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美英聯軍攻陷巴格達,俄羅斯爲什麼無動於衷?

第一軍情


伊拉克戰爭中,並不是俄羅斯無動於衷,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自顧不暇,更不用說給伊拉克什麼實質性的支持了。

俄羅斯和薩達姆的關係是不錯的,尤其是在海灣戰爭之後,伊拉克和俄羅斯的關係比較緊密。車臣戰爭爆發之後,西方對俄羅斯的真實面目暴露無遺,更加增強了俄羅斯與西方對峙的信念。俄羅斯就是這樣,不放過任何一個敵人,只要發現你對我有野心,試圖傷害我,是絕對不會忍的,除非他認為自己打不過。

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俄羅斯當然也很清楚這個道理。海灣戰爭之後,薩達姆雖然已經受到了西方的制裁,但還是不夠,仍然被西方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薩達姆也堅持反對西方的立場,俄羅斯自然就選擇了支持薩達姆。而俄羅斯當時還剩下的蘇聯遺產中,最主要的也是軍事工業,所以和薩達姆之間有不少軍火交易。

事實上,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在車臣戰爭爆發後就已經處於比較緊張的狀態了,之後的科索沃危機中,俄羅斯就明裡暗裡支持了南聯盟和米洛舍維奇,只是沒有直接干預而已。北約轟炸南聯盟期間,俄羅斯也表示了明確的反對,但當時的俄羅斯實力早已今非昔比,口頭反對也沒有什麼實際作用。

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伊拉克的聲調越來越高的時候,俄羅斯已經是普京擔任總統,對西方態度已經比較強硬,曾在聯合國進行討論,俄羅斯就表示堅決反對。而且,俄羅斯有否決權在手,本以為可以在聯合國阻止美國直接出兵伊拉克。但美國繞過了聯合國,而是以北約聯軍的形式出兵,俄羅斯的否決權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了。

為什麼俄羅斯當時沒有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來干預呢?其實也不難理解。一方面時這時候俄羅斯的實力早已不足以與北約全面對抗,無法對北約的行動形成有效震懾,北約自然肆無忌憚。另一方面,俄羅斯這時候內部也不消停,曠日持久的車臣戰爭沒有徹底解決,俄羅斯正是焦頭爛額的時候,自顧不暇,也無力在國際舞臺上有更積極的動作。

也正是在這一系列動作之後,西方一直在不斷挑戰俄羅斯的底線,北約東擴一直在不斷加速,美國又在前蘇聯地區的一些國家策動政治動盪,對俄羅斯步步緊逼。一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俄羅斯果斷出兵打擊格魯吉亞,才再次展示出了一個正在恢復中的俄羅斯的實力。之後,在烏克蘭問題上,俄羅斯又進行了寸土必爭、毫不退讓的鬥爭。

在敘利亞,俄羅斯也動作非常積極,與美國形成對峙局面。也是從烏克蘭問題之後,美國與俄羅斯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以至於美國對俄羅斯也採取了制裁措施。但西方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相對實力已經不如冷戰剛結束時,而俄羅斯也已經走出了低谷,在國際問題上部分恢復了自己的影響力。


蕭武


上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了白熱化程度,為了擴大在中東地區的戰略空間,蘇聯開始尋求新的合作伙伴。時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領導下的政府成為前蘇聯的不二選擇。1971年,前蘇聯先向伊拉克提供了6億元的“經濟援助”,1972年,伊拉克又和前蘇聯簽署了“友好合作條約”。得到蘇聯支持的伊拉克,其軍事力量迅速膨脹,一躍成為當時中東地區的小霸主。

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續對伊拉克給與支持,雙方從單純的軍事合作擴展到其他方面的合作,關係得到進一步加強。但這同時引起了美國的不滿。2003年,美國總統小布什藉口薩達姆政權暗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伊拉克悍然進行軍事打擊。還沒等俄羅斯作出反應,英美聯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推翻薩達姆政權。

