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德國戰車」常踢無鋒陣,爲什麼近年來德國國家隊會缺少強力傳統足球中鋒?

鄭傳斌


學傳控學成了四不像,鐵血德國也遇傳統中鋒之殤,鈍了撞角的德意志戰車何去何從?

新一輪的歐洲國家聯賽已經開打,德國隊也已公佈了新一期的國家隊大名單。在這份大名單中,德國隊在中鋒位置上的短缺依然嚴重。雖然球隊召入了萊比錫紅牛前鋒維爾納以及霍芬海姆前鋒烏特,但這兩人都是以跑位靈活著稱,整個德國上下依然找不到一位支點作用突出的傳統中鋒。

曾經的德國戰車在中鋒這一位置上可以說的人才輩出。除了上古時期大神蓋德-穆勒,德國隊自80年代以來,在中鋒位置上還有過比埃爾霍夫、克林斯曼、克洛澤與戈麥斯等進球率與支點作用俱佳的優秀球員。

2008年之前的德國隊比賽風格強硬而直接,因此得到了“德國戰車”的貼切綽號,而這些傳統的強力中鋒就是德國戰車最銳利的撞角。不僅可以為球隊摧城拔寨,還能吸引對方防線的火力,為德國隊剩餘的攻擊手創造出良好的得分機會。

為什麼德國國內居然找不出一個靠譜的大中鋒呢?

我認為起根本原因就是德國國家隊和聯賽都追求傳控打法去了。近幾年來,德國國家隊的比賽風格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勒夫自上任以來,就一直在著手打造屬於德國隊的傳控戰術打法,厄齊爾、德拉克斯勒與克羅斯等球員也成為了國家隊的主力。在俱樂部層面,以拜仁、多特為首的球隊也在外籍主帥的帶領下,放棄了德國足球一直以來粗獷強硬的比賽風格,轉而向傳控與配合靠攏。

在國家隊與俱樂部的雙重作用下,許多傳統中鋒路子的球員在青訓階段即被球隊放棄,只能輾轉小球隊甚至低級別聯賽。而在這些資源並不豐富的球隊中,這些球員往往得不到高水平的鍛鍊,運氣好的也許能大器晚成,比如先後從拜仁青訓營出走的瓦格納與尼爾斯-彼得森;而運氣差的就只能在小球隊裡泯然眾人。

缺少強力中鋒的惡果在近幾年大賽中已經逐漸體現了出來。尤其是今年的世界盃,德國隊空有豪華的中場配置,卻對對手的鐵桶陣束手無策。在中鋒位置上的維爾納更是頻頻消失在對方禁區內的肌肉叢林當中。如果德國隊陣中擁有一位強力中鋒,也許就能為德國隊破開對手的密集防守,避免衛冕冠軍小組賽即被淘汰的尷尬情形。

每支國家隊都有適合自己的戰術打法,一味的傳控也許並不是德國的最佳選擇。即使是傳控打法的鼻祖西班牙隊,也需要科斯塔這樣的大中鋒來為球隊打開局面;奪得俄羅斯世界盃的法國隊陣中,也有吉魯這樣一位進球雖不多,但支點作用明顯的傳統中鋒。

勒夫已經因為自己的固執從國家隊逼走了有實力的瓦格納,如果他還一味地堅持所謂的傳控,德國隊在2020年歐洲盃上估計也走不了多遠。


讓足球飛


咱們有個成語,叫“東施效顰”,這詞很適合2018世界盃的德國隊。德國隊主帥勒夫,當年對德國隊的技術流和年輕化改造,是有功勞的,正好補足了德國足球低谷期時候的短板,這也保證了勒夫的德國隊從2008歐洲盃開始,一直到2016歐洲盃,所有大賽基本上都是保底四強,期間德國隊獲得過一次世界盃冠軍和一次歐洲盃亞軍。

但最近幾年勒夫對德國足球的技術流改造,有點矯枉過正了,正所謂“忽如一夜春風來,足壇流行控球法”,巴塞羅那和西班牙隊是這種打法的受益者。而不少球隊,也不管自己適不適合這種打法,好像一窩蜂都擠進來研究“傳控足球”,一時間,好像“兩翼齊飛”,“快速簡練”,“長傳衝吊”或“防守反擊”等足球術語都屬於“過時”的象徵,能象徵“先進性”的,好像只剩下“傳控足球”。勒夫就屬於這方面的“深度中毒者”,德國足球原本的精髓是什麼?快速簡練,鐵血硬朗,有技術,但不花俏,有控制力,但追求節奏,不沉迷於“控球率”的數據,在德國足球的傳統打法裡面,中鋒一直都是進攻關鍵的環節。
德國足球席勒,穆勒,魯梅尼格,克林斯曼,沃勒爾,比埃霍夫和克洛澤等優秀中鋒層出不窮,這些中鋒的技術風格和腳法細膩程度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他們在禁區內的搶點意識和終結能力都很強!這保證了哪怕對手是密集防守,德國足球也能在對方禁區內直接打擊對手。而近年來的德國隊,為了趕潮流學“傳控足球”,一味追求地面控球率,力圖在場面上壓迫對手,打“全民控球”的話,自然就不需要傳統中鋒了,但當“無鋒陣”的德國隊把對手的陣型給壓迫到禁區內,那麼面對密集防守,德國隊就變成空有地面控球率,而無法讓禁區內進攻立體化,沒有中鋒的德國隊破門乏術,也是情理之中——你覺得德國隊到底是因為沒有好中鋒,所以只能控球?還是因為迷信控球,所以出不了好中鋒?歡迎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