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蘇軍補充兵力爲何那麼快?

孔傑霖


二戰時蘇聯補充兵力快,主要基於本身人口基數,彪悍的民族性,高效的組織性,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以及現役部隊的勇猛作戰。

二戰中,蘇聯軍隊的補充確實非常驚人。1941年到1945年短短四年中,1.8億人口(包括佔領波蘭西部和波羅的海三國後歸併人口),動員了3000多萬軍隊參戰。蘇軍戰死和被俘後虐待致死的就有1000多萬人,加上傷殘退役的數百萬,而在二戰末還能有1200萬大軍。

蘇軍這種動員能力,讓德國非常頭疼。德軍在突襲蘇聯之初,估計西線蘇軍約有300多萬。戰爭前三個月,德軍殲滅了蘇軍200多萬。按照常理,蘇軍的主力已經該被摧毀了,剩下就是勢如破竹。結果,蘇軍又有幾百萬站了出來,很快在莫斯科給了德軍教訓。

蘇軍的快速補充,首先在於充足的人力資源。

二戰前,德國連同奧地利人口是8000萬,蘇聯人口是18000萬。雖然初期有不少地區被德國佔領,但剩下地區的人口也在12000萬以上。同時,希特勒是傳統的天主教徒,堅持讓婦女在家帶孩子而不是出去做工。而蘇聯的婦女不但頂替了工廠和農莊的活路,解放更多的男人去打仗,甚至還直接去挖戰壕、開飛機、當狙擊手、當游擊隊。這樣,斯大林手中的人力資源至少是希特勒的兩倍以上。


俄羅斯民族的彪悍,遇強則強,給了德國人迎頭痛擊。

原本,在蘇聯有不少人是尤其是非俄族人,是反感斯大林統治的。然而納粹德國的意識形態,認為斯拉夫人都是底層人口,所以他們進入蘇聯後,對蘇聯居民非常殘暴。這就激起了蘇聯全民的怒火。而戰鬥民族一旦發起飆來,是很可怕的。

布爾什維克的高效組織性使得蘇聯人被快速動員編成。

德國人總是幻想,蘇聯軍隊是被政委的手槍和督戰隊的機槍逼迫著送死的,直到今天很多西方人還這麼想,比如電影《兵臨城下》的開頭。但實際上毛子只是繼續拿出他們對拿破崙的氣勢而已。布爾什維克的統治,給剛健的俄羅斯民族實現了普及教育,強大的中央和基層組織迅速運轉,為戰爭輸送足夠的人力。政委不光是監督士兵衝鋒,也親自帶領士兵衝鋒。


蘇聯高效的軍工生產為部隊提供了武裝。

蘇聯建立後幾年,就把原本腐朽陳舊的沙俄,變成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毛子工廠的武器,皮實耐操,維護簡單,生產迅速。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拖拉機廠爭奪戰時,生產線上的坦克直接邊開炮邊下線。後期美國的援助到位,更是讓蘇軍如虎添翼。

現役部隊的勇猛作戰為部隊補充爭取到了時間

即使有再多的人力、武器,如果前線一觸即潰,這些人也都會當俘虜。然而蘇軍在初期大敗的情況下,後上去的部隊並沒有畏縮放棄,而是高唱著《神聖的戰爭》和《喀秋莎》堅守陣線。在大潰敗中也不乏逆襲的戰例。“俄羅斯雖然廣闊,我們無處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正是這種精神,為後續部隊爭取到了時間,也為後續部隊鼓舞了鬥志。


最後多說一句,“日軍不會北上”的情報確實讓斯大林得以從東線調回了數十萬軍隊,但即使在東線蘇軍最少的時候,依然擁有近百萬兵力。即使關東軍發動進攻,也很難越過西伯利亞的。


