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 《內蒙古自治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 (2016-2020年)》的通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大企業、事業單位:

現將《內蒙古自治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 ,認真貫徹執行。

2016年8月23日

(此件公開發布)

內蒙古自治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

(2016—2020年)

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為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更加廣泛地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打造具有民族特點和地域特徵的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模式,根據國務院《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和《內蒙古自治區全民健身條例》,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根本目標,以推進群眾體育生活化進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健身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改革創新、依法治體、確保基本、多元互促、注重實效的工作原則,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全民健身現代治理能力,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增加獲得感,為打造祖國北疆體育亮麗風景線、推進健康內蒙古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二、總體目標

(一)全民健身組織更加健全。全區體育社會組織數量增加到2100個,旗縣級以上地區體育總會覆蓋率達到100%,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覆蓋率達到95%,老年人體育協會覆蓋率達到 100%,單項體育協會和行業體育協會數量明顯增加。全民健身活動組織站點人數比例達到萬分之五。

(二)健身指導人員明顯增加。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5萬人,人數比例達到2‰。

(三)體育鍛煉人數顯著增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42%左右。每週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50%以上。學生在校期間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體育鍛煉活動。

(四)體育場地設施均衡發展。全區體育場地數量達到4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旗縣(市、區)全民健身活動中心、蘇木鄉鎮小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嘎查村全民健身活動站點、社區體育健身設施實現全覆蓋。縮小人民群眾享有體育設施公共服務的活動半徑,打造“10分鐘健身圈”。

(五)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盟市、旗縣(市、區)每兩年舉辦1次不少於5項的本行政區域全民健身運動會,每年開展的全民健身賽事不少於12次。全區每年舉辦國際性健身賽事活動15次以上,舉辦全國性健身賽事活動60次以上,舉辦全區性健身賽事活動90次以上。

(六)城鄉居民體質普遍增強。《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城鄉人數比例力爭達到90%以上,其中20歲至59歲人群體質狀況明顯改善,身體素質相關指標呈向好趨勢。在校學生普遍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素質明顯提高。

(七)全民健身服務業不斷壯大。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268億元,全民健身成為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拉動內需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動力源。

三、主要任務

(一)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和重要節慶日、重大體育賽事等時機,深入開展科學健身教育,大力弘揚體育文化,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推廣科學健身方法,倡導健康生活理念,營造參與體育健身的社會氛圍,樹立人人愛鍛鍊、會鍛鍊、勤鍛鍊、重規則、講誠信、爭貢獻、樂分享的良好社會風尚。通過“互聯網+全民健身”等載體,樹立全民健身榜樣,講好全民健身故事,提高公眾對全民健身的知曉率、參與率,凝聚社會各界科學健身的正能量,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加強網絡化體育社會組織和健身指導隊伍建設。構建以各級體育總會為龍頭,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為主體,單項運動協會和人群體育協會為主線,體育俱樂部和健身活動站(點)為基礎,學校、社區、蘇木鄉鎮為重點的健身組織,形成遍佈城鄉、規範有序、富有活力的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體系。扶持和引導基層俱樂部等體育社會組織,鼓勵自發性健身團隊和站點依法依規轉化為固定的健身組織,形成依託健身場地開展健身活動的組織發展形態。加強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組織、骨幹、隊伍的培養,組織開展以傳授運動技能為內容的繼續培訓,通過健身技能、才藝交流展示大賽,提升健身指導隊伍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選拔注重年輕化、專業化、區域化,實現指導員與健身項目、場地的結合,切實提高上崗率。探索設置社會體育指導員公益崗位。加快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認證步伐,每年鑑定人數增幅15%以上。