其實,當時的俄羅斯也準備支援薩達姆,但受制於國內持續低迷的經濟和混亂的局勢,俄羅斯自顧不暇根本沒有餘力去照顧小弟。不過,俄羅斯試圖在聯合國行駛否決權極力阻止美英對伊拉克的戰爭。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美英直接繞開了聯合國,單方面發動了對伊拉克的軍事打擊,對聯合國的警告完全熟視無睹。伊拉克戰爭打響後,俄羅斯認為薩達姆的軍隊完全可以進行持久抵抗,豈料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美英軍隊一舉攻佔了巴格達,號稱百萬之眾的伊拉克軍隊迅速土崩瓦解,不久之後,薩達姆也被送上了斷頭臺。而俄羅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而無能為力。(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美國攻打伊拉克而俄羅斯來不及援助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個是薩達姆的軍隊太渣了,2003年,美軍發動伊拉克戰爭,並在七天內實現對巴格達的包圍,第九天攻佔了伊拉克大部分地區。這軍隊戰鬥力就是戰五渣級別的。就算俄羅斯有心援助,也得伊拉克自己爭氣。假如伊拉克能夠撐足三個月,那麼就不會那麼孤立無援。

其次,在當時俄羅斯自己也出了問題,那就是軍隊毋餘,缺編嚴重,調不動,反應速度太慢,美軍都打完伊拉克了,俄羅斯的軍隊尚未集結完畢。伊拉克戰爭直接促成了俄羅斯軍改。

俄羅斯軍改的內容就是把作戰單位由戰鬥師改成戰鬥旅。要求戰鬥部隊必須能夠在24小時內完成集結並投送到戰鬥前線,然後四十五分鐘內開展作戰行動。俄羅斯軍改一直持續到2007年,現階段俄羅斯陸軍有30個滿編戰鬥旅,15萬人左右是屬於戰鬥執勤狀態。假如美軍現在打伊拉克,俄羅斯肯定不會袖手旁觀了。


優己


伊拉克是俄羅斯的鐵桿朋友,購買了大量俄製武器;薩達姆執政數十年,唯一出訪過的國家就只有俄羅斯。2003年美英發起第二次海灣戰爭進攻伊拉克,俄羅斯不是無動於衷,而是拉攏法國要在安理會共同否決美國要打伊拉克的決議案。迫使美國糾集英國繞開安理會單幹。

俄羅斯眼睜睜看著薩達姆垮臺,事後說法主要有兩種。①、俄羅斯正處於經濟低迷、無暇顧及伊拉克戰爭,讓美英鑽了空子。②、俄羅斯判斷伊拉克能長期抵抗美英進攻,準備在雙方限入僵局時再出手調停拯救薩達姆。由於美軍迅速攻克了巴格達,俄羅斯輸在了判斷失誤。其實,這都是託詞。

查看沙俄的前世今生,俄羅斯不愧是喋血戰鬥民族,從不畏懼硬碰硬打仗流血,但有貫穿於本質的東西,這就是;

俄羅斯不懼打仗,但打仗只為一己之私。從沙皇俄國開始,俄羅斯打遍了歐洲、阿拉伯、地中海、蒙古高原、西北利亞,就為一件事,擴展自己版圖或勢力範圍。二戰蘇聯解放了東歐,也不是純盡義務,而是為了搶奪瓜分勝利成果,後駕馭“華約”將其套牢。

二、俄羅斯與美國有“冷戰二人轉”默契,他們懷揣原子彈相互顧忌,從不面對面對撕。即使在蘇聯全盛時期,斯大林處理朝戰、赫魯曉夫處理古巴導彈危機、勃列曰涅夫處理越戰等,莫不如此。2003年的伊戰,普京同樣如此。

三、俄羅斯從不會為朋友兩肋插刀。他們是棋子,特殊時刻可拋棄。最顯著的例子就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敘利亞等國決心收復巴勒斯坦失地,與美國扶持的以色列開戰,這不符合蘇聯利益。埃及總統納賽爾強烈要求蘇聯提供先進武器,勃列曰涅夫不為所動;直到埃及要挾要不惜倒向美國,蘇聯才勉強提供了防禦性武器。即使這樣,蘇聯也一直在阻止阿拉伯人。惹得埃及後任總統薩達特不惜驅逐2萬名蘇聯顧問,秘密發起“齋月戰爭”,最終鎩羽而歸。

