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為了使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布展內容更加豐富、更有深度、更接地氣,更有地方特色,彰顯以渭南為重點的關中農耕文化淵源。結合現有布展內容,嘗試立足關中、立足渭南、立足臨渭,從農耕文化歷史分期的角度,重新起草布展文字說明,以期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圖文並茂、虛實結合,全面展示關中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的輝煌里程。現將開篇之作部分文字、圖片內容展示如下,以期拋磚引玉,不斷完善。

【總述】農耕乃衣食之源、人類文明之根。農耕文化決定著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著中華民族的文化。關中是世界上農業出現最早的地區之一,開創了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的輝煌里程,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是中國農業文化的基礎。

原始農業

【分述】先民在漫長的歲月裡,過著原始採集、原始狩獵的生活,逐步熟悉了植物和動物的生活習性。為了獲得穩定而可靠的食物來源,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馴養繁殖動物和種植穀物,進入了原始農業階段。原始農業是由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的偉大革命性轉變,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1】上古時期,關中河流湖泊廣佈,林木茂密。原始人類以血緣族群為單位,遊蕩於無邊無際的森林和湖泊沿岸。約115萬年前,在今臨渭區、華縣南部的秦嶺淺山中,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先民們不斷經歷著尋找食物,與疾病、野獸及自然界災害抗爭的生活。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圖片:“藍田人”、 距今約20萬年左右的大荔人頭骨)

【2】史傳有巢氏是人類原始巢居的發明者、巢居文明的開拓者。《韓非子•五蠹》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從此就開始了人類歷史。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3】原始人類以粗製的、沒有磨削的石器,以及棍棒、長矛為工具,從事狩獵,長期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燧人氏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是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舊石器時代,火的發明和應用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4】伏羲氏又稱庖犧氏或宓犧氏,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之一。《三皇本紀》稱他“養犧牲以供庖廚”,教給人民畜牧以供廚下的肉食。《周易》又載庖犧氏“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伏羲氏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5】距今1萬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把採集到的植物塊莖、籽粒等種植在居住地的周圍,開始了原始農業耕作。傳說神農氏在“嘗百草”過程中發明了穀物的種植。《易經•繫辭》說,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6】在老官臺文化階段,先民們逐河而居,走向平原,建築村落,種植粟類(小米、稷)作物,並飼養豬、狗等家畜,過著定居的聚落生活。生產工具有石刀、石鏟和石斧等。製陶工藝比較原始。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7】在仰韶文化階段,先民種植粟、黍(黃米、糜子)、白菜或芥菜,飼養豬、狗、雞等家畜,還打獵、捕魚。陶器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在距今 6000 年左右的西安半坡遺址,發現粟的遺存。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圖片:西安半坡遺址石磨盤、臨渭區北劉遺址)

【8】原始種植業採用簡單的“刀耕火種”耕作方式,實行撂荒耕作制。即將一塊林地用石刀、石斧砍光,然後焚燒繼而播種。土地失去肥力後,重新選擇林地進行焚燒播種。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9】距今約5000多年前,作為華夏族主體的炎帝和黃帝集團曾長期活動於關中地區。黃帝總結各地的農業生產經驗,祭祀天地百神,教民因時播種五穀蔬菜,馴養畜禽,使農業上升到更高的發展階段。先民已知平整土地、施肥、澆水,乾旱地方有人工挖的水井。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10】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發明。他命大撓制定天干地支,從此中國有了年月日的計算,後人稱之為“黃帝歷”;命寧封為陶正,製作釜、甑、碗、碟,完備人們的飲食器物。其中最主要的是實行田畝制,以步丈畝,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11】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充足的糧食供應保證了不斷進行征伐戰爭。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12】黃帝元妃嫘祖生前首創種桑養蠶之法與抽絲編絹之術,教民養蠶制絲,供作衣料。傳說黃帝垂衣裳、作旃冕,命令伯余製作衣裳和鞋子。關中種桑養蠶,源遠流長。白水倉頡廟的壁畫裡,就有嫘祖教人養蠶、制絲、紡織的內容。周王后每年要舉行隆重的“養蠶”儀式。隨著絲織技術的發明與廣泛應用,衣樹葉、服獸皮的矇昧時代逐漸遠去,衣冠服飾成為區別人與動物的明顯標誌。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13】堯舜時期,洪水茫茫,大地一片汪洋。大禹“身執耒臿,以為民先”,用了十多年的時間,疏通河道,把積水排洩到川澤中去,終於治平水土,農業得以恢復和發展。大禹所使用的耒耜,既是治理洪水、疏通河道的工具,又是剷土翻地、進行大田耕作的農具。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14】對原始農業發展貢獻最大的當數后稷。《史記•周本紀》載,后稷種植的大豆、穀子、麻、麥等都特別好,被帝堯推舉為農師,並世襲農官,負責、管理華夏族的農事活動。他引導人們適應時令,播種各種農作物,極大地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被尊奉為農業之祖。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15】在黃河流域厚重的黃土地帶,以黃帝為代表的華夏先民辛勤耕耘,旱作農業高度發展,率先邁入了文明的門檻,確立了黃河流域在中國歷史早期的領先地位。黃帝、黃河、黃土成為中華農耕文明的象徵,是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的偉大基礎。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圖片: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示意圖)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傳統農業