如果覺得說得有理,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也歡迎您留下自己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戰前,蘇聯向西短期擴張了150萬平方公里公里的土地,兼併了近6千萬人口。戰爭爆發的前一個月裡,蘇聯就丟掉了短期擴張的土地,及上面6千多萬的人口,其實際控制人口約9千多萬。這9千多萬人口中,必須排除一半的老、幼、病、反革命分子,還剩下一半人口約五千萬(包括女人)是可以應徵的,但國家還需要一定數量的管理人員、軍隊需要後勤保障、軍工生產,人民也需要糧食生產和供應,光保障軍隊作戰的非軍隊後勤人員就要超過軍隊兵員的數量,所以全加起來,不能去作戰的就超過三分之二以上,蘇聯實際可動員參戰人口約在一千五百萬左右。蘇聯對德作戰結束時,仍保有一千多萬人的軍隊規模,所以其戰爭中軍隊損失並沒有西方人吹噓的那麼大,戰爭初期的損失也沒有德國人吹的那麼大。戰爭開始時,蘇聯佈置在西方向上的軍隊總共一百七、八十個師,其中絕大部分是七、八千人不滿員的師,有的師甚至只是架子貨,才五、六百人,而滿員師,根據蘇軍條例,每師約一萬五千多人,比德軍的滿員師要少幾千人。德國進攻兵力加僕從國軍約五百多萬人。德國自己掌握的情報認為蘇軍約有兩百個師,三百多萬人,這與蘇聯承認的290多萬人出入不大。但是,為了防備日本,蘇聯在遠東地區己經佈置了一百多萬人,其在德國方向的實際兵力只有一百七、八十萬,其主要分佈在首當其衝的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烏克蘭方向和位於烏克蘭後方的敖德薩方向。烏克蘭方向的基輔軍區是其中兵力最大、最強的軍區,有60多萬人,白俄羅斯有50多萬人,波羅的海沿岸含列寧格勒40多萬人,敖德薩約20多萬人。蘇軍師中據說包含了一個架子師(又說隱形師),該師只有師的骨架,戰時,可以通過迅速的兵員補充,變成一個完整的師,使蘇軍師一個變兩個。等於說,蘇軍可以迅速擴大一倍以上的規模。但也要考慮到,戰爭開始時,德國利用空軍和第五縱隊,系統的打擊、摧毀和控制了蘇聯西部地區的交通線路和通訊系統,加上蘇聯本來就不發達的交通和通訊系統,所以蘇聯在戰爭初期在西部迅速動員的可能性並不大,其可以迅速動員的主要是位於伏爾加河沿岸工業密集區和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三座大城市的居住人口,而不是整個蘇聯。由於列寧格勒在波羅的海艦隊的支援下頂住了德國的進攻,烏克蘭基輔地區也因為軍力強大,在德中央集團軍群抽調一半裝甲部隊從側後打擊之前也頂住了德國的進攻,德中央集團軍群不得不停下孤軍深入的腳步,將所有的坦克集群,派去支援其北方和南方兩個集團軍群,延誤了寶貴的時間。首先是列寧格勒和基輔原有的蘇軍部隊及列寧格勒、基輔的工人、市民的頑強抵抗,為蘇聯的軍事動員爭取了時間,然後是確信日本不會進攻蘇聯,從遠東抽調回來的近百萬蘇軍、敖德薩的蘇軍及莫斯科、塞瓦斯托波爾的工人、市民又爭取了更多時間,蘇聯才得以動員起龐大的戰爭力量打敗了德國。蘇聯的動員並沒有快到哪裡去,是德國軍隊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強大,也是蘇軍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不堪一擊,在雙方共同“努力”下,為蘇聯提供了整整半年多的動員時間。擊敗德國的,不是後來動員起來的軍隊,而是為擊敗德國,為國家爭取了寶貴時間的,為國犧牲的最早的那兩、三百萬蘇聯軍人!他們因為錯誤的領導和遭到優勢兵力的突然襲擊而最終戰敗,但並不代表他們本身的戰鬥力比德軍差。從他們的表現看,他們實際上比德軍更有戰鬥力!他們中的許多人,是沒有來的及戰鬥就失敗的。許多德軍在回憶中提到,他們俘虜的許多蘇軍士兵手裡的槍還包著油布,坦克不是沒有炮彈,就是沒有油,大量的戰鬥機被提前摧毀在機場上。戰前蘇聯的大清洗,殺害了蘇軍99%旅以上的高級軍官和政工人員。就是這樣一支蘇軍,讓希特勒三個月滅亡蘇聯的迷夢成了泡影!不要再侮辱戰爭爆發初期犧牲的蘇聯軍人是一支缺乏戰鬥力的軍隊,他們的戰鬥力,不是德軍比的上的!戰爭打成這樣,每一個德國軍人都應該感到恥辱,而不是把責任都推給希特勒和天氣!