你若同意我上述說法,那這個提問的答案就是;當年,俄羅斯拋棄了薩達姆。

今天俄羅斯依舊緊急低迷、自顧不暇,但還是當年那個普京,悍然出手拯救巴沙爾!是否是汲取了失去朋友薩達姆的教訓?不!本質的東西沒改變;俄羅斯決不能失去在海外僅存的兩個(在敘利亞)軍事基地。


諶人


俄羅斯並沒有無動於衷,在伊拉克戰爭之前,俄羅斯以為多國部隊仍然會向第一次海灣戰爭那樣,經過聯合授權,俄羅斯開始在聯合國當中斡旋,可是多國部隊卻繞過了聯合國。
實際上,接照當時俄羅斯的實力,除了核武器以外,常規武器相差美國不止一代,不管美國是否經過聯合國,只要美國想打伊拉克,俄羅斯都無法阻止和抗衡美國。儘管俄羅斯從前蘇聯時期就一直支持伊拉克。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在聯合國授權下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軍事行為,發動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高新技術下的局部戰爭,其現代化程度之高,武器之先進,震驚了整個世界。世界各國這時才認清到了與美國的差距,包括俄羅斯。以至於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美國隱形飛機在南聯盟上空來去自如、肆意轟炸,俄羅斯一點都沒有出動兵力的意思。憑心而論,當時俄羅斯沒有能力或者也不敢同多國部隊較量。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多國部隊不僅動用了2000多架飛機,而且動用40多萬地面部隊。美國的空軍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動用地面部隊,俄羅斯認為包括很多國家都有此想法,多國部隊有可能陷入戰爭的泥潭。伊拉克號稱軍力世界第四,在中東國家裡軍事實力數一數二,兩伊戰爭中曾給中東大國伊朗予以重創,極有可能抵擋住多國部隊的地面攻勢。


然而薩達姆這個“蠢貨”,在與沙特邊境的沙漠地帶,竟然沒有投放一兵一卒。多國部隊採取聲東擊的戰術,以少量部隊正面佯攻,大部隊從沙漠地帶繞到伊拉克軍隊背後,伊拉克軍隊頓時驚慌失措,潰亂不堪。裝甲部隊紛紛湧向公路,成了美國阿帕奇直升機的靶子。號稱百萬大軍的伊拉克軍隊,72小時就被多國部隊打殘,多國部隊直奔巴格達,把薩達姆抓住後絞死。

其實,美英聯軍攻陷巴格達後,就己經宣佈了伊拉克的徹底失敗,俄羅斯想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援助為時己晚了。


適情雅趣


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聯軍向伊拉克政府發起代號為“斬首行動”的軍事進攻,標誌著伊拉克戰爭的正式爆發。戰爭爆發以來,儘管伊拉克軍隊進行了殊死抵抗,但終究無法抵禦北約的猛烈攻勢,節節敗退。

截止到2003年的4月8日,美軍終於憑藉強大的軍事優勢,從南北兩線逼近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並切斷了巴格達的補給線。

隨後,美國一支裝甲部隊大舉挺進巴格達,推翻了統治伊拉克長達24年之久的薩達姆政權。

最令人唏噓的是,從伊拉克戰爭爆發到薩達姆政府倒臺的這段時間以來,曾經支持伊拉克的俄羅斯政府始終保持無動於衷。即便等到美軍攻進了巴格達之後,俄政府也僅在口頭上進行了譴責,隨後不了了之。不過,俄羅斯真的無動於衷嗎?當然不是。

早在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俄羅斯在聯合國就以常任理事國的身份拋出了一票否決權,導致伊拉克戰爭法案未能通過,美國沒有得到戰爭授權。

