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亞聖孟子

孟子名叫孟軻,是戰國初期鄒國(今山東省鄒縣)人。孟軻小時候,他家附近是一片墳地,經常有披麻戴孝的送葬者來這裡安葬親人。孟軻和鄰家的男孩們也學著他們的樣子,假裝哭得很傷心,一邊用鏟子挖墓坑。孟軻的父親很早就死了,他與母親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窮苦。孟母看見兒子總是玩送葬的遊戲,長大不會有出息,就搬到城裡居住。

孟軻的新家門前是一個集市,人來人往,很是熱鬧,小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孟軻常到集市上閒逛,還跟著小販們學吆喝叫賣。孟母覺得這裡也不是好地方,她又把家搬到城東的學宮附近。學宮裡住著許多讀書人,他們舉止文雅,知書達禮。學宮裡每天書聲琅琅,孟軻常到學宮門前張望,回家後也學著讀書、行禮,孟母這才放心,在這裡定居下來。

資治通鑑:亞聖孟子

孟軻大一點了,孟母就把孟軻送進學宮讀書。孟軻到底是孩子,難免貪玩,學習不用功,孟母很著急。一天,孟軻放學回來,孟母正在織布。孟母停下來問道:“今天學了什麼?”

孟軻答道:“學的是《論語·學而》,是孔子的文章。”

孟母說:“你能背誦下來嗎?”

孟子背了幾句,就背不下去了。孟母又生氣又傷心,拿過一把刀,把剛織好的布割斷了。孟軻既害怕又驚奇,就問:“娘,您是怎麼了?”

孟母說:“孩子,讀書就像織布,斷了就再也接不起來。你平時不用功,就學不到本領,將來能有出息嗎?”

資治通鑑:亞聖孟子

孟軻明白了母親的苦心,從此以後,他刻苦攻讀,學問一點點積累起來。

十五六歲時,孟軻離開家鄉,到孔子的家鄉魯國(今山東省曲阜一帶)去求學。他找到一個老師,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跟從他學習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學習中,他對儒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孔子十分崇拜,他決心繼承孔子的學說,弘揚儒學。直到幾十年以後,他的學生問他:“先生平生最大的願望是什麼?”他回答說:“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學習孔子。”

在魯國求學多年之後,孟軻回到自己的家鄉,開始收徒講學。由於他學識淵博,又有自己的思想主張,吸引了很多學生。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就連鄒國、魯國的國君也經常請他去講學,向他請教如何治國。孟軻很有抱負,也很自信,他說:“治理天下,除了我,還能有誰呢?”他的地位越來越高,人們對他不再直呼其名,而是尊稱他為“孟子”。

孟子在鄒、魯兩國的名聲雖然很大,但這兩國地域狹小,孟子的影響很有限,孟子覺得無法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能。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像當年的孔子一樣,帶領自己的學生周遊列國,向各國統治者宣揚自己的學說。

他們來到齊國(都城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見到齊威王,孟子就講起了“仁政”主張,要齊威王以德服人,統一天下。可是當時各國都用武力爭奪天下,齊威王也想爭霸中原,不用武力怎麼行呢?所以他覺得孟子的主張行不通。孟子很沮喪。齊威王派一個人來見孟子說:“我本應該來看望你,但是我受了寒,不能見風。你還是到朝堂上來,我們再談談吧。”

孟子很不高興,心想:“賢明的國君,應該禮賢下士,齊王以生病為藉口不來見我,而是要我去晉見,這是輕視我。”他對齊王派來的人說:“真是不巧,我也身體不適。請你轉告齊王,我不能去朝堂見他了。”那人回去把孟子的話轉告給齊王,齊王很不高興。

資治通鑑:亞聖孟子

第二天,孟子的朋友東郭大夫家裡有喪事,孟子準備親自去弔喪。這時他的學生公孫丑說:“先生昨天推說有病拒絕了齊王的召見,今天你又去弔喪,齊王如果知道了,怎麼辦?”

孟子笑了笑說:“昨天生病,今天病好了就去弔喪,有什麼不行呢?”就在孟子去東郭大夫家不久,齊王派了醫生來詢問孟子的病情。孟子的學生孟仲子連忙應付來人說:“今天先生的身體好了一點,已經到朝堂見齊王去了,不知他到了沒有。”來人聽了,只得去向齊王彙報,並留下醫生等待孟子回來。

孟仲子急忙派人報告孟子:“您無論如何不要回家,一定要趕快到朝堂去。”孟子聽了,沒去朝堂,而是轉道到另一個朋友景醜家裡去了。景醜對孟子說:“在人世間,君臣關係是最重要的,應該互相恭敬。我覺得齊王對你很恭敬,而你對齊王卻不夠恭敬,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施行仁政的道理是最重要的。我把最重要的東西都給了齊王,怎麼還不算恭敬?”

景醜說:“不,我說的是一般的禮儀。聽到國君召喚,臣民就應該立即去見國君。你聽到國君召見,反而不去了,這不合乎禮儀吧?”