(三)提升公共體育設施服務能力。同步推進自治區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與嘎查村體育健身設施建設, 2016年年底前實現健身設施全覆蓋。完成並提升各級公共體育設施功能,旗縣(市、區) 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實施“112”標準,即有1個體育場、1個體育館和2個標準足球場。蘇木鄉鎮小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實施“1121”標準,即有1個籃球場或籠式足球場、1個門球場、2個乒乓球檯和1套健身路徑。嘎查村全民健身活動站點實施“121”標準,即有1個籃球場、2個乒乓球檯和1套健身路徑。社區建有便捷、實用的體育健身設施,有條件的建有一個多功能籠式足球場。在人口數量較大、人員居住密集的蘇木鄉鎮政府所在地,建設一批多功能全民健身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滑冰館、游泳館。做好全民健身示範旗縣(市、區)的建設與命名、資助工作,培育打造一批自治區級示範旗縣(市、區)。

(四)深入開展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繼續唱響“231”體育生活旋律,即:倡導公民學會2種以上體育健身方法,每週參加不少於3次、每次保證1小時中等強度的健身活動。積極推廣“三個一”工程,即:每個蘇木鄉鎮、社區成立一個體育健身組織、配備一名社會體育指導人員、開展一項適合人群和地域特點的群眾體育品牌活動。以“全民健身日”為契機,充分利用法定節假日、民族傳統節日、農閒季節等時間節點,廣泛開展籃球、排球、網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健身氣功、廣播體操、廣場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賽事活動,組織創編、推廣全民健身新優項目,擴大體育人口數量, 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滿意度。

(五)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積極開展“男兒三藝”、那達慕等活動,大力推廣馬術、搏克、射箭、曲棍球、駝球、布魯、安代健身操、筷子舞等民族體育項目。各盟市打造1至2項民族傳統特色品牌項目。辦好全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依法將民族聚集區的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學校體育課內容。做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器材的地方性標準修訂工作。繼續培育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示範基地,創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鄉,將優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一步推動建立傳統體育項目俱樂部。

(六)提高老年人健身工作水平。積極推進老年人體育社會化、制度化、科學化、生活化進程,切實建立“黨政主導、部門盡責、協會組織、社會支持、重在基層、面向全體”的老年人體育工作新格局。以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為基礎,以完善體育組織網絡為依託,以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為手段,實現老年人體育工作有組織、有人員、有陣地、有經費,確保持續健康發展。支持社區利用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場所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的體育健身活動。培訓和建立一批服務老年人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志願者骨幹隊伍,倡導入戶服務,提供科學健身處方,引導老年人選擇一項活動、加入一個團隊、享受一種快樂、收穫一份健康,使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常態化。

(七)加大青少年體育發展力度。廣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發揮“陽光體育夏令營”、“百萬青少年上冰雪”等青少年體育品牌活動示範引領作用,培養青少年鍛鍊興趣,掌握運動技能,形成終身鍛鍊習慣,不斷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積極整合體育和教育系統資源,加大扶持力度,到2020年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達到300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達到170所,籃球、排球特色學校達到150所。創建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及青少年戶外活動營地,發揮其多元化教育功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青少年健身需求。

(八)加快足球運動發展。作為全國足球改革發展試點省區,將足球運動納入全民健身大格局中,廣泛開展五人制、七人制、十一人制和沙灘、籠式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性足球活動,促進足球運動蓬勃發展,足球人口達到300萬人,足球運動成為群眾普遍參與的運動項目。實現社區足球“六個一”工程,即建立一個社區足球組織領導機構,建成一支社區業餘足球隊伍,落實一塊社區足球活動場地,安排一項社區足球事業發展經費,組織開展一次社區足球聯賽,建立一套社區足球工作機制。把足球運動列入中小學體育課教學內容,加大學時比重。完善大學、高中、初中、小學四級足球競賽體系,開展幼兒足球啟蒙培養。通過發展社會足球和校園足球,擴大足球運動群眾基礎,為職業足球儲備人才;通過發展職業足球,帶動社會足球和校園足球的普及與提高。