可誰會想到,美國會在繞過聯合國授權的條件下,堅持發動這場伊拉克戰爭,這就使得俄羅斯黔驢技窮了。

俄羅斯並非不想幫助薩達姆,只是苦於自身能力有限,只能隔岸觀火。因為在伊拉克戰爭爆發的2003年,距離普京總統上任才不到三年。普京雖然通過第二次車臣戰爭樹立了個人威信,但對俄羅斯國內的分裂勢力還沒有完全控制,根本無力去幹預他國局勢。還有,在葉利欽統治的近10年時間裡,俄羅斯的經濟已經崩潰到極點。

普京上任之後,正致力於改善國內經濟問題,比較依賴歐美國家的資金外援,所以奉行全面戰略收縮。

還有另外一點,伊拉克軍隊潰敗的速度實在超過了中、俄兩國的預期。在戰爭之前,我國與俄羅斯都認為美軍會陷入伊拉克戰爭的泥潭,損失慘重。俄羅斯方面認為伊拉克畢竟是中東的軍事強國,理論上可以集結百萬大軍,將美國牢牢拖住。如果美國堅持打伊拉克,一定會像越南戰爭那樣黯然離場。誰曾想到,薩達姆的共和國竟然如此脆弱,才短短一個月就已經潰不成軍了。因此,在美軍快速推進、最終攻陷巴格達的時候,俄羅斯也是備受震驚的。



古風吹落梨花捲


第一次海灣戰爭是多國聯軍,而且得到了聯合國一定程度的認可。第二次海灣戰爭是以英美為主,拉了一些小夥伴。

第二次海灣戰,不僅俄羅斯中國等國,北約成員國也有公開指控美國違反聯合國憲章。所以說俄羅斯無動於衷是不準確的。俄羅斯只是沒有采取軍事行動對抗美軍。

俄羅斯當時處於普京第一任期,剛剛結束第二次車臣戰爭不久,雖然國家實力遠遜蘇聯時期,但要參與到今天敘利亞的程度還是沒問題的。普京審時度勢,未直接介入第二次海灣戰爭。主因是俄羅斯在敘利亞有惟一的前蘇聯地區以外海外軍事基地,與伊拉克的關係遠未到這個程度。其次還有三個原因,

第一,薩達姆是個沒法合作的人。

第二,美俄衝突是雙傷格局,除非不得已。為了伊拉克,做出這種犧牲不值得。

第三,讓美國打唄,又不什麼好事兒。美國成功攻陷巴格達,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有什麼必要阻止美國這麼做呢,幫美國人,美國人還不樂意。

(全文完)


李牧


伊拉克戰爭,又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是新世紀爆發的一次大規模的地區戰爭。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

美國等國無視聯合國的警告,單方面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違反了國際法。此前伊拉克和蘇聯關係緊密,曾獲得蘇聯的大量援助,而面對巴格達的陷落,作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卻無動於衷,眼睜睜看著巴格達陷落!

這是為什麼呢?俄羅斯心理有什麼小算盤呢?“靜夜史”認為:

1、俄羅斯經濟長期不景氣,不具備和美英等國硬碰硬的能力

以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為標誌,俄羅斯的國力一下子從山頂跌落谷底。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獨立,作為蘇聯最大的加盟國,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衣缽,包括蘇聯的大面積版圖、蘇聯的核武庫以及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敵視。

但是新上任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一改之前與西方的對立態度,轉而向英美等西方國家示好,不僅宣佈俄羅斯開放,讓大量西方資本湧入,培養金融寡頭;還賤賣國有資產,特別是國防工業等,等於自廢武功,將俄羅斯推向長達10年的經濟休眠時期。

但是俄羅斯的一廂情願並沒有得到西方的接納。相反,趁著葉利欽的頭腦發熱,大量西方資本和特工湧入俄羅斯,對俄羅斯的國民經濟和國防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俄羅斯的經濟水平每況愈下。

此時發現被西方耍了的葉利欽沒有辦法,只好在20世紀的最後時刻將俄羅斯的爛攤子交給了普京,換取下半生的安全。

所以,進入21世紀,俄羅斯的經濟處於歷史上最窘迫的時期,俄羅斯不得淪落到靠賣資源為生的地步,這一狀況直到今天還在繼續!

