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社會中分家爲何要由舅舅來主持

中國傳統社會中分家為何要由舅舅來主持


中國傳統社會中分家為何要由舅舅來主持

中國傳統社會中分家為何要由舅舅來主持

在中國傳統社會,人們很多時候是通過國法之外的家規家法來解決家中問題的,舅舅插手外甥家的事就屬於一條不成文的家法。特別在法律觀念淡薄的時代和地區,除了族長制之外,個體家庭的矛盾往往依靠孃舅解決,有時兩戶人家發生了矛盾,也靠各自孃舅出面調解。特別是在一家的主婦遭到丈夫或子女不公平的對待時,以舅舅為代表的孃舅家人就會找上門來評說論理,有時不惜用武力為孃家人討回公道,民間有“舅舅是母親的主爺”之稱,講得就是這個道理。在整個事務處理過程中,一家主婦有了委屈向孃家人訴說,孃舅出面義不容辭,否則會被人笑話,而做了虧心事的這家也多懾於孃舅家的調停,或有所收斂,或改惡從善。從而顯示出舅舅(孃舅)在外甥家的重要地位。

中國傳統社會中分家為何要由舅舅來主持

中國傳統社會中分家為何要由舅舅來主持

一般家庭在子女成家之後,多數都選擇父母和子女另起爐灶的方式,分開單過,民間稱之為“分家”。分家主要是分家產,即家庭成員的共有財產。分家時,舊俗要祭告祖先,家產一般在弟兄之間平分,有的地方也包括姐妹在內。分家有兩種情況:如果父母健在,由父母主持,並也分得一份家產,弟兄數人得到家產後仍要共同贍養老人,待父母故去後弟兄再分父母的那份遺產。如果父母雙亡,則由本族族長主持,遵照父母遺囑或慣例處理遺產。

中國傳統社會中分家為何要由舅舅來主持

中國傳統社會中分家為何要由舅舅來主持

不過,很多地方請兄弟們的舅舅主持分家,如在過去的杭州,俗以孃舅為大,分家由孃舅主持,選擇吉日,寫好“分家書”,辦“分家酒”。分家時,還要留出一份“公堂產”,以確保分家諸兄弟的父母除膳食外的生活費用。特別在老父去世,老母尚在的情況下,更是由舅舅出面主持分家,目的是為其姐或妹爭取應得的養老財產和較好的贍養待遇。在外甥家的事務中,尤其是涉及主婦的切身利益時,舅舅(孃舅)往往要一馬當先,主持局面。即便在主婦死後,孃舅的這種作用還是餘威不減。如山東省東平縣靠山一帶有這樣一種習俗:如果外甥不孝,在其母去世時,舅舅在出喪時帶上自己的兒子等人,以種種理由責難不孝外甥,使其丟盡顏面,以示懲罰。直到有人從中調解,外甥磕頭認錯,方可罷休,允許其下葬。


中國傳統社會中分家為何要由舅舅來主持

中國傳統社會中分家為何要由舅舅來主持

其實,在民間,舅舅不光在調停外甥家事上主持公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更多時候他還是一個非常受尊敬的角色,各地流傳的很多習俗也能反映出這一點。如舊時在小孩子過滿月時,有請孃舅親人給起名字和剪胎髮的習俗,舅舅不能到場,要放置一個碓臼作為象徵。九月九重陽節象徵老人長壽安康,舊時有外甥送“登高”(用糯米粉製成的糕點)敬孃舅的習俗等。

在舅甥關係中,除了表示舅舅尊貴之外,甥舅之間還存在著一種親密的關係,即所謂的舅甥之誼。這一點似乎從下面的俗諺中就可看出,如表示甥舅關係之親的有:“外甥像舅舅”、“孃舅親孃舅親,斷了骨頭連著筋”、“香不過豬肉,親不過孃舅”、“養兒隨孃舅”等。另外,民間還有一種多愛拿舅舅打比方的現象,內含甥舅親密關係和舅舅為尊者的意思,如“戴倆帽子死舅舅”、“清明勿戴柳,後世無孃舅”、“正月裡剃頭死舅舅”,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