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Google 工作六年半後,我還是選擇離職了

在 Google 工作六年半後,我還是選擇離職了

【CSDN 編者按】從去年的谷歌男性工程師備忘錄事件引發的性別歧視、到今年初浩浩蕩蕩的軍事化 AI 項目 4000 餘人抗議、再到前不久剛剛引發業界關注的 Google+ 隱私“知而不報”問題,谷歌一直處於開發者們熱議的焦點。

本文的作者就是一位在谷歌工作了六年之久的老員工,但是他的離職卻與這些因素沒有關係,相反,他對這些事件不以為然、並且極為讚許谷歌內部的企業文化。不過為了更好的風險回報,他還是最終選擇了離職。

以下為譯文:

在谷歌工作了六年半之後,我便離開了這家或許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在我待過的公司裡,我在谷歌的供職時間最長。我離開谷歌是為了去一家能夠賺大錢的公司,尋找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機會。

我很早就加入了 Google Cloud,而且我是該平臺任期最長的 PM 之一。我想分享多年來我眼中的 Google Cloud,同時表達我在未來對它的期望。

但首先,我想告訴你的是,離開谷歌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

在 Google 工作六年半後,我還是選擇離職了

谷歌的偉大之處

眾所周知,谷歌的福利很好,比如它提供免費的食物和四個月的產假(遺憾的是我沒有享受到,因為我的三個愛子都出生在我加入谷歌之前)。此外,谷歌還提供豐厚的薪水和股票。

年輕的工程師自然會被這些因素吸引,但是,除此之外,谷歌提供的其他東西更為珍貴,工程師們會因此而受益匪淺,為自己美好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希望我的孩子都能在谷歌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因為谷歌在很多重要的技術領域都走在前沿,為工程師提供了非常好的成長條件。

1、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的天堂

谷歌的工程師和 PM 水平都非常高。當然,並不是全部。但平均而言,你的同事非常值得信賴,他們能夠解決很多棘手的問題。原因如下:

  • 谷歌擁有業內最好的軟件開發工具和流程,這是很多科技公司的共識。
  • 谷歌的員工智力和經驗超群,你的同事一個比一個聰明。大家互相學習和提高,強強聯手,很容易做出令人驚歎的產品。
  • 谷歌非常注重員工的成長。它提供導師制度、行業大牛文檔、豐富的培訓以及各種高端課程,所有人都可以免費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積月累,員工的成長便水到渠成。

2、千金難買的良好企業文化

在我加入谷歌的第一週,就有兩件事情震撼了我:

  • 信息是完全公開的。在與谷歌創始人和高管的每週聚會中,我瞭解到了對外人(後來我瞭解到了威脅這種開放性的漏洞)來說非常保密的產品計劃。
  • 大家都樂於提供幫助和互相協作,而且通常彼此都非常友好。這種氛圍並不侷限於我自己的團隊,當我需要幫助時,其他團隊的成員也是有求必應。谷歌的內部論壇提供非常豐富的內容:編碼、育兒、騎自行車投資,等等。我深深地感受到谷歌對員工的關懷和幫助。

此外,谷歌還推崇獎勵卓越和創新的文化,鼓勵公開感謝他人的氛圍,並努力促進大家提出自己偉大的想法併為之努力。

公司氛圍很好,員工人也很好,所以我像大多數人一樣對去年的備忘錄事件不屑一顧。無論站在哪種角度,谷歌對待員工都難以置信的公平,與其他科技公司相比時尤其如此。我太瞭解谷歌了,相信我說的吧。

2017年8月,谷歌的一位男性員工在公司內網上發佈了一封長達十頁的、涉嫌性別歧視的、反對公司員工多元化計劃的內部備忘錄。這份備忘錄在谷歌內部迅速被傳開,而且也在整個硅谷被瘋狂傳開。這件事讓業界質疑谷歌無法建立具有包容性的職場文化。

3、創新與擴張攜手並進

經常有人說谷歌不再具有創新性,每當我聽到這樣的論調我都會嗤之以鼻。

首先,作為當今最重要的領域,機器學習主要由谷歌領導,谷歌至少領先其他競爭對手幾年。當然我並不是貶低其他公司,它們中也有很多頗具創新性。但是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谷歌毫無疑問地走在前列。谷歌在技術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方面都處於前列。谷歌在機器學習方面的應用繁多,比如自動駕車、助手、搜索,等等。如果這些都不算創新,那就沒有什麼東西敢稱作創新了。

對於谷歌產品的擴張情況,我只需查看一天中使用的應用程序即可:地圖、照片、Chrome瀏覽器、YouTube、Gmail 郵箱、搜索。據我所知,所有這些應用都是無可替代的。的確,還有其它類似的應用可供選擇,但是對我來說,替換的過程需要重新適應, 我不願意。

我不認為有替代 YouTube 的選擇,它是獨一無二的。我在 YouTube 數據基礎設施上工作了短暫的一段時間,部門的文化氛圍和同事都非常不錯。

那麼谷歌的產品就都很完美?完全沒有改進的餘地嗎?當然不是。

在谷歌的某些領域,執行情況可能會更好。谷歌願意在成功上下大賭注,並承擔重大失敗的風險。過去的消息傳遞並沒有像它們被期望的那樣迅速。

Google+ 是一項巨大的努力,遺憾的是沒有成功

,但卻促發了驚人的照片應用程序。此外,還有一些其它的例子。但它是一個學習型的組織,我希望未來的努力能夠整合這些經驗教訓。另一個障礙源於開放的想法和意見很多,討論和辯論花費了太長時間,需要儘早做出決定。即使沒有達成共識,也沒有聽到所有意見。一旦我們完成了對數據的理解,我們只留下了意見,因為時間到了。