2003年,俄羅斯的經濟還是沒有明顯的起色,所以,以這樣的經濟實力,和美英等西方帝國主義硬碰硬是不理智,也是不會成功的!

所以,俄羅斯只能無動於衷。

2、俄羅斯對伊拉克太過樂觀了

海灣戰爭前,伊拉克的軍事實力稱雄中東,薩達姆號稱世界第三,風頭一時無兩。從1971年開始,蘇聯就給予了伊拉克大量的援助,作為蘇聯將勢力範圍伸向中東的重要跳板,在蘇聯的支持下,伊拉克的軍事裝備水平迅速提升!

蘇聯解體後,作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仍然繼續和伊拉克保持軍事聯繫,通過出口伊拉克武器,俄羅斯獲得度過經濟危機的大量資金,而伊拉克的軍事水平也緊跟時代步伐。

不僅如此,伊拉克也和我國保持著密切的軍事合作關係,我國的坦克大量出口到伊拉克,提升了伊拉克軍隊的軍事裝備水平。

所以,基於以上的發展軌跡,俄羅斯認為,就是放開了打,薩達姆也是可以支撐一段時間的。俄羅斯雖然不能提供直接的軍事支持,但是可以爭取時間通過外交斡旋,緩解伊拉克戰爭的危機。

但是僅僅過了20多天,美英聯軍就從波斯灣推進到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而且幾乎沒有遇到大規模的抵抗,伊拉克軍隊將武器埋在沙漠,軍隊化整為零,準備做長期抗戰準備,但是隨後薩達姆被抓,不久被執行絞刑,這大大出乎俄羅斯的意料!

3、俄羅斯自顧不暇,無法支持盟友抗戰

蘇聯解體後,位於俄羅斯境內的車臣地區也渴望獨立,和俄羅斯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1994年12月11日,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俄羅斯雖然信心滿滿但是最後深陷戰爭泥潭,不得不於1996年8月31日停火,車臣獲得非正式的獨立地位;

1999年8月,第二次車臣戰爭爆發,此時的俄羅斯做了充分準備,到2000年2月28日,俄羅斯控制了絕大部分車臣土地,獲得勝利。

不過戰後,車臣地區的恐怖活動依然頻繁,這成為俄羅斯的心腹大患,在車臣問題,加上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俄羅斯無法向伊拉克提供援助!

不過雖然沒有俄羅斯的幫助,雖然薩達姆被絞死,但是伊拉克戰後的反抗仍然給美英等國造成了較大損失,使美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當時俄羅斯尚未從蘇聯解體的陰影裡擺脫出來,雖然擁有龐大的武器庫,但維持都很困難,甚至許多嶄新的武器都以廢鐵價賣,如果直接與聯軍爆發衝突吃虧的還是自己,特別是當時俄羅斯的經濟最主要的還是依靠石油出口,而美國為首的聯軍,不僅實力強大,更能影響打擊新生的俄羅斯,其中有歐佩克成員,決定了石油價格產量,另外薩達姆狂妄不羈根本不認真理會俄羅斯的指令,所以遠沒有敘利亞那樣的利用價值,當薩達姆成為眾矢之的後,身邊的國家要麼給予的幫助有限,有麼就是以前的敵人,特別是戰爭勝負已分,俄羅斯看到這樣的中東局勢,為將來著想,也會順應其發展,當然為維護自身大國形象發幾個聲明,呼籲各方冷靜處理什麼的,還是可以的😄


大地軍師


7000億美元什麼概念?美國可以造福特級航母配齊戰機,10多艘。美國打贏了戰爭,經濟卻受重創,而且是醫治無方。特拉普總統勁都在嘴上,美國再也耗不起大戰,過過嘴癮而已。戰爭就是絞肉機,就是吞錢的機器。美國聯邦政府20萬億美元的債務,壓的喘不過氣來,那還有心思四處插足。為了臉面,事可以不做,話總要說的。大哥就是大哥,無論何時何地,說話都不缺底氣。

何為戰略?戰略要能預測戰爭的結局和產生的深遠影響,而不是單純看戰爭成敗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