離開戰場後,他自負不但沒減,且還有增。自負,對自己而言是一場自娛自樂的虛榮滿足,但對別人來說就是一種傷害和侮辱。韓信自己應該明白,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對外戰無不勝,可對內,就無法戰勝自己童年留下的陰影——自負。這個缺點,做個普通老百姓也罷,但在官場上在政治上,那就致命弱點。

韓信剛打下齊國,因為好面子,需要鮮花掌聲,就要挾劉邦,要做一個響噹噹的代理齊王。彼時,正值劉邦和項羽打得如膠似漆。劉邦比韓信項羽這等人傑更厲害之處,就是不執“我”,不以“我”的感受為中心!OK,做個屁的代理齊王,要做就做真的,來,封韓信為真齊王。就這樣,韓信得到了齊王之職(其實韓信不看重利祿,但特別看重虛名,這是自負人的重要特點)。只是,劉邦心裡就有了疙瘩:格老子,在我最難的時候,敲了我的竹槓,看來你這人不忠、不靠譜。從此,他就記著這件事,也提防著韓信了。其實,韓信是感恩之人(如漂母之恩),也是個性情中人(如功成名就後善待胯下之辱的那個混混)。他沒想過背叛,也沒想過要自己做一把手,他只想要領導的表揚,同事的表揚,競爭對手錶揚,他想的就是名、名、名。因為自卑+自負,他要用虛名來填塞童年的殘缺。

這個結論絕非空穴來風。彼時,項羽見大勢不妙,給韓信書信一封,分析利害。大意是,你現在完全可以另起爐灶,這是最優選擇,何必給劉邦打工呢?你在齊國自立為王,那麼你、我、劉邦,就可以三分天下,這對你來說是一個最優選項。的確,項羽為了自己而說的話,但站在韓信的角度上,這個策劃分析也不無道理,一旦韓信獨立為王,必然三分天下,這樣項羽贏,韓信贏,而劉邦也不會輸到哪裡去(反正劉邦打仗大多數是敗仗)。但韓信給項羽的回覆是什麼呢:“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策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背則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意思是,昨天的我你愛理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這也是自負+自卑人的典型特徵,在對前任賭氣慪氣啊。

創業成功後,作為市場總監的韓信,作用就變的越來越小了。可是韓信不識時務,仍要面子第一。因為這種虛榮這種自負,無意中傷害了很多同僚,以至於在劉邦決定以謀反罪拿下他時,眾人都說該拿下,甚至沒有一個人給他通風報信——這就是一代戰神的人緣。韓信被拿下後,沒收了兵權,軟禁在京城,當然,自由還是有的,在京城內可以隨便走動,但他覺得沒面子,每日像個閨中怨婦一樣的埋怨著劉邦這裡不好那裡不對,總之,劉邦不行,很不行。當碰到絳侯、灌嬰時,居然“羞與絳、灌等列”,遇到了劉邦的連襟、鴻門宴第一勇士樊噲,樊噲對韓信恭敬的趨拜送迎,言必尊稱。樊噲曾是韓信下屬,此時韓信的官位由於被貶已低於樊噲,但樊噲仍以下屬身份對韓信行跪拜禮,可是,韓信居然自嘲“

生乃與噲等為伍”……沒辦法,韓信不以經濟建設為己任而以刷存在感為己任,不以天下太平為樂而以虛名滿足為樂。天欲其滅亡,必使其瘋狂。

韓信越是表現出狂傲自負,劉邦就越是加以棍棒來提醒,如貶官,如幽禁,如各種各樣的精神懲罰和物質懲罰。劉邦並非不厚道之人,否則不可能在沛縣時被眾人推為義軍首領。但是,韓信不但不反省,反而變本加厲的回擊,埋怨、抱怨、牢騷、怪話、酸話……劉邦每給一次棍棒,韓信每回一次怪話。劉邦反反覆覆提醒了3年,韓信反反覆覆的對抗了3年,韓信的邏輯是,你讓我沒面子,我就要時時刻刻提醒你給我面子——這就是韓信的委屈,自負人的憋屈。但劉邦不這樣想,劉邦擔心他帶兵天下第一的能力,也擔心韓信敲竹槓是不忠,還想到韓信不聽話不合作,自持有功和他不斷加劇的對抗。想到這些,無法淡定,於是…

韓信,本可以急流勇退頤享天年,可是他太自負(太自卑),一生都好面子。他只需要表揚,只需要漂亮話好聽話,只需要鮮花掌聲,只需要虛榮心的滿足——這就是真實的韓信。可是,在那樣的亂世,在那麼險惡的官場,他一生都以面子來保護自己脆弱而可憐的自卑,卻又以面子的反作用力傷人無數,以至人所厭之,又忌其才能,故四海之大,無處容身。那麼,韓信死,就成為一種必然。


如果韓信不自卑,就不會自負。如果韓信不自負,就會是個正常的健康的心態,就不會做出這麼多出格的事情,雖未必稱王,至少,能保全性命。


玉虛閣


韓信中國歷史上軍事謀戰派的代表人物。西漢開國功臣。與蕭何、張良並稱為漢初三傑。與彭越、黥布並稱為漢初三將。韓信的一生從未有過敗績被後人尊稱為"兵仙""戰神"蕭何用"國士無雙"四個字評價韓信。劉邦說道:"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楚漢戰爭中韓信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橫掃了整個黃河以北。幫助劉邦統一天下立下赫赫戰功後人說道沒有韓信就沒有大漢天下。然而韓信最後卻落得的夷三族的悲慘下場。

有人感嘆韓信的一生。成敗一知己,生死兩婦人。其實韓信的人生悲劇和他自身的性格密不可分。正如太史公所言,韓信身上存在兩大問題。恃才傲物、不識進退。

所以你的強大是不是在自掘墳墓?


周杰倫灬


至於韓信有許多經典故事如:1蕭何月下追韓信。2韓信用兵,多多益善。3四面楚歌,八面埋伏。3胯下之辱,韓信漂母。這些故事給這位名人增加了傳奇。但結局讓人唏噓不已。1功高震主。從項羽除去後劉邦就對韓信有了疑心,在陳平的謀劃下,借尋營解了韓信的大將軍兵符將印後,然後官封淮陰侯回到楚地。2陳豨反叛和自己兵權被解後,遂生反意,欲囚呂后和太子,結果因家人欒說酒後失言被囚懷恨告秘,在蕭何的謀劃下把韓信騙進永樂宮,呂雉埋伏了刀斧手,於是被絞殺,三族被滅。之所以必須死一是君疑臣必死,二是謀反必須死。後來劉邦回朝後,得知此事大喜誇呂雉為他除去了一個心腹大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