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現實是改變人生的第一步-《原則》實踐篇(一)

“把生活想象成一場遊戲,我面臨的每個問題都是一個需要破解的謎。我通過解謎獲得一塊寶石,即一項原則,它能幫助我在未來避免同樣的問題。”


直面現實是改變人生的第一步-《原則》實踐篇(一)


出自我最近在讀的瑞·達利歐的《原則》。瑞·達利歐是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他本人被稱為投資界的喬布斯。而《原則》是達利歐將過去幾十年的生活、工作經驗濃縮起來的一本行為指導“聖經”。

這本書中涵蓋了大大小小數百條原則,我們若能將這些原則深入學習研究,實踐應用,肯定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改變。

今天分享三個我極其認同的原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一 夢想要紮根於現實

夢想+現實+決心=成功的生活。

取得成功,推動進步的人對現實背後因果關係有著深刻的理解,並利用原則實現自己的願望。反過來也成立:沒有深深紮根於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會製造問題,而不是推動進步。

想信很多人都看到過這個等式,夢想+現實+決心=成功的生活。當我在看到這個等式的時候,我首先注意到了中間的那兩個字 - “現實”。

我發現自己長久以來都沒有對這兩個字有足夠的重視。

我以前的生活原則是這樣的:夢想+決心=成功的生活。

和大部分人一樣,我有很多的夢想,比如擁有自律的生活,精通幾門外語,實現財富自由,環遊世界等等。

我無比熱切地想實現這些夢想,所以每年的夢想清單裡我都會把這些目標悉數寫上。結果你也許猜到了,是的,它們又完完整整地跑到了第二年的夢想清單裡。

後來我反思這件事情,發現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現實,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這個現實。

因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每一天的任務安排也遠遠地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會想著另外一件事情還沒有做,最後因為過度焦慮,無法專注而導致一件事情也做不好。

輸在一個“貪”上。

古典老師在《躍遷》裡提到一種非常有效的時間管理法,叫做“清晨三件事”。就是一天只聚焦於做三件事,早上寫下來,每天保質保量完成。

這種方法之所以有效,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考慮到了現實因素,“正是因為你不知道做好一件事情有多難,每天保持最好狀態4小時有多難,你才會不知死活的給自己每天設計那麼多事,事都替你害羞。”

一天的時間,能真正做好三件事就非常不容易了。

不尊重現實,看不清現實規律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1911年10月兩個探險家瞄準了南極點,一位是挪威的阿蒙森,一位是俄羅斯的斯科特。他們兵分兩路競爭第一個到達南極的榮譽。最終在12月15日,阿蒙森成功地把挪威國旗插到了南極,而斯科特探險隊五名在途中全部遇難。

阿蒙森的策略是,不管是極壞的天氣還是最好的天氣,每天保持日行二十英里。而斯科特,天氣好的時候他們儘量達到最大的行程,天氣不好的時候,在營地休整,一步也不走。最後卻敗給了一場大風雪。

阿蒙森對南極的惡劣環境有很清晰的認識,他為了極地探險,曾經和愛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多時間,就為了跟他們學習如何在冰天雪地裡生活、求生等。每天保持日行二十英里,在逆境中,讓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在順利的時候也能剋制自己不失控。

他的決策是基於對極地和人性的雙重把握。

而斯科特在天氣好,進展順利的時候全力向前,可能會走很遠的距離,這樣會讓隊員們高估自己的能力;天氣不好的時候,隊員們的心態和情緒也會隨之受到影響,而遇到更猛烈的風暴,有可能就會擊潰他們的自信心。

斯科特對嚴酷的現實,並沒有十分清晰的認識,最終以導致失去生命的慘痛代價。

脫離現實的夢想就像是空中閣樓,是永遠都無法實現的。但它卻給了我們一種粉飾太平的美好感覺,很多人甚至用夢想來逃避慘淡的現實。

所以想要擁有成功生活,光有夢想和決心是不夠的,我們的夢想要深深紮根於現實,看清楚自己到底能夠做什麼,做多少,再去腳踏實地地踐行。

二 做到頭腦極度開放,極度透明

對於快速學習和有效改變而言,頭腦極度開放,極度透明是價值無限的。

對於職場人士而言,相信對於這句話都有過深刻體會。

比如下面一個場景,你和幾個同事還有領導一起開會討論一個方案。你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而另外一個同事言辭犀利針對你的觀點提出了一些問題。

這個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呢?

換作以前的我可能第一反應就是想要啟動習慣性自我防衛:

他這樣說是什麼意思?他是不是針對我?領導怎麼想?

所以我會想辦法第一時間為自己爭辯,而不是去考慮對方說的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符合真實情況。

而這樣做對自己的成長是極不利的。

首先沒有人是萬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盲點和認知侷限,所以別人的批評和指正正是讓我們看到這些盲點和侷限的極好機會。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慶幸,而不是憤怒。

而且當你冷靜地面對別人的指責的時候,即便前期真的是你錯了,但你表現出來的氣度和胸懷,在別人看來也是非常加分的。

喬布斯在生前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因為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

換句話來說,聰明的人不會去從自我的角度出發,與他人進行鬥爭。而是從需要事情本身出發,通過別人的眼睛看到自己的思維侷限,從而給自己帶來成長。

其實這和成甲老師在《好好學習》中提到的綠燈思維是非常像的。

綠燈思維,就是遇到新觀點和不同意見的時候能夠多去考慮新觀點的優點和可用性,我們可以理解新觀點的用途和價值以後,再去分析不足,想辦法完善。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把保持頭腦極度開放,極度透明當成一種習慣來培養,對我們自身的進步會有著極其深遠和重大的幫助。

三 痛苦+反思=進步

如果你能養成一種習慣,面對精神痛苦時能夠自動地反思痛苦而不是躲避痛苦,你將能夠快速地學習和進化。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一想到痛苦,人們的本能反應自然就是躲避。

然而真正能夠帶來成長的做法是直面痛苦,並且進行反思。

痛苦就像是一個包裝醜陋的禮物,只有等你把它打開,你才能發現它的價值。

舉個自己的例子。記得我剛加入公司的時候,有一次我們美國的客戶來中國訪問,有一天晚上我們幾個同事和客戶一起吃飯。結果飯桌上看其他同事都和客戶用英語流利地侃侃而談,我卻一句話都插不上。因為我的腦子裡只有一個一個的生詞,而日常口語用語竟然一句話都找不出來。

當時真的感覺尷尬極了,痛苦極了。但是它讓我深刻地意識到了自己的英語學習方法是有問題的。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徹底地改變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口語水平也有了質的提高。

而大部分人的做法是,遇到痛苦不是悲觀自艾就是怨天尤人。

領導總是不給升職加薪,就覺得是對自己有成見,而不去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有沒有真正做到位;

與伴侶關係不和睦,就覺得是對方不理解自己,而不去反思自己有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住房等生存壓力大,就覺得是社會問題,而不去反思自己是不是盡了最大努力去爭取一席之地。

然而當我們把痛苦的責任推出去的時候,導致痛苦的問題是根本得不到解決的。

只有自己承擔起責任,反思痛苦,才能走出痛苦,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壯。

把痛苦想像成一劑苦口的良藥,可能口感極差,那是勇敢地喝下去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極其有幫助的。

特別認同稻盛和夫的那句話:年輕時的苦難,是出錢也要買的。

四 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分享的三個原則:

1. 夢想要紮根於現實,切忌一個貪字。

2. 做到頭腦極度開放,極度透明,開啟自己的綠燈思維。

3. 痛苦+反思=進步,拆開包裝,痛苦就是價值連城的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