孟子笑了,說:“天下人心目中尊貴的東西有三件:一是爵位,二是年齡,三是道德。在朝廷中論爵位,在鄉里論年齡,至於輔佐國君統治百姓,應以道德為上。齊王怎麼能憑著他的爵位來輕視我的年齡和道德呢?所以,賢明的君主有什麼事要與臣子商量,就應該親自去見臣子。現在卻不是這樣,實在令人嘆息。”他在景醜家中待了一陣,就直接回了住處。

在齊國住了一些日子後,孟子對齊威王失去了信心,準備離開齊國。齊威王聽說孟子要走,派人給孟子送來黃金作為贈禮,可是孟子不肯接受,讓人把黃金送回去,然後離開了齊國。

他的學生陳臻問道:“先生,齊王為了表示敬意,送給您黃金,您為什麼不接受呢?”

資治通鑑:亞聖孟子

孟子對他說:“齊王不接受我的政治主張,我怎麼能接受他的禮物呢?難道一個君子能用金錢收買嗎?”陳臻聽了,對老師的人品讚佩不已。

離開齊國,孟子又來到宋國、滕國等地方,他風塵僕僕地奔波在各諸侯國之間,努力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然而那些國君都忙於征戰殺伐,對孟子的一套不感興趣。但孟子仍然沒有失去信心。他見一些學生動搖了,便對學生說:“上天要把重大任務交付給某人,一定要先給他挫折,讓他陷於痛苦,讓他的筋骨受磨鍊,忍受飢餓和窮困,從而磨鍊他的意志,讓他堅韌起來,能夠堅持下去,最終完成大業!”孟子就是這樣激勵自己的。

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孟子已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可他仍然堅持著自己的仁政理想。這時候,他聽到魏國招納賢士的消息,便帶領學生上路,來到千里之外的魏國。

魏惠王也想稱霸中原,他很想從孟子那裡得到富國強兵、統一天下的計策。一見到孟子,他就迫不及待地問:“先生大名早就耳聞,您今天不遠千里來到魏國,一定會有利於我的國家吧?”

孟子說:“大王,您為什麼一開口就說利益呢?如果國君只知追逐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因此,大王您不要講利,應該講仁義。”

魏惠王說:“治理國家讓我費盡心血。哪裡有了災荒,我就忙著派人去救災。像我這樣的國君不多啊。可我國的人口沒有增加,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說:“大王善於征戰,就用戰爭打個比方吧。打仗時,膽小的士兵丟下盔甲往回逃。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來。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人膽小,魏王覺得如何?”魏惠王說:“那當然可笑。逃五十步也是逃跑,與逃一百步的沒什麼兩樣。”

孟子說:“是呀!大王您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再指望您的百姓會增加。”孟子用這個比喻想告訴魏惠王,儘管他盡心治國,但只要不停止戰爭,使百姓安居樂業,就與那些不體恤百姓的國君沒有什麼兩樣。可魏惠王不明白孟子的意思,疑惑地問道:“先生,您有什麼辦法教給我嗎?”

孟子對魏惠王講述了實行仁政的道理和方法,對他說:“只要您實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就會來歸附您,您也不用擔心國家人口太少了。”

孟子講得起勁,可是魏惠王仍然猶豫不決,因為他認為只有用武力征服天下,才能使魏國強大起來,所以對孟子談的仁政不敢抱有希望。孟子在魏國受到魏惠王的厚待,可他的主張一直未被魏惠王接受。

後來魏惠王去世了,他的兒子梁襄王繼位。孟子前去拜見新國君。可是,不一會孟子就回來了。孟子對自己的學生說:“那新國君遠看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了,也看不出他有什麼威嚴。這種國君不足與他謀事!”

資治通鑑:亞聖孟子

孟子離開了魏國,再次來到齊國。這時,齊國國君換成了齊宣王。孟子又向他講解了仁政的學說。齊宣王對孟子說:“我雖然遲鈍,但是願意試一試先生的主張。”

孟子覺得施行仁政的機會來了,就在齊國留了下來,做了客卿。不久,鄰近的燕國發生了內亂,齊宣王想討伐燕國,就徵求孟子的意見。孟子認為,討伐燕國,平定內亂,會得到燕國人民的擁護,就可以在燕國實行仁政了。因此孟子贊成齊宣王出兵。齊國佔領了燕國後,卻在那裡實行暴政,其他各國聯合起來救燕國,齊國只好退兵。孟子對齊宣王感到很失望,辭去了客卿之職,準備離開齊國。

齊宣王勸孟子留在齊國,並答應在國都臨淄給孟子造一所房子,給他很高的俸祿,讓他在齊國講學。可孟子謝絕了,回到鄒國。

這時孟子已七十多歲了,他不再去周遊列國,便在家鄉聚徒講學,並與學生萬章、公孫丑一起整理了《詩》、《書》等儒家經典,發展傳播儒家的學說。孟子一生的思想與著述,被編為《孟子》七篇,成為儒家的經典。他的思想豐富了儒家學說,後世的人就把他稱為“亞聖”,意思是孔子之後的又一個“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