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中義的相對性

義也有正反面,比如對朋友講義氣,說了的話,一定做到,言而有信,這當然是好品質,但處理不當,表面上很漂亮,實際上卻是有害的,是為華偽。反經上舉了幾個歷史上的例子。

反經中義的相對性

戰國時期,趙國的宰相虞卿(這個故事在戰國策和史記中都有記載),非常的講義氣,他的朋友,魏國公子魏齊,在魏國出了事被通緝了,逃到趙國來找他,按照當時趙國與魏國的關係,趙國應該把魏齊引渡到魏國,結果虞卿棄相捐君,連宰相都不做了,帶著魏齊一起跑了。從個人品質來講,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但對公的大義而言,這種行為對國家造成了傷害,這種義氣是不對的。

反經中義的相對性

另一個故事,記載在古文觀止上,戰國有四公子,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都爭相養士,有一次平原君有了急難,求魏國出兵相助,但魏王不答應,信陵君就把兵符偷出來,當時送了一件最名貴的皮大衣給魏王寵愛的妃子,兵符偷到手後,發兵幫助趙國打垮了敵人。從信陵君個人來說,這很夠義氣,但兵符是偷的,你信陵君沒有權利調集國家的軍隊,給國家造成的損失怎麼算呢?所以也是不對的。

反經中義的相對性

所以反經對這兩件事的結論是:背公死黨之義成,守職奉上之節廢。這是反經所講的義的反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