(九)切實推動群眾冰雪運動。積極響應國家“三億人參與冰雪”活動,做好冰雪運動宣傳,讓更多的人瞭解冰雪運動的魅力,使冰雪運動的群眾基礎更加堅實。抓住自治區籌辦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的契機,實施群眾冬季運動推廣普及計劃,積極推進冰雪運動進校園、進景區、進廣場、進河湖。鼓勵各地區依託自然、人文資源,開展全民健身冰雪系列比賽,打造全區叫得響、全國有影響的大眾冰雪賽事和活動。推進各地區冰場、雪場等場地建設,加強交流與合作,推動東西部協同發展,擴大冰雪運動人口數量,實現全區600萬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

(十)加快體育健身服務業發展。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對發展體育產業的動力源作用,擴大與全民健身相關的健身休閒、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質監測、健身培訓和體育用品製造與銷售等體育產業門類規模,使健身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所佔比重大幅提升。藉助草原、沙漠、冰雪、畜牧、民俗等優勢,依據當地特色重點打造車、馬、冰雪、那達慕等品牌賽事和活動,帶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及草原旅遊、文化傳媒、民族特色商品銷售等特色產業發展。加快體育產業行業協會建設,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引導體育用品、體育服務、體育場館等行業健康發展。

四、主要措施

(一)創新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強化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組織架構,統籌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動全民健身各項工作開展。政府主要做好宏觀管理、政策制度設定、資源整合分配、工作監督評估和協調跨部門聯動,部門主要按照工作分工制定工作規劃、落實工作任務,社會力量主要做好日常體育健身活動的引導、培訓、組織和體育賽事活動的承辦。鼓勵探索建設跨地域、跨行業的全民健身聯盟組織,促進全民健身工作開展。

(二)強化全民健身隊伍建設。通過專項資金扶持、授權委託、購買服務、改革試點等方式,培育和扶持基層俱樂部、健身團隊和站點等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改善體育社團治理模式,積極推進以行業協會脫鉤、管辦分離、一業多會、功能優化等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提高體育社團的實體化程度和法人治理水平。加強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人才隊伍的互聯互通,形成全民健身與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工作的良性互動局面,為各類體育人才的培養和發揮作用創造條件。鼓勵街道、社區安排公益崗位聘用體育專業人才從事群眾健身指導工作。

(三)保障全民健身資源供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城鎮化進程和群眾需求,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小型多樣的運動場地設施。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嚴格落實配建全民健身設施的相關要求,確保與住宅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佔。街區、老舊小區改建要預留場地配建全民健身設施。進一步擴大增量,改造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等用於體育健身,在現有公園、綠地中融入體育功能,增設健身步道等迴歸自然的體育健身場地,縮小公共體育服務活動半徑,豐富市民健身生活。由政府投資興建的公共體育場館設施要實現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由機關、事業單位興建的體育場館設施,鼓勵免費、低收費向社會開放;學校體育場館課餘時間應當向學生開放,公休日、法定節假日和學校寒暑假期間應當向社會開放。鼓勵各地區依託特色資源,積極創建體育特色城市、體育生活化蘇木鄉鎮和嘎查村、社區示範站點。

(四)拓寬全民健身活動渠道。大力發展引領消費的運動項目,推廣傳統體育項目,開發休閒運動項目,加強與俄蒙及國內周邊地區全民健身的交流與合作。取消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放開群眾性賽事,搞活商業性賽事,豐富體育賽事供給。廣泛開展“一地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體育健身活動,培育和打造一批內容深受歡迎、群眾參與廣泛、組織實施規範、社會影響較大、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群眾體育品牌活動,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提升精品項目數量和質量,發揮品牌項目的引領示範作用。擴大“全民健身大講堂”、“科學健身草原行”和“健康快車進社區”範圍及輻射面,讓廣大群眾真正瞭解和掌握科學健身技能,為群眾提供科學、優質、方便、安全的健身服務和指導。

(五)開展全民健身入戶工程。發揮科技在推進群眾體育生活化進程中的引領作用,實施“互聯網+全民健身”行動計劃,開展全民健身入戶工程。大力發展健身APP手機終端和智能健身硬件,建立全區健身路徑和健身場所電子地圖,免費向社會提供場館預訂、科學健身、體育賽事、戶外休閒、運動服務、健身培訓、體育商城等客戶端,實現對外服務、對內管理、交流互動、資源共享功能。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體育設施利用率進行實時統計分析和運動健身效果綜合評價,提高全民健身科學指導水平和全民健身設施安全監管效率,實現科學健身指導與群眾需求無縫對接。

