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沒有「理想」

2000年,還在唸高中的他創立了泡泡網,並讓他收穫了人生第一桶金,隨著泡泡網的發展壯大,他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輟學創業。正式開始創業後,他將泡泡網做到中文IT垂直類網站的領跑者。

2004年,他再次作出關鍵選擇:放棄泡泡網,擬成立汽車之家。2005年,汽車之家上線,同樣快速發展至國內前列,目前,汽車之家是全球訪問量最大的汽車網站。

李想沒有“理想”

即便高中還未畢業,但接連創業成功的他無疑成為創業者的典範。他就是李想,他將“硅谷傳說”在中國演繹。

就像大多數傳說一樣,故事主人翁往往充滿崇高的理想,但李想的理想卻不那麼顯山露水,反而更多的是對產品的偏執,他是一個極度務實的人。

這一點從李想2015年創辦車和家開發的兩款車型也可以看出。時維新能源車產業大爆發,各路人馬對新能源磨刀霍霍,造車新勢力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莽荒之際,市場畸形無法避免。

雖然中央頂層設計明確表示“短途適用純電動,中長途用插混、增程式或者氫燃料電池”的技術路線,但絕大多數車企“見補貼眼開”,發力技術門檻更低、更容易實現的純電動車型,包括一眾新勢力也幾乎都是衝著中高續航的純電動車而來。

李想沒有“理想”

李想沒有隨流,他做了兩款車,車和家SEV和理想智造ONE,前者是一款微型電動車,面向短途出行,後者是一款增程式電動車,面向中長途出行。

不像其它新勢力開發出中長續航的純電動車後,由於續航頑疾難破疲於推廣,便給我們描繪出智能電動車、無人駕駛電動車的後時代汽車社會,而李想直面產業現實,推出適時可用的產品。

直面當下,贏在未來,而不是執意未來,粉飾現在。

李想沒有“理想”,只有對產品的偏執:中高續航的純電動車既然難用,幹嘛不做低速好用且廉價的微型電動車?幹嘛不做沒有續航擔憂的增程式電動車?

李想沒有“理想”

那這是否意味著李想造車必然成功?

非也。

誠然李想已有兩次互聯網創業成功經驗,但汽車行業與互聯網行業有天然隔閡壁壘,“造車絕非坐在電腦前就可以完成”,這也是傳統造車勢力猛懟新勢力的一大原因。

而事實也是如此,李想造的第一款車SEV確實以“失敗”告終。今年3月29,李想向相關媒體表示將停止SEV項目。

之於失敗的原因,無非判斷政策失誤。

從產品的角度,SEV介於知豆這種微型電動車與低速電動車之間。從法規的角度,SEV仍然屬於低速電動車,沒有名義上的路權,處於市場灰色地帶。

李想沒有“理想”

而車和家在剛開始做SEV項目時,判斷相應法規最早會在2016年出臺。但是直到現在,低速車依然沒有被解禁。

SEV項目失敗,至少說明了,即便是汽車之家創始人,也不一定造車成功,他也是個造車門外漢,造車之難昭然可見。

10月18日,李想第二款車正式發佈,以理想智造ONE之名,從3月的“敗北”到10月的再起征程,這一次李想將向何方變得更為撲朔。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活動現場佈置滿是倉促,網站與其它官方平臺上線不久,車型未完成最後定型……李想這次有點慌。

從車和家到理想智造,車子還是那個車子,只是換了個馬甲,一方面降低SEV項目失敗帶來的品牌風險,另一方面顯現李想決不罷休的態度。

上次賭上人生信條(車,家),這次賭上姓名(理想,李想)。

所以,既然“all in”了,那是不是應該先遵守下規則?

李想沒有“理想”

增程式電動車是電動車嗎?增程式電動車再談續航憂慮有意義嗎?縱然新勢力先行者有冒險之嫌,但不至於成為被鞭笞的目標,雖同為新勢力,但技術路線不同,也不可同日而語。

對其它主推純電動的新勢力而言,理想智造選擇增程式電驅確實是個更為務實的方案,猶如一記螳螂捕蟬,看似有備而來威力不小,但相較背後的黃雀,也許不堪一擊。

按照李想的說法,ONE車型將於明年上海車展開啟預售,補貼前在40萬以內,價格極有可能比同樣“沒有里程憂慮的比亞迪全新一代唐”貴10萬,且不說理想智造是否有新勢力的通病——批量生產、交付能力薄弱,僅僅是這多出的10萬也難以令人接受。

採用大而全的知名零部件固然令李想在臺上演講更有底氣,但理想智造的品牌是否撐得住水漲船高的售價也是個問題。

不論如何,對造車“all in”的李想來說,一貫延續了他務實的做事風格,至少ONE在續航上令他很滿意。至於未來如何,我們等著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