最後,提升和進展需要找到適當的平衡,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每個週期,投訴都圍繞進展。整個團隊正致力於改進流程,但我覺得仍有工作要做。老實說,谷歌不再是一個小的初創公司,在一個8萬人的大公司中尋找平衡很難。

這讓我想到了 Google Cloud。

Google Cloud 不再是初創公司

我在谷歌擔任 PM 後的第一個任務是推出 Monarch,它是谷歌針對谷歌應用和服務(地圖、Gmail 等)的監控服務。在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的幫助下,我成功地推出了它,並於2013年初左右進入 Cloud 部門。

當時,Google Cloud 真的感覺像一個創業公司。我們迫切希望在激烈的競爭對手中找到產品市場,這些競爭對手擁有多年的領先優勢(AWS)以及銷售和營銷團隊(Azure)。面對強勁的對手,用戶都懷疑我們是否能堅持下去。

毫不奇怪,我們發現與谷歌類似的客戶取得了成功。當我第一次與 Snapchat 合作時,我感覺他們不到10人,但他們所尋求的規模和自動化與谷歌很不一樣。

所以我們犯了一些錯誤。確切地說,意義重大的有兩個。

第一個錯誤是,我們花了很長時間才認識到企業的潛力。我們由非常聰明的工程經理領導,他們在谷歌工作了10年以上,這就是他們的職業發展和他們熟悉的事情。看到 Snapchat 和類似的成功,並且對企業空間缺乏足夠的熟悉,很容易將注意力從“大型組織”上移開。這包括對營銷、銷售、支持和解決方案工程的投資不足,導致上述情況與競爭對手相比較差。

第二個錯誤是追逐競爭。例如,AWS 在 EC2(VM)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客戶在 GCP 上要求實現它。因此,我們原生的內部運行方式 (容器) 將在幾年後退居榜首,直到一個名為 Docker 的小型創業公司設法大肆宣傳容器以使其相關,這時谷歌才注意到了它的重要性。另一個例子是 App Engine ,在今天的“無服務器”熱度之前幾年,它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AWS 或 Azure 都沒有這樣的東西,但我們不得不轉移太多資源來滿足那些要求,提供類似於當時競爭對手提供的功能給客戶。

但這一切都過去了。在過去的三年裡,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得益於現有的領導力(以正確的經驗為基礎),以及對企業的強烈關注度,加上營銷、銷售、支持團隊的協助和優秀的員工,我們的產品總算像模像樣了。

我的朋友們問我,我是否認為 Google Cloud 能夠趕上其它競爭對手。我認為它不僅可以趕上,還會在未來的五年超過它們。因為如今,Google Cloud 正在幫助其它公司構建類似谷歌這樣的軟件。

以 Kubernetes 為例。它打破了許多記錄並且非常成功,並不是因為引入了什麼新概念。Kubernetes 實際上是外部化的容器編排,多年來一直在谷歌內部(稱為 Borg)使用,用於擴展最大、分佈最廣的 Web 服務。在三家雲供應商中,谷歌最有能力利用這些技術並首先推出更多、更好的創新產品。

安全是另一個重要領域。如果我問你哪家公司有最少的違規行為,或者你覺得你的信息在哪裡最安全?毫無疑問,Google Cloud 遙遙領先並將繼續在這一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機器學習是第三大支柱。幫助公司以谷歌的方式利用先進的機器學習技術可以為企業帶來巨大優勢,因此,很多行業很快都會部署和使用機器學習。

還有其他一些事情,比如外化大規模生產運行環境(監控、日誌記錄和 SRE 實踐),CI ,CD,把以前的內部服務外部化,如 Spanner、BigQuery 和 BigTable。

試問一下,哪家公司不希望用與谷歌相同的敏捷性、規模和安全性來構建其服務?將用戶擴展到數十億,同時提升穩定性和可靠性,將中斷降至最低?

當然,這並不影響我在谷歌工作六年半後最終選擇離職。

原文:https://medium.com/@amirh1/im-leaving-google-and-here-s-the-real-deal-behind-google-cloud-1b86513be01b

作者簡介:Amir Hermelin,丈夫、父親、產品人、山地自行車愛好者、前谷歌員工。

徵稿啦

CSDN 公眾號秉持著「與千萬技術人共成長」理念,不僅以「極客頭條」、「暢言」欄目在第一時間以技術人的獨特視角描述技術人關心的行業焦點事件,更有「技術頭條」專欄,深度解讀行業內的熱門技術與場景應用,讓所有的開發者緊跟技術潮流,保持警醒的技術嗅覺,對行業趨勢、技術有更為全面的認知。

如果你有優質的文章,或是行業熱點事件、技術趨勢的真知灼見,或是深度的應用實踐、場景方案等的新見解,歡迎聯繫 CSDN 投稿,聯繫方式:微信(guorui_1118,請備註投稿+姓名+公司職位),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