沉140769451


二戰初期,蘇軍損失巨大,但是兵力、裝備的快速補充,讓蘇聯紅軍逐漸扭轉局勢,轉敗為勝。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為什麼蘇聯可以在初期失利後扭轉局勢。 1.人口優勢:二戰前,蘇聯人口超過1.6億人,這在當時是個非常龐大的數據,因為當時德國也不過才8000萬。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蘇聯擁有更多的兵員,而在當時,和軍事聯繫密切的射擊協會蘇聯就有18000餘個,滑翔機訓練處有近3000個。這些都為未來陸軍和飛行員提供了前期準備和基礎訓練。



2.蘇軍在戰爭爆發前,擁有約360個師,但是蘇軍後備力量還有大量不滿員的基幹師,也就是保留骨幹人員,士兵有預備役士兵來補充。雖然他們訓練和裝備並是不很好,但是他們能夠迅速動員起來,並奔赴前線承擔作戰任務。



3.蘇聯的動員體制:在戰爭前期的巨大損失後,蘇聯政府迅速進行了戰爭動員,18到35歲男子除特殊原因外,一律編入軍隊體制。這樣,蘇軍就擁有了可靠並且龐大的兵員數量。戰爭爆發僅一個月,蘇聯就成立了近1800個新編營,擁有300多萬兵力。到1941年底,蘇聯在敵後建立游擊隊2000多支,總計90000多人的兵力。



正是蘇聯政府和人民在戰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在戰爭爆發後團結一致,迅速動員,積極參軍和後勤保障,使蘇軍得到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經過數年的艱苦奮戰,終於戰勝了德國法西斯,贏得了蘇德戰爭的最後勝利。


軍情大家談



蘇聯在衛國戰爭初期遭受了巨大損失後,能夠迅速恢復,重新組建多個齊裝滿員的重兵集團得益於以下幾點:

一、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全民體制,可以按照政府意志集中力量解決重大問題。在當時,以斯大林的鐵腕和蘇共的貫徹力,能夠在遭受巨大損失後迅速集結後備兵員,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戰時總動員體制。一直有人問: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德國是不是就不會存在兩線作戰了?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從種種資料顯示,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最遲在1943-1944年對德國下手。而且,蘇聯最高統帥部對德國的進攻是有思想準備的,幾次沙盤推演都是以德國為假想敵的,只是沒有料到德國的入侵會來的這麼快、這麼早!因此,蘇聯早就制定了對德作戰的總動員預案。所以,戰爭爆發後,得以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將幾乎所有的軍事工業全部東遷,搞了個堅壁清野!


三、大量的女性充斥到一線作戰。蘇聯女性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因為 男性被大量征服兵役,國內男性勞動力出現大量短缺,女性不但擔負起國內的大部分生產勞動工作,還積極參軍投身一線和男兵一起作戰,而且還湧現出許多戰鬥女英雄,真正是巾幗不讓鬚眉!

四、蘇聯當時的執行力。在政府宣佈實行戰時體制後,按照蘇共指示,所有軍工企業全部東遷,使得後來動員起來的新組建部隊有足夠的武器裝備,而不至於赤手空拳地上戰場。







五、得益於可以快速、大量生產的各種武器裝備。蘇聯幾乎所有生產的武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簡單!蘇聯認為越簡單的東西就越能夠儘快形成戰鬥力!蘇聯有名的波波沙衝鋒槍零件大多為鋼板衝壓成形,焊接及鉚接的技術亦大量使用。PPSh-41只分為87個零件,而PPD-40則分為95個零件。生產一把PPSh-41只需7.3個工時,而一把PPD-40則需要13.7個工時。大名鼎鼎的T34坦克革命性地採用了便於大量製造的鑄造炮塔,去掉車際通訊設備,在情況極端的莫斯科保衛戰中,生產線上的T34坦克沒有塗裝,直接下線開赴戰場!到戰爭後期,德軍面對浩浩蕩蕩、源源不斷的蘇軍裝甲洪流,心理的奔潰和絕望,是可想而知的!




