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葉天士之「柔藥、柔劑」論

葉天士,名桂,字香巖,江蘇蘇州人,為清代著名醫家。葉氏世醫出身,幼承家學,先後從師17人,盡得各家所長。葉氏勤求古訓,繼承發揮,創立了“陽化內風”“久病入絡”“養胃陰”等一系列新說。“柔藥”“柔劑”理論亦是葉天士學術思想中的重要創見。因葉天士一生忙於診務,無暇著述,故這一理論散見於醫案著作之中,致使此論明珠蒙塵,未能得到廣泛的應用。

「学术」叶天士之“柔药、柔剂”论

柔藥

《說文解字》載:“柔,木曲直也”,意指直者可曲之,謂柔。柔多與剛相對,意指柔軟、柔潤、滋柔之意。葉天士論藥之品性,有剛、柔之別。“柔藥”多指性味和緩,不燥烈的滋養補益之品,以養陰藥居多。《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有“柔則養陰”的論述。根據“酸甘化陰”“酸能柔陰”的理論,“柔藥”多以味酸、甘為多。

葉天士為適應臨床證型,對於柔藥根據不同特點,又進行了細緻的分類。其常見分類方法包括以下幾種:①根據四氣之異,有溫柔藥、涼柔藥之別。溫柔藥者,指性味溫潤,而不燥烈者,如當歸、肉蓯蓉、菟絲子、沙苑子等;涼柔者,指性味甘涼者,如沙參、麥冬、玄參、石斛、生地等。②根據陰陽屬性,有陽藥、陰藥之異。陽藥,如首烏、熟地、枸杞、蓯蓉、當歸、沙苑、鹿茸等;陰藥,如鮮生地、元參心、阿膠、石斛、知母、麥冬等。③根據所治臟腑的不同,又有肝、胃、肺、腎、心之別。“肝為剛髒,非柔不和”,柔肝者,如白芍、烏梅、枸杞、當歸、阿膠、麻仁、木瓜等;“夫胃為陽明之土,非陰柔不肯協和”,柔胃者,如沙參、麥冬、玉竹、石斛、木瓜、知母、粳米、秫米、火麻仁等;“心肝為剛髒,可受柔藥”,柔心者,如大棗、小麥、柏子仁、阿膠等;“腎惡燥”,柔腎者,如蓯蓉、何首烏、地黃、五味子等;柔肺者,如麥冬、玉竹、天花粉、生甘草等。④根據藥之特性,又有柔通、柔膩之不同。葉天士雲:“辛溫鹹潤,乃柔劑通藥”“柔而通者,如蓯蓉柏子肉桂當歸之劑”。柔通藥有肉蓯蓉、杜仲、菟絲子、沙苑、鹿茸等,柔通藥與柔劑陽藥其藥味每多相合,故葉天士又有“餘以柔劑陽藥,通奇脈不滯”之論;柔膩者如地黃、阿膠等品。

“柔藥”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臨證指南醫案》有:“柔藥緩絡熱熄風”“柔劑養心脾之營液”“熄風和陽,必用柔緩”“溫柔藥涵養肝腎”“柔劑填其胃陰”的論述。歸納總結柔藥功效主要包括:清熱熄風、養血滋陰、益陰和陽、補益肝腎、滋養心脾、滋養胃陰、緩肝柔肝7種。

“柔藥”若用之得宜,則能療疾,用之失當則於病無益,反有戕害。《臨證指南醫案》有:“柔陰之藥,反礙陽氣之旋運”“陰柔之藥,妨胃助濁”“陰氣消亡之徵,若但陰柔,恐生生不至”“酒客不喜柔膩”等論述。《未刻本葉氏醫案》言:“體質多溼,柔膩之品不合。”此說具強調柔藥施用需法度,對於陽氣虛弱、脾胃不足、體質多溼的患者均需慎用。

柔劑

葉天士有云:“濟之以柔,亦和法也”,確立了“柔藥”應用的治法屬於和法的範疇。“柔劑”是在“濟之以柔”治法指導下,以柔藥為主配伍組成的方劑,具有滋養臟腑、養血滋陰、濡潤制燥等功效。

臟腑辨證是葉天士臨床常用辨證方法。葉天士根據臟腑生理特性應用柔劑,確立治法,擇藥組方。臨證針對不同臟腑,用藥有所差異。肝陰不足,則柔肝育陰,用阿膠雞子黃湯、芍藥湯等;肝腎陰虛,法以柔養肝腎,用大補地黃丸、六味丸之類;胃陰不足,法以柔潤補胃陰為宜,用麥門冬湯去半夏、葉氏養胃湯之類;心陰不足,法柔養心陰,用甘麥大棗湯之類;若陰陽並損,則以柔通補法,用地黃飲子、還少丹之類。

“柔藥”“柔劑”是葉天士用藥組方的特色理論之一,明晰二者概念內涵,對於領悟葉氏學術思想,指導臨證遣方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首都中醫”ID:

bjtcm010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您投稿,收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