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付亮: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研究生」……


謝付亮: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研究生”……


和老同學溝通我的授課方法,他說:“你像帶研究生一樣教小孩,肯定累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開課一年多來,我一直都是這麼想,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怎樣才能調動孩子的“思考欲”?

相應的,我的參考書也是越來越多,越來越雜,以至於我偶爾產生錯覺,書架越來越“少”,越來越“小”。

只有一個人真正感興趣的時候,才會主動轉移“注意力”,認真去思考。大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例如,我經常開玩笑說,為什麼那麼多人削減腦去掙錢?挖空心思去掙錢?

就是因為,他們對錢最有興趣。

錢的多少最容易衡量,帶來的刺激最大,若是把持不住自己,錢還可以買來更大、更多、更野的滿足。

一位兄弟說,之所以很多人沉溺於罪惡,那是因為他們在罪惡中更刺激,更容易獲得快樂。

陷入罪惡的人若是想逃避內心的虧欠,更會——

編制出一些美麗的理由,以求“自欺欺人”,直到某一天發現“天不可欺”,一切的惡果終究要由自己或子孫後代來買單。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正面刺激和負面刺激,起作用的規律都是一樣的。

謝付亮: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研究生”……


若是考慮到人性的經濟性,我們在課堂上,更應該竭盡全力去思考——

怎樣讓孩子在思考的時候,獲得更合適的快樂?

我們必須看到——

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避免痛苦,追求快樂。

而學習必然辛苦,非常辛苦,這就需要——

對抗自己的本能,將辛苦轉變為“快樂的期待”,努力在當下感悟到“未來的快樂”。

若是不能理解快樂的來源和表現形式,簡簡單單地倡導“快樂學習”“快樂教育”,必然是害人害己!

我認為——

該苦讀,就必須苦讀;該“苦中作樂”,自然要學會“苦中作樂”。

而——

只看表現,不問根源的快樂,只會讓“快樂”越來越“苦澀”。

《人論》作者恩斯特·卡西爾指出——

人的本質在於創造,並且運用符號創造文化的活動。

創造的過程,若是伴隨著或大或小的“成就”,則必然是快樂的。而這些“快樂”就是孩子成長的“小階梯”,引導著孩子一步步攀登,直到某一天,孩子突然發現自己——

已經可以在某個方面,品嚐點“一覽眾山小”的味道了。

謝付亮: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研究生”……


或許,這才是國學教育的根——

藉助經典,跳出中國,審視人的言行,審視社會變遷,審視心靈路徑,在知識、技能和性格乃至人生觀等多個維度,都得到錘鍊和昇華,從而讓內心更豐盛、更飽滿、更清澈。

這種做法,並不受孩子的年齡限制,相反,孩子更有反思的潛質,更容易讀懂“語言”之外的元素。

具體怎麼做?

很顯然,每個孩子都是“研究生”,我們應該像帶研究生一樣教孩子;同時,我們要保守己心,不能被金錢遮住了眼睛。

因為——

矇住自己雙眼的,往往不是黑夜,而是金錢;

扼殺自己良知的,往往不是環境,而是貪慾。

當然,考慮到高等教育的某些現實狀況,在這一過程中——

“小孩子”的老師,必須比少部分帶研究生的老師,更認真、更負責、更淡定、更有眼光,不然造成的傷害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