六、得益於國際援助。為了讓蘇聯儘量拖住德軍,並大量殺傷消耗德軍有生力量,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各種軍事物資,其中包括小到罐頭大到坦克飛機!正是這批援助物資,幫助蘇聯挺過了最危急的關頭,幫助蘇聯完成了新的大部隊的組建。

以上是本人拙見,請大家批評指正!


弄伐裡奇


在二戰時期,一個國家的兵力總數,雖然不能說絕對,但是一定程度上也還是象徵著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二戰時在1941年附近,蘇軍接近550萬軍隊,德國接近350萬軍隊。

二戰時期德軍西線逼英法大撤退,東線傾盡舉國之力進攻蘇聯,大戰之時,一場戰役短短几個月就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死亡,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聯紅軍就有近48萬人死亡,65萬人受傷或被俘,所以不論是德軍,還是蘇聯,在戰爭白熱化階段,能否持續性徵兵,就成了能否取勝的必要條件。

二戰時德可以說是突襲了蘇聯,但是蘇聯也在極短的時間累集結了接近五百萬的部隊開向戰場,可以說蘇聯集結軍隊的速度絕對是十分迅速了,蘇聯徵兵快其實是有原因的,至從布爾什維克上臺後,蘇聯開始變成了絕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一黨專政,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國家力量,國家意志會非常的強大,所以能夠在極短時間進行全國性的徵兵動員,迅速集結部隊。

另外蘇聯的工業體系也比較完備,所以戰爭需要的配套武器裝備,戰略物資都可以迅速生產,快速裝備給部隊,加上當時增兵甚至有很多女兵也應徵入伍,所以可以說蘇聯基本是全面皆兵的狀態,當然要知道一支部隊不是一拉來就上戰場,都需要進行新兵訓練,但是當時蘇軍為了快速補充兵力缺口,只要能壓縮,能減少的訓練都不練了,新兵訓練週期減短,自然補充兵力的速度也就變快了。


玄坤


首先一點,前蘇聯的人口基數本身就大,這是一個先天優勢,也是快速補充兵力的先決條件!

其次,前蘇聯人民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尚武精神,一脈相傳,在遭遇外敵入侵時,那種民族榮譽感很高漲!

戰鬥民族與生俱來的一種青春就是戰,不服咱就乾的天性也佔據一部分原因。網上有一個視頻,一頭棕熊跑道俄羅斯街上,被幾個俄羅斯青年按在地上一頓打!

這世界上有兩種最神奇的液體,一種是恆河水,阿三喝了恆河水,憂患意識就來了,生怕十年之內,上海的繁華程度追上孟買!誰給他們的這份自信呢?第二種神奇的液體,就是伏特加!給他一口伏特加,戰鬥民族敢跟棕熊單挑!

前蘇聯的士兵,訓練十分簡單,很多新兵,上戰場之前,都沒打過槍!基本上披上軍大衣就喊著烏拉往上衝了!

前蘇聯製造武器,也是那種簡單粗暴,便宜啊大量的選擇,據說,蘇聯生產40支波波莎,德國才能生產一支MP40。

綜上,在二戰中,蘇聯才能快速補充兵員!


