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喝茶,你卻在「喝」包裝

會喝茶的人很多,但又有幾個人不去計較其包裝和外表?如果拿給你一袋蛇皮口袋裝著的毛茶,恐怖我說是老班章你都不會相信。

在禮節面前,我們都習慣給茶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不管是出於對品牌的宣傳包裝,還是對被送禮者的尊重,我們都在尋找那個看起來精緻和大氣的包裝。有一種茶,就叫做:賣相好,拿得出手。

我在喝茶,你卻在“喝”包裝


重包裝而輕內質,在之前就有前輩分享過。那麼,今天筆者就以一個從業者和消費者的角度兩方面來簡單闡述一下個人的看法。

我在喝茶,你卻在“喝”包裝

茶葉作為飲品,跟衣服不一樣。如果我們買到一件衣服,不是說明上面的材質,接觸了皮膚感覺不舒服,我們可以選擇不穿脫下來。對於茶葉這一飲品,沖泡後喝到我們的身體裡,如果說這個茶葉品質不夠過關,我們怎麼辦?吐出來還是洗胃?

我在喝茶,你卻在“喝”包裝


我們喝茶是奔著養生或者說至少對身體無害有益的角度出發,這是個實打實的良心買賣。經濟大環境相對於不好的前提下,經營者希望儘快變賣貨品兌現,這個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是一分價錢一分貨,物有所值或者說物超所值是從業者的最大安慰,也是顧客買東西的最佳心理感受。

產品是什麼品質,經營者就要如實地介紹給消費者,剩下的至於買賣雙方能否達成購買協議那是後話,至少我們把商品充分地展示出來了。比如說普洱茶中某些山頭的古樹茶,巖茶中的馬頭巖肉桂,牛欄坑肉桂等等,這些茶一年產量都是有限的,市場這麼大,即使經營者不去分析告訴你,茶客覺得你喝到的可能性有多大?這樣明擺著不需要太多思考的問題,所以還是不要一味地去追求名山名寨。

我在喝茶,你卻在“喝”包裝

你到底是在送包裝還是茶葉?

小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是現代很多人追求的,覺得很高大上、個性化、有面兒,能從某方面彰顯個人身份,但是如果你得來的東西不是實際的情況,這個BUG是不是有點大了?

另外作為消費者,一到逢年過節總會想給親戚朋友送點什麼,茶葉近些年逐漸成為主流禮品。很多顧客不關注茶葉品質如何,只關心包裝好不好,能不能達到送禮面子上的需求。這個出發點作為經營者無法控制,如果說你就想送包裝,那茶葉作為核心價值的產品已經無意義存在了。你的發心點直接決定了有時候你會買到什麼品質的茶葉,不是整套茶葉禮盒越貴內裝的茶葉品質就越好,這個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那麼,你想喝茶還是想“喝”包裝呢?

我在喝茶,你卻在“喝”包裝

如何看待茶葉的包裝?

筆者一直相信哪裡都有好茶,哪裡都有認真做茶的人,不過獨木難成林,茶品的印象不是產了好茶,有幾個人做出好茶的人就ok的。一個地方的茶如何取決於更多人對茶的態度。

在這裡,筆者舉個例子,貴州茶賣得不太好,其中也是跟包裝有一些關係的。貴州茶缺乏包裝,不單單是茶本身的硬包裝,更是茶的軟包裝。潮州的功夫茶融入了茶藝茶文化;雲南的普洱茶,給出了陳倉時間的變化;武夷的大紅袍本身就是北苑貢茶……貴州的茶有多少去挖掘文化歷史或者傳統技藝的流傳?更別說茶市場極具時代感和審美特徵的硬包裝了。

我在喝茶,你卻在“喝”包裝

在傳統的製茶技術之上,應該要更加懂得研製和開發,如何能讓人感受到製茶茶品態度的認真?沒有創新,缺乏推動力,如何能有建樹?對於傳統的產品又缺少保留和精進,只能一味的仿製,一味的抄襲,不知道在傳統的基礎上,依據實際情況開發,如何看得到未來?而包裝恰恰體現了其中的一些內在。

不要讓一手好牌都打爛在了手裡,努力去做茶品推廣、茶文化推廣,讓茶葉內質與外包裝能協調統一。

總之,不要盲目在意包裝或茶葉內質,推廣茶文化產業是需要各方面促進的。在送禮時不要重包裝、輕內質,重點是送的茶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最後讓客戶來找你第二次,基本你就成功一大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