(六)推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積極順應“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適應自治區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體育與教育、文化、養老、衛生、旅遊等的相互融合。將陽光體育活動列入青少年素質教育體系。利用現有城鄉公共設施,統籌建設集文化宣傳、科技普及、體育健身等多元功能於一體的基層公共綜合服務中心。實施全民健身科技行動計劃,推進全民健身與健康養老、醫療衛生相融合,將全民健身納入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防治發展規劃,有條件的地區推行醫保健身一卡通。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廣泛開展。鼓勵各地區制定專項規劃,支持引導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發展戶外營地、徒步騎行服務站、汽車露營營地、航空飛行營地、冰雪運動場地等健身服務業。積極培育與全民健身相關的體育產業多元市場主體,吸引社會資本提供產品和服務,推動全民健身社會化、市場化。

(七)建立全民健身激勵與信息工作機制。建立全民健身競賽組織和個人積分制,多渠道激勵大眾創新,參與體育健身,按照有關規定對支持和參與全民健身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全面啟動信息服務工程,加快體育工作基礎數據建設,各盟市要建立數據庫,做好體育場地、國民體質監測、全民健身活動、體育社會組織等全民健身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編輯、公佈工作。

(八)建立全民健身監測體系。在旗縣(市、區)、蘇木鄉鎮建立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和科學健身指導站,開展城鄉居民日常體質測定、運動能力評定、身體素質評估,建立健康檔案、出具“運動處方”,提供運動健身指導。積極創建科學健身監測示範區,推動國民體質測試儀器和全民健身器械聯網化,促進智能測試與傳統測試的高度融合,促進科學健身成果轉化。發揮體育部門作用,培訓體育專業人員、體育骨幹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建立體育鍛煉測驗隊伍,開展《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驗,頒發體育鍛煉標準證書、證章,引導更多群眾參與體育健身。鼓勵有條件的組織和個人開辦體質測定和運動康復等經營實體,開展國民體質測試、健身諮詢等服務。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將相關重點工作納入政府年度民生實事推進與考核。要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體育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和文明城市、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創建測評體系,納入公共文化、健康、衛生、養老、旅遊、科技和社區服務等工作,實現三納入向多納入發展。充分發揮各級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作用,加強部門聯動,將體育設施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合理安排土地用地需求,構建功能完善的綜合性基層公共服務載體,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健康促進、養老服務中的作用。推動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各行業和社會各界辦體育,統籌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

(二)加大資金投入和管理。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全民健身工作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並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對全民健身的投入。要將本級體育部門使用的體育彩票公益金的70%用於全民健身事業。優化融資機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公眾對全民健身事業進行捐贈。社會力量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或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用於全民健身事業的公益性捐贈,符合稅法規定的部分,可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時依法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弱勢群體全民健身事業的經費扶持力度,加強關鍵領域和基礎性建設,解決突出問題、保證重點投入。

(三)強化政策和法制保障。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體育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力度,依法保障公民體育健身權利和健身安全。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執法機制和執法體系,做好糾紛預防與化解工作,利用社會資源提供多樣化的法律服務。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採取有效措施,對本實施計劃執行情況進行嚴格監督,依法強化體育部門和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職能,保障實施計劃的順利實施。

(四)嚴格過程監管和績效評估。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明確部門職責任務分工,加強監督檢查。要科學安排年度工作計劃,明確推進步驟,落實工作責任。要針對規劃納入、經費列支、設施建設、活動開展、扶持引導和監督管理等方面工作,建立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定期開展第三方評估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對重點目標和重大項目的實施舉措和推進情況進行專項評估,形成多方監督反饋機制。到2020年,旗縣級以上體育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對本地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實施情況進行全面評估,並將評估報告報本級人民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