老霍家那小勇


別罵我什麼答非所問,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提問者問的是,為什麼二戰蘇聯不多造衝鋒槍兵。

有啊,人家有大名鼎鼎的二戰最佳衝鋒槍,波波莎PPSh-41衝鋒槍,二戰時期生產了550萬把。

結構可靠,特別是俄羅斯的嚴寒環境;射速快(900發/分鐘);人機結合好,木質槍托抵肩舒適;71發彈鼓,火力連續性好;肋了還可以當板凳使用。。



但是衝鋒槍發射的都是後座力小的手槍子彈,射程和威力小,是近距離作戰武器,一般都是佩給基層士官、突擊隊員、空降兵和機械化部隊使用,主要在進攻場合或者城市巷戰等作戰環境使用。

同樣波波莎發射的是毛子的7.26✘25託卡列夫手槍子彈,有效射程是在200米(最大標尺射程550米),不能完全取代步槍。






正因為波波莎性能出色,德軍繳獲、撿了後都讚不絕口,還專門印發如何使用和維護波波莎的德語手冊,還專門進行改裝讓其能夠發射德國的9MM手槍彈。


為了加大產量,到戰爭後期還出現簡化生產工藝和原料的PPSh-43。

在建國後,波波莎衝鋒槍作為剩餘物資還大量流入我國,在朝鮮戰場等發揮巨大作用。



五嶽掩赤城






圖片上是二戰期間著名的PPSH-41型衝鋒槍,幾乎任何蘇聯/俄羅斯二戰期間(衛國戰爭)題材的影片裡都能看見它的身影(當然也包括ppsh38.ppsh40),衝鋒槍這種近戰武器它問世的時候就是近距離接觸往對方“潑”子彈為目的的,可以從圖片上看到PPSH41可以使用35發7.62×25手槍彈的彈匣和相同口徑的71發彈鼓,子彈數量遠遠超過 莫辛納甘、98k等蘇軍、德軍武器,它的作用就是攜帶大彈量又是自動武器,起近距離火力壓制敵人,蘇德戰場蘇軍與德軍的多次城市巷戰,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敵我雙方都在城市廢墟、地下管道、毀壞的工廠…當中交戰,這種交戰場所地形複雜、隱蔽點多、視線受礙、交戰距離近,傳統的栓動步槍由於單發射擊、火力密度低、壓制效果差,只能充當一部分狙擊步槍用,這種交戰場所唯有自動武器連續火力壓制才能起到效果,因為敵人的具體位置很難用步槍去精確瞄準,絕大部分情況下只能往大概其的地方潑子彈,這樣才有可能擊中敵人,否則用步槍不但消滅不了敵人,甚至因為較長時間的瞄準自己反倒被敵人打死,這些血的教訓栗子極多(現在也是)!所以進行這類戰場環境的戰鬥只能往敵方潑子彈,興許有一兩發擊中敵人。

由於,面對的德國法西斯軍隊裝備精良、士兵作戰素養高、戰爭前和戰爭初期蘇聯的麻痺大意,蘇德戰爭前期蘇軍的兵力損失慘重,據統計(莫斯科戰役前)有超過250-300萬傷亡和被俘(基輔戰役有55萬人被俘),這樣的巨大兵力損失需要巨大的後方兵員補充,得益於蘇聯當時1.7億人口中16-50歲這個年齡段的人多,所以普通陸軍戰士的兵源問題好解決,但是由於戰爭的突然和進展過快,後方的大多數兵員根本得不到8周以上的訓練,有的甚至僅有一週的時間,這樣的士兵素質也就頂多會打槍罷了,什麼隊列、內務、精確瞄準射擊訓練…根本沒有,這就對這類士兵使用的武器提出了要求,設計簡單(還有價格便宜)、易於操作、帶彈量大是這類士兵的首先武器,這也是二戰期間衝鋒槍設計的特點(司登衝鋒槍也是這樣的要求),所以二戰期間的蘇軍士兵大部分不經過充分訓練就被派上了戰場,因為他們有了相當可靠的武器,你會使用、會往敵人身上潑子彈就行了。


同樣的近距離交戰武器,加工精良、材料先進(部分零件用上了工程塑料)德國黨衛軍和擲彈兵們的優秀武器P38/40,由於德國人嚴謹設計、加工精確在二戰期間橫行霸道,但是由於相當複雜、加工工時多,很快的就被PPSH41巨量的生產數量淹沒了。
基於,98K和P38/40在蘇德戰場不盡如人意的表現,德國軍械專家結合了步槍和衝鋒槍的優點設計了著名的STG44中間威力突擊步槍,它也是現代突擊步槍的始祖。