夏商西周

【分述】夏、商、西周時期是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的過渡時期。主要糧食作物種類基本確定,金屬農具開始逐步代替古老的木石農具。人們除了繼續廣泛利用物候知時外,又創造了天文歷。壟作、中耕除草等技術出現並獲得發展,選種、治蟲、灌溉等技術亦已萌發,輪荒耕作制代替了撂荒耕作制,精耕細作的萌芽已經出現,農耕文明的基本特質大致定型。

【1】夏王朝建立後,大禹將土壤按高下肥瘠劃分為上、中、下等九種,根據不同的土壤確定種植不同的農作物,並收取不同的貢賦。《尚書》評價全國各地農田時,把關中平原所在的雍州定為上上,居全國之冠。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圖片:“禹別九州”與“任土作貢”)

【2】農田水利措施的重點雖然是排除積水,人工灌溉也開始出現。根據《周 禮• 稻人》記載,設有蓄水的“瀦”、攔水的 “防”、放水的“溝”、 配水的“遂”、關水的“列”和排水的“澮”等。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3】西周時期,井田制規定土地歸國家所有,國王將全國土地分給貴族,按井字形劃分為九區,中央一區為公田,四周八區分授給八夫的私田。奴隸們依附於井田,通過集體勞動進行大規模的土地開墾和種植。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4】農具多用木、石、骨、蚌製成,耒耜仍繼續使用。已有部分青銅犁、钁、錢、鎛等新式農具。周代文獻記載,每年春耕前周王下令要農夫們修理耒耜等田器。春耕開始時,舉行隆重的“藉田”大禮。周王親載耒耜,躬耕藉田,以示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5】“五穀”是夏商以後對五種主要的農作物——黍、稷、麻、麥、菽的稱謂。據《詩經》、《史記》等書的記載,西周時期,關中平原的農作物除了黍(糜子)、稷(黃米)、粟(小米)、麥以外,還種植了水稻。黍和粟是主要的糧食作物,有開荒先鋒的聲譽。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6】小麥由高加索一帶傳入中國。在商朝及周初,麥還屬於稀缺品和特供品。西周中期,小麥已經在國都鎬京周圍開始規模化種植。鎬京遺址發現的碳化小麥顆粒,距今有2800多年。戰國時,麥漸漸成為種植面積最廣大的農作物。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7】糧食從田裡收穫後的重要工作就是保存儲藏。我國目前發現的糧食儲藏最原始的方式是窯儲,在半坡等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儲藏窰穴。夏商周時期,窯儲仍是主要的儲藏方法,同時又發明了新的技術——倉儲。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8】農業成為食物的重要來源,漁獵仍是食物的重要補充。商代捕魚工具主要有網具和鉤具。周文王時在鎬京修建靈沼(小型水庫)用於養魚和京城供水,《詩經•大雅•靈臺》有“王在靈沼,於牣魚躍”的記錄,是我國最早人工養魚的記載。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圖片:宴樂漁獵攻戰紋青銅壺上臺榭宴樂場景)

【9】畜牧業在社會經濟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從商代起,馬、牛等大牲畜,逐漸用於軍事、交通和狩獵。商代已出現了由政府經營的以養馬業為主的畜牧業。《周禮》中記載了一整套政府設置的管理官營畜牧業的職官和有關制度。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10】商周時期,實行以放牧和圈養相結合的畜牧飼養方式。人們開始割草作飼料,當時被圈養的家畜種類有馬、牛、羊、豬等。家畜的繁育技術也已出現,實行牡牝分群飼養、定期交配,並通過去勢術汰劣留良。豬的閹割去勢育肥技術,是牲畜飼養技術的一大進步。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11】夏商周時期,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懂得種子不同,收成早晚、產量和品質也有不同,對農作物的類型和特性進行了有意識的選擇。西周時期出現不同成熟期、不同播種期、不同色澤、不同籽粒結構的作物類型和和品種。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12】作物的田間管理受到普遍的重視。西周之後,旨在排水防漬的壟作日漸普及,條播出現。禾行通達,是為了通風和容易接受陽光。中耕除草的增產措施得到普及,不但能護苗促長,而且可以防旱保墒,使收穫有所保證。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13】相傳商湯建國後就注意到了水肥問題。商人可能已經 開始向農田施肥。及至周朝時代,人們已認識到中耕後腐爛在田間的雜草,能使莊稼生長更茂盛。此外,掃除汙穢的雜物,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堆肥,也是當時常用的肥料。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14】夏禹曾“頒夏時於邦國”。《夏小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傳統農事曆書,分別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特別是生產方面的大事。包括穀物、纖維植物、染料、園藝作物的種植,蠶桑,畜牧和採集、漁獵等。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15】商代的甲骨文中,將一些氣象條件同農業生產聯繫起來。西周時期已經認識到,影響農業生產的氣象因素有雨、暘等溼度,暖、寒等溫度以及通風等自然條件。只有五者來備,才能收穫豐收。《尚書•洪範》是我國最早論述天時條件和農業生產的一篇著作。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牒吳農耕文化博物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由渭南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整理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