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棉花居然能用來打仗

明朝朱元璋的時候,開始實施一項大措施—那就是全民種棉花,自此以後大民滿目瘡痍的大明國土上都在折騰種這個,你不種就要坐牢。都是在元朝還是奢侈品的棉花,在明朝卻產量暴漲,棉衣棉布進入到千家萬戶。原本只想提升國民經濟的朱元璋,卻意想不到的發現棉花居然有強兵的作用。隨著棉花產量的劇增和棉紡織工藝的不斷升級,軟軟綿綿的棉花逐漸成為明、清時期軍隊的新寵,潛移默化地催生一場軍事裝備革命,在以後500多年的戰爭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不可思議!棉花居然能用來打仗

隨著棉花運用到軍事上來,開始出現了防護力極強的棉甲,棉花能做盔甲嗎?這件事,70多年前的抗日戰爭的老兵們很有發言權,那時候抗日陣地上,很喜歡用一種叫三床以上的棉被溼透了,扣在八仙桌上,就能硬接50米外的日本步槍,八路軍老兵郭進財,當時深有體會,當時頂著嗎“棉被桌”的他“只感覺到後背遭受一下痛擊”“但是子彈卻停留在距離身體10功夫的地方”。

不可思議!棉花居然能用來打仗

其實在元朝時就已經出現了棉甲的雛形,當時主要用的還是布料,內裡在要害裝有鐵片的布面甲,即棉甲的前身。布料的彈力遠不及棉花所以防護力有限,而棉甲的出現成為冷兵器時代的防護“堅盾”。

到了明朝棉甲在軍中得到了廣泛運用,這種棉甲,棉甲製作容易,價格低廉,且不像傳統重型鎧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產,重量輕,對早期火器有很強的防護力。也許你會說,棉花不是很容易著嗎?那遇到火器不就燒上了。所以,棉甲一般是和金屬甲相結合,一般棉花都是夾在中間,起到緩衝子彈和箭簇的作用。劇《湧幢小品》記載:把七斤棉花浸透踏實後,包裹上鐵片縫進夾襖,外面用銅釘固定布面,一件棉甲就能製成。精銳騎兵部隊,更用棉花包裹鐵絲網牛皮,形成多層防禦的“暗棉甲”。

不可思議!棉花居然能用來打仗

明初時期的棉甲雖然防護力強,卻在日本倭寇的手中吃了大虧,因為日本當時都使用“鳥銃”。鳥銃是什麼?一種早期的火繩槍,這種火繩槍在慣用冷兵器的大明朝時期,那還具有相當的殺傷力的。據《籌海圖編》等資料記載:倭寇不但射術精準,鳥銃的射程與破甲能力更是極強。穿著棉甲的明軍,對上倭寇就變成活靶。以至於一聽到倭寇鳥銃響,部隊都四散而逃。這時候抗倭名將戚繼光想到了好辦法—還是用棉花!他認為棉甲防護力不夠,那是因為太過於貼身,如果做成盾那就不一樣了,那就是盾加甲的雙重防護了。所以當時做了一種叫“剛柔盾”的防具,就是木盾牌外釘上牛皮包裹的三斤棉花,四周蓋上布袋裝的五斤棉花,然後用油厚塗好,一件“剛柔盾”就做好了。但是這樣一件“剛柔盾”的造價高達5兩白銀,相當貴,但是不白給,據說使用之後,四五十步外足以扛住倭寇鳥銃,而且是“未有失手”。

不可思議!棉花居然能用來打仗

當然不可能每場戰鬥都打得這麼“奢侈”,隨著明軍不斷地琢磨棉花在戰爭中的運用,終於給他們琢磨出一樣新東西,那就是“滾被”。就是配上武器和棉甲的士兵,裹上厚兩寸的浸水大棉被,然後冒著槍林箭雨迅速滾到敵方士兵跟前,施捨突擊。當然這種“滾被”也需要軍士特別熟悉,而且得隨時做好犧牲準備,只能算是一種“土裝備”。但是當時靠著“滾被”,我們還打了不少勝仗,例如:萬曆年間抗日援朝戰爭中擊敗了倭寇,清康熙年間的雅克薩戰役痛擊了沙俄。

不可思議!棉花居然能用來打仗

清代,將棉甲的作用發揮至巔峰。八旗的盔甲則採用很厚的棉甲,將採摘的棉花打溼,反覆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張這樣的棉片在綴成很厚很實的棉布,兩層棉布之間是鐵甲,內外用銅釘固定。就是現在看到的八旗甲冑了。棉甲不但火器的防禦效果非常好,而且適合遼東寒冷氣候,棉甲還有防寒的作用。

不可思議!棉花居然能用來打仗

隨著,火器威力的不斷加強,棉花在戰爭中也逐漸失去作用,最終退出了“護具”領域,只能繼續在“禦寒”領域發揮作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