皇家橡樹1972


蘇軍補充兵力為啥那麼快,不洗泥的蘿蔔當然快了……



由於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慘重,大批部隊被圍殲,為了快速補充兵力,蘇軍一再壓縮新兵訓練的時間和訓練內容,很多民兵不過是發了杆步槍就被派上前線,徵召的新兵也不過是進行了起碼的射擊,隊列等基礎訓練就被補充進部隊,坦克駕駛員補進部隊之前往往只有一兩次實車操作,而炮手補進戰鬥部隊之前甚至連一發實彈都沒打過,而戰鬥機飛行員只有幾十個小時飛行時間,恨不得剛能把戰鬥機起落航線學會就被扔進補充團等分配,這麼一套折騰下來,補充兵力是快了,然而缺乏訓練的兵員戰術素質就別想要了,部隊戰鬥力也也同樣飛速下降,而篩選精銳的標準基本就是打幾仗還沒死的也就算學會打仗了……這也是蘇軍在絕大多數戰役哪怕是獲勝的戰役中中傷亡損失大於德軍的重要原因。



戰爭中後期隨著戰局逆轉,蘇軍技術兵種的訓練略有恢復,但是也完全不夠看,比如坦克駕駛員補充進戰鬥部隊之前的實車訓練也不過增加到5個小時上下,實際上戰鬥部隊還得消耗寶貴的實戰車輛的摩托小時給新兵補課,戰鬥機飛行員倒是能在進入戰鬥部隊之前多學一些高級機動和戰術,然而步兵的補充還是一樣慘,由於後方人力資源接近枯竭,步兵部隊在後方很難徵集到足夠合格的兵源進行訓練補充,很多時候前線部隊不得不就地徵召游擊隊和新解放地區的男丁,發杆步槍稍微訓練一下就補入部隊,或者對解放的戰俘和勞工,略加甄別就直接補入部隊,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蘇軍除了近衛部隊之外,步兵部隊普遍缺編且戰術能力不足。當然,此時德軍同樣損失慘重,補充兵的素質和訓練水平也是江河日下,大批新兵來不及進行訓練就被補入戰鬥部隊,這樣一來就拉近了雙方的差距。


DDG的老船塢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蘇聯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體制,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可以短期內進行大量的動員以補充前線部隊慘重的損失。


其次,蘇軍的組建並不同於德軍部隊的組建模式,德軍幾乎所有的部隊在組建之後都要在後方進行足夠的訓練,直到德軍統帥部認為其能夠執行作戰行動時才會派上前線作戰,本身會有一個訓練週期。尤其是裝甲師的訓練尤為重要。

而蘇軍迫於前線大量部隊的損失和極高的傷亡比,即使是訓練有素的士兵在前線的存活時間也不過數天,所以蘇軍一開始便走的“數量”路線,只是對士兵以短暫的訓練,步兵會開槍,坦克兵可以開坦克之後便被派上戰場,所以蘇軍的部隊短時間內可以得到極大的補充。當然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前線部隊的戰鬥力很低,損失很大,造成了頻繁的補充。短期內是可以的,假使是長達十年甚至十幾年的消耗戰的話,弊端尤大!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蘇軍認識到只要保持一個部隊中下級軍官有豐富的作戰經驗,那麼即使這支部隊新兵很多也會在短時間內形成戰鬥力。所以蘇軍的前線部隊,尤其是精銳的坦克部隊一旦陷入德軍的包圍,第一時間會把部隊裡寶貴的軍官和技術人員撤退出來,以保存這些人使新組建的部隊快速形成戰鬥力。雖然這一拋棄士兵的做法極不人道,可是不得不承認這一做法還是相當有效的。德軍最後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包圍大量蘇軍時,最後在其俘虜中連團級軍官都很少發現,就是蘇軍上述做法產生的結果。


所以蘇軍在短時間動員了大量的軍隊並能保持一定的戰鬥力與上述的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